啸天丨青岛武林那些事儿(一) - 世说文丛

啸天丨青岛武林那些事儿(一)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引言

青岛武术这片林子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600余年的青岛武术史,相比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原武术那就差得太远了。说它小,也不尽然,仅一座大名鼎鼎的青岛国术馆就足以让国内武术界刮目相看。所以,青岛武林相对来说也是一个沃土深厚,林木茂盛,名人繁多并深藏其中的林子,不可小觑。

八年前,笔者主持编纂《青岛武林百年》纪念画册,这应是一部青岛武术历史的简述概说,但它没有也无法完整反映出青岛武术波澜壮阔的历史全貌,加之画册是为庆祝青岛市武术协会创会六十周年而作,语言文字难免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甚至还遗漏了许多应该记录却未能记录的“人”与“事”,无论是什么原因,这都令我十分遗憾。

如今,随着年纪渐大,经常会想起一些亲身经历或亲耳聆听过一些事——当然,还是离不开“青岛武林那些事儿”。感觉还是趁脑子还算清醒之际动动笔,留下点供后人参考的东西为好。

拙文以纪实、漫谈形式聊天说事,脑子怎么想的就怎么写,不分时间顺序,想哪儿说哪儿,轻松宽泛地回忆往事,尽己所能还原一些历史真相,不足之处,还请武林读者见谅。 

青岛第二体育场.jpg

(一)青岛第二体育场——建国后青岛的武术训练中心

位于德平路与包头路交界处的青岛第二体育场(简称“二体”),原名德平路体育场。兴建于1954年初,占地2.2万平方米,设有带足球场的田径场,煤渣跑道,17层单面看台,篮球、排球场各2个。西北角一幢三层小楼为办公楼。1955年更名为第二体育场,1977年后又陆续扩建、更新了综合训练馆和塑胶田径跑道。“二体”先后承担过青岛市乒乓球、体操、武术、排球、举重和足球、田径等业余、专业训练及竞赛任务。

1950年代,青岛的民间武术活动大都是自发性的,一些设在自家院子里的“拳坊”和公园、山头的“场子”延续着青岛武术的传习传播,拳师们的徒弟和学生支撑着青岛群众性武术活动的门面。    

1957年1月,原青岛邮电系统职工马文章调往青岛体委工作,后安排在青岛第二体育场负责全市武术工作。此前已成立的青岛市武术研究会只是在体育运动会武术表演或选拔赛时露露面、亮亮相,发挥的作用并不大,大部分武术参与者不了解这个组织是做什么的,马文章调往青岛市体委工作,不久又接任武术协会主席一职以后,第二体育场才逐渐成为了青岛武术爱好者心目中的武术训练中心。

说他是武术训练中心,自然是有它的道理。

首先,岛城一大批知名武术人士先后都曾在这里进行过训练。早在1956年,周永福、周永祥、马文章代表青岛或山东参加华东区及全国武术比赛前,就借助第二体育场篮球场地进行集中训练。1958年秋,山东省武术队在青岛鱼山路海洋大学(原山东大学)备战第一届全运会,教练周永福、赵瑞章有时也将青岛籍徐学义、范桂娥、王常凯等队员带至第二体育场训练,他们的汗水或多或少都曾抛洒在这块不起眼的篮球场地上。

1960年代,青岛凡是参加山东省武术比赛,从各区选拔出的运动员大都在第二体育场集中训练,如孙正兴、孙明星、胡孝龙、胡孝民、刘秉均、吴景成等。至今一些仍健在的老武术人还不时地念叨他们曾经在“二体”度过的青春岁月。

1970年代,随着第二体育场业余体校的恢复,更多的武术运动员如周效盛、纪学功、康志强、刘锦明、管庆丽、李政初、吴宗林、李启玉、郭杰、徐萍、徐泽平、娇海娟、郑玉凤等也曾先后在这里集中训练过。1978年后,随着综合训练馆的建成,像吴江、马健、秦龙、秦虎等一批更年轻的队员不仅在这里训练,并由此陆续走进山东省武术专业队。可以这么说,第二体育场既是训练中心,也是培养优秀武术人才的摇篮。

“在二体训练”,已成为那个年代习武者最引人自豪的标注,一些小武术队员如果被第二体育场武术教练选中,不但本人高兴得不得了,甚至他们的家长都会对孩子充满期望。各区县武术队教练也以能将自己学生输送到“二体”训练为荣。

