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清波丨笔墨当随时代——《东部热土》读后记 - 世说文丛

吴清波丨笔墨当随时代——《东部热土》读后记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这是一本充满诗意的书,同时也是一本交织着历史与理性的书,它以青岛这座城市在改革大潮中奇迹般蜕变、崛起的观念与现实展示了我们这个时代精神的宕荡与激越。
青岛是一座典型的近代崛起型城市,二十世纪初,为争国权,青岛曾一度成为国人注目的焦点,点燃了五四运动的火把。第二次牵动国内、国际社会目光,就是1992年首创了城市政治中心东迁带动经济、文化中心转移的东部战略,《东部热土》正是这一改革壮举的真实写照。作者高胜历发愿为这座城市的腾飞留下一部史诗般的作品,作为这段光辉历程的实录与理性积淀。因此,笔走龙蛇,汪洋恣肆。融历史文化关怀于现实改革思考之中,贯理入情,充满了对故土的挚爱,对人类创造的讴歌,宏荡着一种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时代精神与钟灵、隽永的审美格调。
掩卷静思,我想说,“笔墨当随时代”不唯是书画艺术的箴言,文学创作也应当如此,像《战争与和平》《九三年》《双城记》等以作家心灵映照时代风云的力作不仅具有炽热的现实震撼力,同样也具有悠远的艺术感染力,可惜,时下这类作品太少了,人们不知从何时起遁入一种迷失,认为贴近现实生活的文学作品难以深刻,是一片片浅薄的浮萍。因而,风靡文坛的多是些远逝的帝王野史、风流艳后,不知名的深宅大院里的妻妾争宠,或是荒郊野外的武林搏杀,我自知我无权去指责或限制作家们的创作旨趣与空间,但过分地冷落或刻意回避现实生活的存在,视当代题材为畏途总归有些不正常。最起码有几分怯懦,对自己的创作缺乏自信,就像耽于画鬼的画师。
中国文学的一条挥之不去的情结是“文以载道”,与之相辅的还有“诗言志”,无论载道,还是诗言志都离不开生活的滋润,离不开人的心灵与生活体悟的交映,任何面壁的臆念都显得虚白。诚然,我们曾体面地以某一现实人群或特定生活去锁定作家的创作,限制他们的自由想象,改革的年代里应该挣脱枷锁,但也不应钻入“钟摆率”的怪圈,作为成熟的创作群体面貌理应百花齐放,包括有相当多的目光与笔墨投向如火如荼的生活。《东部热土》无疑是这场文坛合奏中的一个厚重的声部。
诚如“画鬼莫如画人难”的道理一样,现实题材的创作非不为也,实难为也,它面临现实与历史的、政治与文化的、诗性与理性的多重审视,既要能激荡血肉,又要能化作永恒,既要有火热的现场激情,又要有远距离的理性洞察。应该说,《东部热土》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它的叙事线多元交织,一是以城市建设特色为主的风景线,二是以市民观念蜕变为特色的精神线,辅以经济发展战略的改革线,全书波澜壮阔,有气势,有诗性,不失为一部新时代的创业史。
其实,不唯作家需要调整创作心态,读者也应该转换阅读心态,不要总觉得反映当代事件与生活的作品就一律在艺术上稚嫩,就会落入遵命的俗套。应该鼓起你的巴掌,为那些我手写我心、抒我情,以我心映照我们时代的大作品喝彩。阅读旨趣也应该“当随时代”。

(原载《中国图书商报》1997年5月2日“书香一瓣”栏目,本站转载时有改动)


吴清波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吴清波丨笔墨当随时代——《东部热土》读后记》 发布于2020-7-7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