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龙丨2025年笔记(57-60) - 世说文丛

阿龙丨2025年笔记(57-60)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57.jpg

2025年笔记(57)

85

在上海工作生活过相当一段时间,有意无意对上海的事就有留意。上海和平饭店是宾馆饭店中的翘楚,自然不会放过,何况对它到现在还有点特别记忆。好像在二千年前后,朋友很郑重地对我说他需要一个特别的策划文案,我就被安排到和平饭店一个房间,是个套房,我背着手提电脑住了进去,没留意房间好孬,开始资料阅读和写作,在那儿一个星期多点,对吃了什么几乎没记忆了,反正有吃有喝,交代说想吃什么尽管点,而我需要的很简单,一份吃饱的饭而已,要么面条,要么菜饭,要么炒饭,点过一次红烧肉和一碗饭,主要因为对红烧肉有连续记忆,见菜单上有,就点了,吃过之后,回味起来,觉得没海南澄迈某家饭店的好,也不如苏州玉兰新村阿姨做的,比上海石门一路那家里弄小吃店的,味道上也欠火候,就没再点过。那一个多星期花了多少钱我不清楚,多少都朋友埋单。
看到“上海探店”视频晒出的和平饭店的账单我还是很吃惊,感觉挺贵的,心里生出一丝对朋友的歉疚。这是个两人就餐的单子,酒水加菜共11样:

零度可乐50元
柠檬水10元
飘香糟四喜198元
花椒螺肉188元
鲜菇黄鱼羹276元
鲍鱼红烧肉358元
海鲜粉丝煲208元
葱油拌面68元
米饭15元
杨枝甘露78元
蟹粉豆腐煲178元
附加费270.08元
约数差0.02元
共计1897.1元

我发账单到朋友圈,有人说:“很贵呀!”有人说:“两个人在和平饭店算吃的保守的了。”
我灵机一动,写了个微小说,如下:
在高密,只用“附加费”吃的话,可以吃一次“铁锅炖曲颈”。吃炉包的话,按30元一炉算,差不多买10炉,一炉15个肉,15个素,都是白面的。地瓜面的话买不到10炉,地瓜面黑,值钱。高粱面的话2700元一炉,高粱面红,“高粱里”含文化。

