啸天丨青岛武林那些事儿(三) - 世说文丛

啸天丨青岛武林那些事儿(三)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建国后,青岛社会武术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武术运动按照功能分类,大致可分为竞技武术、社会武术(也称大众武术或健身武术)、学校武术等。社会武术以普及为基础,旨在强身健体、休闲娱乐。它的特点是大众性、广泛性、自觉性、灵活性。社会武术活动内容形式多种多样,拳种及功法练习丰富多彩,是深受群众欢迎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当然,社会武术也含有“发挥个人运动潜能和争取优异成绩”而进行的训练竞赛活动,但它不具有竞技武术中的职业化、高水平及超负荷练习等突出竞技性的特征。

青岛地区群众性武术活动始终很活跃,即便在“十年文革”期间,自发性的武术活动也未曾完全中断,甚至一度还掀起几波练武热潮,像螳螂拳、孙膑拳就是在那个年代成为最受欢迎,最为普及的武术拳种。

梳理青岛社会武术发展脉络不是那么容易,因为武术的科学分类大约二十多年前才有界定。之前,武术并不严格区分社会武术与竞技武术,所以本文只能模糊地将青岛社会武术分三个不同阶段来说道说道。

一、以民间武术教场为基础的社会武术活动

1949年6月以后的几年里,一批原在青岛国术馆执教或练习过的武术人对是否重操旧业大都持观望态度。尽管1950年武术、篮球、象棋三个运动项目率先建立了研究会,但谨小慎微的武术人还是不敢、也不愿意公开设场课徒,此时的青岛武术是沉寂的。

1951年6月2日,成立不久的青岛市武术研究会根据有关部门指示,在第三公园组织了首场武术表演。当年一批原在青岛国术馆的武术练家如孙玉君、徐杰三、肖秋宾、周永福、周永祥、张万福、邱宝山等都纷纷登台表演了自己拿手的武术项目。据拳师们回忆,观众十分踊跃,所有表演项目都非常受欢迎。

这次表演不仅拉开青岛武术公开活动的序幕,也打消了一些持观望态度武术人的顾虑,激发了他们参与武术活动的积极性。第二年,首届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大会在第三公园举行,报名人数达100余人,年龄最大的王汝鹏75岁;最小的孙萌兴年仅7岁。这次表演活动连续两天,社会影响很大,人们对新中国武术传承充满了信心。

后来全市体育运动会将武术列为表演项目,并逐渐将自发的民间武术活动纳入青岛市体育运动发展规划之中。

1950年代,青岛武术活动具有自发性、分散性特点,一些武术拳师成为开展活动的骨干。据有关资料统计,私人拳坊(含在公园、山头所设的拳场)约有近百处。除孙文宾、纪炎昌、马文章、周永福、周永祥、赵瑞章、常简斋等一批名家外,为大家所熟知的拳房、教场还有市区西部的李熙梦、墨建章、孙玉君、刘景海、张文德、冯春暖、王兆礼、刘慎思、李汉民、张万福等;市区东部的李占元、董世勋、肖秋宾、徐杰三、石一群、张云峰、邱宝山、徐子良、王玉山、郝斌、毛丽泉等;四方杨福江、胡胜昌、吴英玉、张文英、闫鸿啸、吴凤亭以及沧口陈若萍、王介平等(还有一些拳场恕不一一列举,还望其后辈和徒弟见谅)。正是这批拳师以各自形式传承、传授他们的拳种及徒弟,支撑着青岛群众性武术活动局面,并形成了那个年代民间武术活动的独有特色。

在那个物质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的年代,能在拳坊(场)学练武术是孩子们最开心的事。记得小时候练拳,都不愿意早早离开拳场,渴望让老师多教一些武术招数。但那个时候练拳有规矩,一不能向老师“要拳”,二不能在师兄弟间“串拳”,唯一途径就是多练、苦练,博取老师欢喜。而一旦老师教了新动作,那个高兴劲就别提了,一把木制刀或一根短棍,整个晚上都会握在手里不断地“玩划”。

学拳自然要交费。以教拳为业的拳师如李熙梦、李占元、杨福江等老师都收学费,只是价格不一。李熙梦每月收费一元、“扎腰”2元,有的老师每月只收几毛钱,还有的干脆不收费,义务授拳,只是在年节期间学生带些礼物去探望老师,以示尊师重教。

说起“扎腰”,不少拳坊(场)都有这个练习项目,像王玉山、李熙梦、杨福江等场地的“扎腰”都很有名气。“扎腰”其实就是武术传统功法中的拍打功。将一条宽约十多厘米布腰带扎在练功者腰上,老师先是用手掌,按照先上后下的顺序拍打你的肢体及腰腹部。反复数遍后,再换做一个皮质的类似棒槌的“器械”,先轻后重地拍打上述部位。这时老师会要求你做深呼吸,甚至屏住呼吸,再有节奏地“重击”腹部。练功者则要以各种功架动作如站立步、弓步或马步配合老师的拍打。最后,还要换成一条长杆的,上端也是皮质的大棒槌有选择地拍打练功者的肢体及腰腹部位。

