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震翔丨古词烟雨录·王国维《浣溪沙》“可怜身是眼中人” - 世说文丛

冯震翔丨古词烟雨录·王国维《浣溪沙》“可怜身是眼中人”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王国维词《浣溪沙》“山寺微茫背夕曛。鸟飞不到半山昏。上方孤罄定行云。”
词中境界,近承《枫桥夜泊》的“夜半钟声到客船”,远绍《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诗云: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在古诗十九首的时代,山水境界与佛学境界均未被诗歌充分开发,那时的诗歌,并没有将这些境界作为审美对象。但是,从高远之处传来的缥缈乐音,对诗人有着同样强大的感发效果。《西北有高楼》的表现方式,便是时人对此种诗境的感发方式。因观念的变化,后来人对这种乐音的诗意有更细密的限定——场域必须空旷辽远,背景必须寂静空灵,乐音对人的触感必须更加难以名状。

如果说,王国维《浣溪沙》“上方孤罄定行云”一句,是《枫桥夜泊》里夜半钟声的清代版本,那么唐人张祜《题金陵渡》“两三星火是瓜州”一句,可以视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视觉版。俞陛云《诗境浅说》中说:“凡远观灯火,最得幽静之致。”①灯火明明是视觉,俞先生却获得了与在听觉中捕捉绵渺之音相近的诗意感受。

王国维此阕《浣溪沙》末句“可怜身是眼中人”,不就是哲人无法以超越自身的纯客观眼光审视自己的苦痛?一部西方哲学史,不就是欲求这种分离的努力?一旦因求之不得而原地徘徊或另觅理路,便开启了近代哲学的进程。

当人的身与眼能够分离,人能够获得真正客观的超越视角俯视自己所处的境地,庐山便不再“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不同视角出发对山的摹画、表达,乃至种种探索、跋涉、反思,全成多余。

浣溪沙
王国维

山寺微茫背夕曛。
鸟飞不到半山昏。
上方孤磬定行云。

试上高峰窥皓月,
偶开天眼觑红尘。
可怜身是眼中人。

(选自《王国维词新释辑评》第114页)

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鸣鹤,奋翅起高飞。

(选自《古诗源》第77-78页)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选自《千家诗新注》第88页)

题金陵渡
[唐]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②,两三星火是瓜州。

(选自《唐诗三百首详析》第307页)

①《诗境浅说》,俞陛云 著,第95页。
②“潮落夜江斜月里” 一句,读来总是感觉无比拗口。殊不知,在唐时“夜”读如“ya”,“江”读如“eong”,“斜”则读如“sia”。今人照此法读之,此句似如粤语发音,却分明是参差披拂、朗朗上口。



冯震翔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冯震翔丨古词烟雨录·王国维《浣溪沙》“可怜身是眼中人”》 发布于2020-12-11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