86

海南建省以后,各行各业发展迅速,尤其房地产发展很快。1994年我在东方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影视部工作,在海口港澳花园一栋别墅办公。策划、创意、文案,还要骑摩托车满海口跑业务,全能。当时丁晟是影视部经理,他是青岛的,属狗,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现在在北京发展,导了几部不错的电影,我看到他客串的出租车司机向乘客挤了挤小眼睛,免不了还是会心一笑。我写,丁晟导,阿雄摄,訾扬跟班跑,我们这个团队很年轻,都毕业没几年,丁晟我刚才说了,北京电影学院的,阿雄和我北京广播学院的,訾扬北京服装学院的,我每次买布料做裤头都要咨询一番訾扬哪一种更柔软,这叫近水楼台。我们年轻,活力如青葱的五指山奔腾的万泉河,几乎包揽了海南如力神咖啡椰树椰风新大洲摩托车等产品的影视广告拍摄制作,另外还有电视专题片和公益片。
1994年我们接了一个大活,从写作到拍摄到制作,全面俯视、回顾海南建省以来的房地产发展。文案自然落到我头上。建设厅张罗来了半个卡车的资料,我没看完就晕了,丁晟不得不继续请吃夜宵,以东山羊火锅附带带走一只文昌鸡为主,我没数那段时间吃了几头羊几只鸡,总之还是晕,无法动笔,读资料越多越找不着北,丁晟挤了挤小眼睛,像后来电影里一样的表情,我知道东山羊火锅是不能吃了,因为离交文案的时间还有最后三天。那三天怎么过来的我忘了,总之没睡觉。那时候靠手写,写下的第一行字是《走出地平线——话说海南房地产》,分上、中、下三集,每集20分钟。写完最后一个字我倒头就睡了,等我睡醒的时候,丁晟冲我又挤了挤小眼睛,这次眼角上挂上了笑纹,我猜应该是甲方通过了文案。
因为这个专题片我们影视小组跑遍了海南省,也吃遍了海南省,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当然是品尝“红烧肉”。
好像是在澄迈吧,记不很准了,我们拍摄了一天,晚上进了一家比较豪华的饭店,建设厅带队的哥们说今天尝一道特色菜,说我们肯定都没吃过。我心的话哥们走南闯北啥没见过,没吃过,且看这穷山僻壤有何好菜,尽管端将上来。菜上到中段,特色菜来了,哥们示意服务员不要报菜名,自己抢着介绍:“红烧肉红烧肉,大家尝尝。”我们都笑了,不就红烧肉嘛,神经兮兮的,太小瞧哥们了。大家举筷子就夹,都是四四方方的大块,颤颤的肥肥的,但不是肥猪肉的肥,又说不出是什么肉什么部位的肥,总之颤动着油汪汪的诱惑,又白又红,又红又白,还有点鼓鼓的,像丰腴的什么,那个什么,顾不得细想什么了,夹起来往嘴里送,送到嘴里,那么一大块,瞬间就化了,没了,一股馨香,不是馨香,反正是从未有过的香,也许天香,可谁知道天香什么香?
我们停了筷子,大眼瞪小眼瞪着哥们,意思是说吧,是什么?说实话,不说有你小子好看。这哥们还挺坚强,渣滓洞出来的,最后什么也没说,一个劲儿地点头微笑:“红烧肉,红烧肉嘛,没什么特别,大家觉得特别,是因为我特别的预设和暗示,把大家的味觉打开了,吊起来了……”

李言谙
2025年5月5日星期一

58.jpg

2025年笔记(58)

87

日记有云:“2025年5月5日,阴冷,下午胶河散步,四时左右到祥云里看了一眼万物集夜市摊位。”夜市为劳动节而设,5月9日补记所见摊位如下:

于大姐特色小吃(烤冷面、老式泡菜臭豆腐、鸡蛋灌饼)。
无名移动小吃摊(烤冷面、肉夹馍、鸡蛋灌饼、手抓饼、铁板鱿鱼、章鱼小丸子、脆皮烤肠、炸串卷饼、炒酸奶)。
中国供销合作社高供尚品(高品质、供精彩、好生活)。
玻璃器源工坊(出口转内销)。
石来运转(非遗石画,招收学员)。
上海女人,雪花膏世家(中国第一代护肤品牌)。
宝珑斋古法香醋(能生“醋蛾子”的醋)。
赫雨糖坊,高密清香食品加工厂(百年传承、匠心不改、手工制糖、香甜健康)。
手工老李,李氏糖画。
都市小衣(厂家直销、短袖套装)
小当家炒酸奶(优质奶源、新鲜现做、人生百味、独占一味)。
糖果儿糯叽叽麻糍,手工冰粉,人气爆品,多种口味,一口下去,满满都是料(芋泥血糯米、杨枝甘露奶酪、茉莉青提、草莓奶酪、蓝莓奶酪、绿豆沙牛乳、西瓜椰椰冰)。
花花肠仔,鲜肉香肠,手工制作,零添加(老饕暗号:要很会爆汁的!2:8肥瘦黄金比,咬开先拍照)。
剪纸坊。
喜饰发生(满足每个女孩的小饰界)。
虾趣糕生,鲜爆虾饼,冰激凌(入口即化、香酥可口、不含防腐剂、纯天然、身体零负担)。
新中式茶饮,国潮来袭。
东北的饭包。今晚来个馍。
奶茶小铺:奶茶、水果茶、冰淇淋(珍珠奶茶、柠檬奶茶、暴打葡萄柠、百果香柠檬茶、蓝莓奶茶、十里桃花、霸气青提)。
精㤅神生机暖养阁,身心灵能量香(抓一筒香,上写:沉稳、厚德载物)。
老味道:活珠子、毛蛋、波螺、烤肠(就是这个味儿)。
现串现烤特色大油边。