这应该是一个技术活。施者一定要有一些人体经络知识(旧时拳师大都会一些接骨拿环之术),还要有任人施法的经验,否则功效就会大打折扣,弄不好甚至还会伤害身体。据悉,四方杨福江的“扎腰”很有特色。其轻重缓急的排功手法与独到的推拿按摩之术兼容并施,令练功者受益匪浅,当然价格也不菲。

上世纪五十年代群众性武术活动除了拳坊(场)学武练功,就是参加表演和比赛。那时候此类活动不像如今这么多,一些表演活动自然会留下很深的印象。

微信图片_20210305225000.jpg

记得1959年冬,在南海路5号组织了一次武术表演观摩活动。台东董世勋老师带着他最得意门生李启明表演猴拳,当时他的一套猴拳打的确实漂亮,翻滚中的技击动作加上灵活多变的身法,再伴以惟妙惟俏的猴样猴相,引得观众,包括我们这些观摩者阵阵喝彩声。至今还记得李启明表演结束后,下场时那种器宇不凡的样子。难怪他后来会“出息”成继周永福、赵瑞章、王常凯之后的第四位青岛籍山东武术专业队教练,还曾一度出任山东省武术协会副秘书长一职呢。

六十年代初,山东武术队驻训青岛,青岛武术活动得以推动和发展。此时,各区县体委已着手建立武术训练班(队),像王建忠、张瑞选、孙明星等一批年富力强的技术型武术教练发挥了承前启后作用。包括像张万福等一些有资历的拳师和他们的徒弟,经常到省武术队驻地观摩训练,将看到、学到的武术动作和甲组武术规定套路带回去复练。可以这么说,后来很多在武术方面多有成就的人,都曾接受过当年那种武术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和熏陶。

二、以武术协会分支机构、基层协会为基础的社会武术活动

2000年,新一届武术协会适时提出“积极推进社会武术发展”的工作思路。指出“协会应将工作重点放在项目普及和开展群众武术活动上来,竞技武术则更多应由政府担当”。这一新的历史定位,为青岛社会武术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此后,以协会分支机构、区(市)武术协会和具有法人资质武馆、俱乐部为基本力量的“三足鼎立”局面逐步形成,成为后来支撑社会武术发展的基础。

微信图片_20210305225015.jpg

这个阶段社会武术活动呈多样性、竞争性特点,各类活动繁多,螳螂拳、太极拳两大拳种成为武术活动的热门项目。此时,武协杯比赛和太极拳锦标赛已具规模,成为“交流技艺、以武会友”的大舞台。围绕赛事,三股力量共同发力,如青岛兴城武馆连续参加了1—19届全部武协杯比赛,七次荣获少儿组团体总分第一名;螳螂拳委员会连续三年荣获武协杯团体冠军,将“流动铜鼎”永久留驻在拜泉路武馆;市南区武术协会在太极拳锦标赛中,更具有不可撼动性,多次囊括赛事各年龄组桂冠……

而这仅仅是竞赛活动,自1994—2014年二十年间由青岛市武术协会引领的其他社会武术活动可以说内容丰富,绚丽多彩,在此不一一累述,有兴趣者可参阅《青岛武林百年》画册。

三、以团体会员单位为基础的社会武术活动

2014年8月8日,青岛市武术协会第五届委员会建立,开启了青岛武术新的历史征程。

新一届武术协会“集中精力干工作,凝神聚力谋发展”和“规范有序推进武术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让青岛社会武术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发生了深刻变化。

微信图片_20210305225021.jpg

首先协会依据章程,着手建立会员制度,通过发展会员,建立稳固的社会武术基础,依靠庞大的会员群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武术活动。截至2018年团体会员已达到155家,个人会员突破七千人。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就是协会有啥活动,一个通知下去,立马团体会员单位就会拉上队伍参与其中。有时,因规模限制,还得做好不能参加人员的思想工作呢。

应该看到,新时期社会武术工作和武术活动有了不同以往的方式。例如大型展演活动,要求“速静速动、一呼百应”,而以往那种与基层协会反复商定的方式显然不适应这个要求,团体会员制的优势却弥补了这块短板,一条手机短信通知,即可招来千百名会员,其效率和声势已今非昔比。这是现阶段社会武术活动的新特点、新特征。
    
其次,社会武术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除传统竞赛表演活动外,专业技能培训、段位晋级考评、组团访问交流、武术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年年举办,深受会员欢迎和赞誉。

最后提供一组数据,供研究者参考(2015—2018)

武术段位考评合计:6588人(其中2015年初段1032人,中段117人;2016年初段1482人,中段177人;2017年初中段1780人,2018年初中段2000人)

培训武术裁判:294人;

培训武术教练:612人
(待续)

周啸天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啸天丨青岛武林那些事儿(三)》 发布于2021-3-7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