那时候的“二体”武术训练确实很严格、很规范。教练有任务,队员有目标。参训者必须要一丝不苟地按照教练布置的训练计划进行操练,基本功的各种腿法、跳跃每课必练;单操、分段、正套等练习穿插其中,一堂训练课下来,汗水大都浸透队员的训练服,但他们却毫无怨言且快乐无比。夏天的训练,有时安排在晚上进行,不太明亮的篮球场灯光(为节约用电,只要求开部分灯光)并不影响队员的情绪,看台上纳凉观众和学生家长却给他们无尽的力量,往往某一个队员一个套路演练下来会引来阵阵掌声,一个难度动作完成得不好或失败也会引起他们的惋惜声,这种自然的双向互动有效提升队员的训练情绪和训练质量。

看台上的观众最喜欢看队员杨洪宝的九节鞭,三尺有余的钢鞭在他手中挥舞起来犹如彩蝶翻飞,钢鞭两端的彩绸呼呼生风,瞬间就会将人们的目光集中在他的身上。其中地趟绕鞭动作,队员仰面平躺在地,钢鞭从身体腾空离地瞬间绕鞭而过。这个动作难度较大,要求用力均匀,身械配合协调,稍有不慎就会功亏一篑。可每次练习,他都会在观众的叫好声中顺利完成。看来,体育竞技场上的胜负有时真得需要观众的激励和配合。

我们说第二体育场是青岛首个武术训练中心,还在于这里曾经是集聚专职武术教练最早、最多的地方。1957年马文章就是以武术教练的身份调至青岛市体委。1976年后,周涛、肖长根、徐学礼、吴秀美等又陆续正式调进青岛市体委,除肖长根安排在海泊河体育场担任武术教练外,其余三人则全部安排在青岛市第二体育场担任专职武术教练。

这么多专职教练,先后又有那么多岛城武术知名人士在这里进行过训练,组队参加各级武术比赛成绩又如此骄人,称其为训练中心一点都不为过。

说起青岛第二体育场,就不能不提及岛城武术界人人都为其竖大拇指的传奇人物——第二体育场马文章老前辈。

马文章.jpg

马文章(1918—1994),青岛胶南人,曾在青岛国术馆师从纪炎昌习练少林长拳。建国后他边工作边坚持武术活动,1956年即与周永福、赵瑞章代表青岛市参加山东省武术观摩大会,同年又代表山东参加全国武术比赛。1957年以教练身份由邮电系统调至青岛市体委工作,后任青岛市第二体育场副场长。同年,接任孙文宾担任青岛市武术研究会主任,1958年—1987年任青岛市武术协会主席,连续掌门青岛武术三十年。

别看马老前辈执掌青岛武术那么多年,示人却完全是一副儒雅形象。他为人善良谦和,做事稳重低调,对自己习武经历和对青岛武术做出的贡献从不张扬奢谈。笔者1968年曾在山东省体委协助工作,一次在与已从省体委退休的孙文宾老师(曾任青岛市武术研究会主任)谈及家乡武术时曾对我透露,当年马文章如何以青岛市武术协会以及个人名义向他力荐周永福、赵瑞章两位老师出任山东省武术队教练的往事,老人不无感慨地说,马文章“是个好人”。后来笔者向马老征询此事,他老人家也只是淡淡地说了句“青岛人嘛,就得相互照应”。可见马老切切实实是一位非常懂感情、重情谊的大好人。这段“力荐贤者”的往事,至今青岛武术界鲜有人知。

“文革”时期,青岛武术处于低谷,马老却始终与青岛武术界的一些老人如纪炎昌、冯春暖、刘景海、肖秋宾、邱宝山、徐杰三、杨福江、胡升昌等拳师保持联系。为了恢复业余武术训练,马老在征询这些老人意见后,先后将从山东省武术队和八一武术队退役在工厂的王建忠、孙锡明、徐学礼先后借调至第二体育场带队训练,意图让他们的专业技术能在一个更好的环境中得以发挥。三位教练的出山,没有辜负马老的期望,并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青岛武术在那个年代的继续滑坡。 

随着青岛武术教练不断充实,青岛第二体育场的武术训练也在不断扩大。至1980年代初,一大批武术习练者从这里走向社会成为开展和推动青岛武术运动的骨干,一大批优秀武术运动员进入知名体育院校和武术专业队进行深造。

1984年秋,随着青岛市体委对系统内运动项目的重新布局,三位武术教练转调海泊河体育场工作。至此,也宣告了青岛第二体育场武术训练中心位置的终结。(待续)

周啸天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啸天丨青岛武林那些事儿(一)》 发布于2021-3-1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