谭小村葫芦雕刻艺术(谭小村,原名谭建村,九零年入伍,醴泉街道古城社区转业老兵。从小爱好美术,九五年拜师中国陶瓷协会工艺美术大师邵文生门下。2008年自己种葫芦,雕刻葫芦,十三年来以刀带笔,功力日臻成熟。茂腔人物、扑灰年画、三贤等都能把它刻在葫芦上。现为潍坊市民间文化艺术家协会会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雕刻项目传承人,文化部、教育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葫芦雕刻研培人员,2008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文化人才)。

李言谙
2025年5月9日星期五

59.jpg

2025年笔记(59)

88

笔架山坐落在西方戈庄村“精忠岳祠”北面。在四十米高的笔架山周围,现有六百余亩岭地,人称“后埠”。后埠地块并非围绕山体等距离分布,而是零散的,支离破碎的,大都属于贫瘠的沙砾地。岭丘多由沟壑相连,也有孤立为一截的,旱季生长各种草稞和小灌木,雨季贮存一部分水,挖一挖,整一整,小的叫水塘,大的叫水库,就变成有山有水有波澜有起伏可欣赏的风景了。岭地草木多,高大的树下是低矮的小树,低矮的树下是努力长高的野草野花,它们绝不匍匐,倔强不折是与生俱来的,即使长期处在阴影中,也把鲜花开到最灿烂。村里人来垦荒,种植果树,如今,在这个生人易迷失的偌大的地方,随时都能碰到篱笆围起来的干净的果园,有苹果园,有桃园,也有樱桃园,不但减少了迷失者的恐慌,说不定还会激发出流连忘返的黏糊劲儿——世外桃源毕竟越来越少了。
“精忠岳祠”坐落在笔架山南面的丘原上,这块东西长南北短的丘原就在村庄北面,一条东西路隔开着村庄和祠堂。祠堂的建筑看似是独立的,其内涵却是与村庄结为一体的,因为在东、西方戈庄村,今天还生活着3320人鄂王岳飞的后裔。今年,2025年春天,“精忠岳祠”刚刚庆祝了岳飞诞辰922周年。祠堂前的广场上,庆祝岳飞诞辰的大型横幅依然崭新,阳光下格外醒目,红底黄字写着“纪念民族英雄岳飞诞辰九百二十二周年”,东侧灯杆垂挂“报国之志光照千秋气贯乾坤”,西侧灯杆垂挂“精忠之魂润泽万代同辉日月”。锣鼓歌舞仿佛还没有止息。
广场与祠堂为水泥台阶相连,拾阶而上可入祠堂。台阶共九级,这也是丘原高于村庄的尺寸。自广场至村南的谭家河一公里多点,东、西方戈庄村就坐落在这片区域内,也是东西长南北短。每逢阴历四九,谭家营、傅家村、徐睦庄、于家营甚至笔架山北面昌邑境内的高阳村的村民都来赶方戈庄大集。大集这一天,村庄主路自南而北的岳飞路和自东而西的永丰街、永安街上,到处商品和人头,还有三三两两结伴东跑西颠的小狗,仰着脸在猪肉摊和糕点摊驻足,渴望得到施舍。我也像一条小狗穿过大集,用鼻子搜索着街道两旁的古旧建筑,渴望得到村庄历史的施舍——当村民奇怪地看着我钻进破败的院落,我不知道“精忠岳祠”是否也感觉奇怪,我知道以祠堂所处地势的高度似可俯视全局。
现在,我穿过广场,准备拾阶而上进入祠堂。我端详黄瓦红墙祠堂的三间大门,重檐歇山式门楼下,正门额枋悬挂“精忠岳祠”横匾,黄框黑底蓝字。木制朱红大门内开,门楣右上角贴蓝底白字门牌,上写“西方戈庄村254”。两扇大门门环外侧书蓝字对联:

