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丨消失的城阳增益火柴厂 - 世说文丛

张勇丨消失的城阳增益火柴厂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QQ截图20240311202413.png

1931年10月,山东省政府实业厅编印出版《山东工商报告》。全书424页,分为工业、商业、统计的三部分。因青岛一地历经德日侵占和胶澳商埠时代而不在省辖范围,所以报告的内容以济南和各重要县镇为全省工商业的考察对象。
 
即墨县城阳,有一家“增益有限公司”,是1920年在此成立的民族火柴企业。增益公司的火柴生产,选取“胶济铁路城阳车站下迤北、大街路西”为厂址。南距青岛站31公里,与铁路干线的核心城市紧密相连,这为火柴“销售于胶济、津浦沿线各处”创造便利条件。
 
以胶济铁路两端的济南和青岛为例,1913年山东民族火柴工业先驱丛良弼在济南创办的振业火柴公司开业。1916-1918的两年间,在日占青岛的特殊时代背景下,日本工业资本落户岛城建起两家火柴生产企业。从某种意义上说,增益火柴在城阳的诞生,是民族资本受到殖民当局和日资垄断的外部干预和刺激,身处边缘化基础与境地的一种自然觉醒和自我发展。
 
QQ截图20240311202426.png

增益火柴的资本金三万元,“股东于选甫充任厂长”,“商标有松虎、地球二种”。在从业人员中,有职员20名、工人200名、女工20名。十二小时的工作制,从早六点一直干到晚六点。“工人多系工厂附近之居民,工作完毕、各返其家。报酬虽较市镇工人低廉,然其生活尚属安适。”
 
就生产的原料供应和产地来源而言,包括“火柴杆、胶、硫化燐、过氧化铅、洋硝、条皮、木底等项”。其中,“火柴杆多购自青岛裕泰制杆厂或新生制杆厂。其他原料,多采用德货”。
 
应当说,民族火柴工业的发展初始,除了在资金上相对宽裕之外,设备、技术、人才等各方面,大多还需依靠进口渠道和外部引进。好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青岛市内的民族火柴杆生产厂家已经具备独立的供货能力,同时还有余量可供出口。但涉及大部分化学品的生产原料,则仍然依赖进口。
 
增益火柴所需的原材料数量,在报告中亦有明确罗列:
 
每年约需火柴杆一万包,每包一百七十斤,价洋十三元。胶,六十斤,共值洋三十元。硫化燐,三十磅,每磅约价三元六角。过氧化铅,二十箱,每箱八十斤,约价四十元。洋硝,一百六十斤,共值洋八十元。条皮、木底,四十万个,每万个值洋一元四角。
 
上述原材料清单中,火柴杆的采购数量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彼时,增益火柴并无像日资大厂和振业火柴那样拥有一己独立制杆的实力。对应“每年约出火柴六千箱,每箱约价洋四十元,全年出品总值约二十四万元”的销售记录,火柴杆的成本已占总销售额的54%。至于综合的营业状况,1927年盈余五千元、1928年盈余四千元,统计报告年份的盈亏尚不明确。
 
据1931-1934年《青岛市火柴业同业公会会员一览表》,山东即墨人于绍殷担任经理的胶东火柴公司,以金乡路万玉记为经营地址。1883年生人的万子玉是也是即墨人,他比于绍殷年长五岁左右。增益火柴建成后几年,万玉记的盐商万子玉等人参股,使得增益火柴的资本金增至十万元。
 
QQ截图20240311202436.png

从1931年10月第十期《统税公报》的“火柴商标汇刊”可见,“审查登记之牌样”的“松虎”和“地球”商标,已在图样上显示“城阳胶东火柴公司”的厂铭。在1934年全国火柴厂家的调查资料中,山东省的三十三家企业,就包括“即墨胶东厂”为首的即墨八家火柴厂。
 
四十年代中后期的登记资料显示,厂址位于胶济铁路城阳车站的胶东合记火柴,已在岛城西镇的城武路53号设有经营地。与此同时,沧口地区的沧台路121号还有胶东祥记火柴的厂区。合记与祥记名下的火柴生产,皆以于绍殷作为核心的经营者。
 
另据1947年全国各地火柴厂全年产量清单,在青岛局的十八家火柴厂中,胶东祥记3698箱的实际产量占比7%、排名第五位。不过青岛解放后,胶东火柴的名字好像就在不知不觉中找不到了。

2024.2.26

张勇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张勇丨消失的城阳增益火柴厂》 发布于2024-3-11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