王滢露丨马轲:逆光中的骑士 - 世说文丛

王滢露丨马轲:逆光中的骑士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当一个人问另一个人“敢不敢”的时候,另一个人必须说“敢”,这就是游戏的规则。小男孩朱利安和小女孩苏菲的相遇即开始于这样一场孩童的闹剧,一个精美的铁盒子就是他们游戏的见证。

马轲同名展览现场.png
马轲同名展览现场,三远艺术中心

马轲1970年出生于山东,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1993年成为第一批“罗中立奖学金”的获得者。和大多70年代生人一样来自一个清贫家庭。他的爸爸和爷爷都喜欢画画,常用原本就不多的钱购买艺术类书籍。童年时代的马轲,一边经历着物质和精神上的匮乏,一边沉浸于艺术书籍中那个美好、抽象、自由的世界。也许是因为这样,他喜欢上绘画,这“喜欢”二字,成就了他的艺术生涯。30年,他执拗地独爱一门绘画。

马轲同名展览现场1.png
马轲同名展览现场,三远艺术中心

自杜尚把小便池放入美术馆,当代艺术的边界得到无限延展。在今天,任何事物都可以被用作材料和媒体。艺术的形式演化越丰富激进,带来的感官体验就越新鲜刺激,加上对创作技术和语境的解释,成了一套新潮的“眼球吸引法”。然而潮流丝毫动摇不了马轲的专情。“一张画贴在墙上,几乎不占空间和资源,它的形式像百米赛跑一样简单,但是很难出成果。相反,杜尚的小便池必须放到美术馆才完整;而绘画无论放在哪里,它都是艺术。比如放在原野里的岩画,它可以什么都不依赖。绘画依托的东西虽少,但是创作的想象无限。”马轲对绘画的情有独钟与他质朴、独立、诚实的个性紧密相关。在这次马轲的同名个人展览中,不少新作以女人体为题材。这就像他说的百米赛跑一样传统,赛道上站着从文艺复兴到当代艺术的无数画家,比赛自然不易。

裸粉.png
《裸粉》,布面油画,2020

马轲说,他的绘画是认知的艺术。不提供价值观,提供世界观。所谓的价值观,其实是我们对“所见信息”的评判。所以,价值观的前提是“见”。而世界观则是指导着我们如何“看见”,如何获得信息。世界观在所见之前,比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他出发前必先有一个抽象观念:相信地球是圆的。许多人认为,以乔托为开创者的写实绘画,理念是接近事物的客观形象。其实,它带有主观假定,它假定艺术家的“观看方式”应站在某一特定角度观看一个局部,或是在某一瞬间所见的一个片段,这是乔托的世界观。后来,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主义彻底颠覆了这种观看方式,他认为“观看”是把人们从不同角度多次观察的信息叠在一个画面里,这是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世界观。童年的马轲,见过艺术语言建构了一个个虚拟世界,它并不附属于令人难过的现实,而是与现实并行。于是,“我眼前的世界本质是语言,语言的本质是抽象”成为了马轲的世界观。在《骑马上的虚空》系列中,有一种原始的生命力和浪漫的光茫。他先以大面积的色块涂鸦、互相叠加覆成形,再以粗旷的线条勾勒出树木、马匹、以及走钢丝的骑士的轮廓;画面中的色块与线条所描述的物像时而相应,时而相对。抽象的绘画语言和具象的指涉相互反驳,使整个画面极富张力。这种张力亦可见于马轲的新系列《女人体》中:多个赤裸的女人体由不同维度和几何形状组成,使观看成为视觉感受和理性逻辑博弈、互相协作的体验。

立体派裸女(一).jpg
左:《立体派裸女(一)》,布面油画,2019,右:《姿式》,布面油画2020

立体派裸女.jpg
左:《立体派裸女》,布面油画,2019JPG;右:《裸女》,布面油画,2019

马轲曾在几年前的采访中说过:“如果我开始看到一张画最后的样子,我就开始对继续画它失去兴趣。”这和人的惯性相违背。进化使人类学会效益最大化,自然而然地舍难取易,趋利避害,选择一个已知的方法取得成果。在大多数时候,这聪明的办法可行。但是在艺术这件事情上似乎不行。艺术需要更高的智慧和才情。在马轲看来,一个好的艺术家一定会不停动脑反思。

受到西方艺术科学论的影响,今天有不少艺术家都怀有一种雄心壮志:希望自己能像哥白尼提出日新说一样,提出全新的观看方式。创新和自我放佛似乎成为了当代艺术家们的代名词。

骑马上虚空(十五).png
《骑马上虚空(十五)》,布面油画,2019

“这些问题都与我无关,我不过是喜欢画画。”马轲说。

于马轲而言,很多所谓创新不过是发现了早已存在的自然规律,并非真正创造。在艺术上,他不企图另辟蹊径,不在乎自己是否提出新观念,他只想把喜欢的绘画,往前推进一点。“绘画中所谓有价值的部分,一定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你才能达到所谓的高度。我说我走在别人的道路上,自己不创造,那是因为有无数大师已经来过、认识过这个世界,他引领你去观看,像一盏明灯,我只是走在一条充满灯光的道路上。”

兔子.png
《兔子》,布面油画2020

如果有一盏灯一直照着马轲的艺术家之路,那就是毕加索,这条路可以一直回溯至马轲1999年的作品。那时候的马轲,对毕加索有着感性和直觉的喜欢。而20年后,在这次展览中立体主义色彩的新作,则是更成熟主动的探究。苏珊·桑塔格曾说过:“我仰望星星的姿态,在别人眼里是一颗星星。”毕加索的一生仰望过许多颗星:他曾意图无限接近委拉斯凯兹、塞尚与马蒂斯,但最后,他成为了一颗史无前例的巨星。毕加索说:“我先是一个画家,然后才成为毕加索。”也许成为巨星,不是他自己设定目标,他追求的只是绘画。同样,尽管马轲没有以夺眼球的方式粉墨登场,但他坦荡地站上绘画这条百米赛跑的跑道上。尽管马轲一直谦逊强调,他不过是喜欢画画,甘于追随前人,但在笔者眼里,他的姿态如笔下的逆光中的骑士,透露着光芒。

参见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王滢露丨马轲:逆光中的骑士》 发布于2020-11-4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