炳史册精忠资社稷
收河山报国筑长城

东飞檐坡面下侧门贴红底黑字对联:

精忠英名流芳远
鄂王后裔世泽长

西飞檐坡面下侧门贴红底黑字对联:

祖德振伟业
宗功启文明

由西侧门入祠,天井被高大杉树和侧柏树荫覆盖,正北五间大殿黄色琉璃瓦屋顶反射的阳光蹦跳着,仿佛金币落到院内,照亮大殿六根大红檐柱,殿门外两根方柱写着一副黄字对联:

精武精文大名垂宇宙
至忠至孝浩气壮山河

大殿檐椽下悬挂“忠昭日月”黄框黑底蓝字匾额,匾下内开两扇大门,镂空方形花格,镶嵌采光玻璃,大门两侧设置遮堂门板,和大门一样,都上大红色漆,书写一副蓝字对联,因本人才疏学浅,十之八九的毛笔字不识,只识得“一”“十”“三”几个数,抬腿跨门槛入殿,见荆曰政、李长江、岳乐廷共塑岳飞像端坐正中,头戴簪缨军武蓝帽,身披红绒大氅,内穿黄色龙袍,腰扎红色虎头黄丁腰带,气魄威严雄壮。塑像之上立壁悬一木匾,书“还我山河”岳飞手书体大字,亦为宝蓝色。自岳飞端坐之处外望,穿过殿门,穿过院落,正好对着歇山式门楼的大门,此刻大门若敞开,下得九级台阶,即望见横横竖竖村庄的房舍。那些屋宇和胡同,有新有旧,毫无规则又像有规则地排列着,让我通过历史,看到也听到时间的滴滴答答声,敲打着时光隧道的尘埃。
我跟随岳飞的目光穿越这一切之时,我的目光自然还会落到跪在门洞的四大奸人身上。他们正对岳飞跪着,手臂缚到背后,双膝跪地,低着头,不敢直视岳飞的眼睛。他们都跪在了忠义之下,跪在了正气之下,跪在了道德之下,跪在了日月之下,蓬头垢面,长跪不起。诗云:“逆桧和议长屈膝,人人争赠两三砖。”我立在四人面前,虽然没拿砖头,倒是拿着相机,用上了最严厉的眼神一一数过去:张俊、万俟卨、秦桧、王氏。当我的眼神落到王氏身上时,我一下乐了,因为突然想起莫言一句话:“一个摸跪着的秦桧老婆铜像胸部的男人,不管他的口号喊得多么响亮,其人格也值得怀疑。”我没用手摸她,我赶紧甩甩手,像在辩解,但我用眼睛摸了她,我赶紧又闭了闭眼睛,可就这样因此我乐了。

李言谙
2025年5月12日星期一

60.jpg

2025年笔记(60)

89

“精忠岳祠”院落北墙东、西边角各开便门通丘原,省去了参观完祠堂和东西墙的壁画再从前门楼出去,再由墙外折到祠堂北瞻慕岳氏祖坟和瞭望丘原、笔架山风景的繁琐。顺便门为月圆形,铁门安装在门洞外侧,推为开,拉为关,刷大漆与外墙面的赭红同色,内视门面置鎏金铆钉。“精忠岳祠”守夜人岳炳祥老人领我们从西门出,迎面一行红砖直着向北,两砖宽,人可以踩在上面直行,位置与祠堂的西墙在一条线上,应为祠堂用地的西界,不过,只垒了两砖高,也未能延伸到尽北端的东西向沟涧。称为“涧”是指在雨季两米多深的沟壑必然有水如溪流淌,方向为自西向东,因为丘原的地势总体上西高东低,祠堂落居之处正好在丘原的东边缘,再往东,比如祠堂隔路的东邻253号院落,地面的高度就和村庄齐平了。砖线内,一行距离约5米一棵的松树倒是延伸到了北端,松树不高,也不粗,移栽过来不长年头,都生机勃勃的已经成型,青青苍苍肃穆的颜色营造的氛围衬托着岳氏祖坟。
岳氏祖坟在祠堂正北,墓碑为2018年清明立,碑首刻龙凤戏珠图,碑檐四面增出掌余,正面碑文刻岳氏方戈庄始祖名讳,背面刻始祖迁墓记。在“精忠岳祠”院内的“重建碑”碑文有记:

“方戈庄岳氏世居河南汤阴,自六世泾祖由汤阴迁安徽萧县黄柏口居住至十二世的彦圣公,十三世的玄公再迁徐州北良妥山,成为良妥山世系,明朝中叶十七世的景春公携次子岳泰经胶西大杭再迁昌南方戈庄居住,遂成为方戈庄的始祖。”

《高密县地名志·阚家乡·西方戈庄》载:“在阚家村西北6.8公里处,清初,岳姓由胶县大杭迁此立村。北面丘陵连绵,起伏数里,东有文渠河,南有墨水湾……阴历四、九为集日。”

地名志载方戈庄为“清初”岳姓立村,碑文则记为“明朝中叶”,时间上有出入,可肯定的一点是“自胶县大杭(行)迁来”。另外,密西、潍东、昌南岳氏有三块石碑,碑文相同,康熙年间立,或也可佐证岳氏祖自大杭(行)迁来:

“我族历世已有年矣。其先祖履历未得其详。据近代传闻,自胶西杭上而分迁者为甚确,大约自元末明初之际也。……方戈庄岳宗尼沐手虔书,清康熙岁次己丑春季二十五日。”

此记将岳氏祖从胶西大杭村迁来的时间自“明朝中叶”推前到了“元末明初”。如此,可得方戈庄立村的三个时间点:元末明初,明朝中叶,清朝初期。
《胶州村庄纪略》出版于2014年12月,所载胶西镇大杭(行)村已分拆为大行一村、大行二村和大行三村。大行一村“该村现有252户,963人,有王、张、叶、李、高、赵、陈、管、薛、冷、徐、梁、姜等姓氏。其中王、张、叶姓人口较多……”大行二村“该村现有370户,1239人,有王、叶、刘、赵等姓氏。其中王、叶、刘姓人口较多……据传赵姓元末明初从浙江迁来居住于河西立村。明成祖时叶姓从江苏迁入,乾隆年间王姓从山西大槐树迁至。”大行三村“该村现有261户,943人,有管、宋、叶、陈、王、李、高、郝、付、井、张、黄等姓氏。管、宋、高姓人口较多。”
《胶州村庄纪略》所载大行三个村庄如今都没有岳姓居民,探寻原因,一是方戈庄岳氏祖带着儿子迁出后“大杭村”便没了岳姓,二是我们发现,当下的三个“大杭(行)村”都有“叶”姓,“岳”与“叶”同音,岁月流转,岳姓人家改“岳”为“叶”的可能性也是有的。大行二村记载的“明成祖时叶姓从江苏迁入……”与重建碑碑文“十三世的玄公再迁徐州北良妥山……”似乎存在隐秘的关联。
方戈庄岳氏祖坟北至沟涧种植了数亩麦子,时已临近小满,麦芒挺立,麦秆你扶着我,我扶着你,整整齐齐,挤靠拥抱在一起,麦穗鼓胀着接近了饱满,掐一穗搓掉麦芒麦糠丢几粒入嘴,嚼起来有筋劲了。大概可以说,今年的麦子又收到手了,大家因此长舒了一口气,麦子同样也舒了一口气。我们轻松地朝北走着,闻着麦香和松香。

李言谙
2025年5月13日星期二

原载 阿龙书房

阿龙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阿龙丨2025年笔记(57-60)》 发布于2025-5-14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