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尧丨云冈往事——崇拜与忏悔的天堂 - 世说文丛

申尧丨云冈往事——崇拜与忏悔的天堂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微信图片_20200424095749_副本.jpg
人生而能美,却无往不在聋哑之中!

诸位好。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我之见,还要加一条:远离那些有秩序的垃圾,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值得看,不是所有的路都值得冒险,现在,我们放下手机,谈谈星空,谈谈路和远方,谈谈美这个话题,谈谈云冈石窟! 
视觉与听觉,乃是我们感知世界的主要工具,或者说世界讨好我们、恐吓我们的绳索。 
聋子和瞎子,是我们所有害怕的残疾当中,最严重的。 
可往往就有一种人,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在美面前,就是聋子和瞎子。这样的一生,实在是可悲!

微信图片_20200424095703_副本.jpg
中国古人的智慧,语言符号很牛,比如“盲”这个字,拆开就是亡目,什么是亡目?就是有眼看不见,看了跟没看一样。
如果你的生活全然是盲,那么可以说跟动物差别不算大。也许,有些危言耸听。大多数人包括我在内,也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所以才会乞灵于佛教。 
为了对抗某些失忆的情况,对于一些恶的历史,有些人不忘天天打卡。
但我觉得,如果你能触发对美的直觉,会判定美的层次,也就无需执著记忆了,未来,会变得比历史更有价值。谁有兴趣回味痛苦呢?
所以冯骥才先生说让我们虔诚地为未来的美好而工作,听一听,这是智者的声音。 
我想,中国和美国各代表一种情况,我们承担着厚重的历史,这里面有责任、有痛苦,更多的是美的经验,丑的教训,比较而言,这种张力,美国太过简单。所以对中国悠久的审美经验缺乏尊重。悠久历史的欧洲,则不尽然,费孝通先生说的美美与共,各美其美,只有发生在这样的文明之间,才够格。 
微信图片_20200424095708_副本.jpg
美是什么?美就是救疗聋哑的药。
在黑暗的夜晚,点燃思想的光芒。美是生命!美是智慧!美是存在!美是我们热爱世界的唯一理由!
那些美妙的视觉,完全可以打开你秀逗的心锁,滋养润滑,让你活得更像一个人。 
一千五百年的云冈石窟,是疗效最明显、滋补最有效的高级营养品。不想尝一尝么? 
可是,欣赏美需要有个过程,导游是必要的,但千万不可以随声附和。我若说这个真美啊,你们便连连点头,这个是没有意思的。美需要引导,感知美却是你的事,不是我的感知替代了你的感知,而是我们的感知从山的两边同时爬到顶点,在峰顶会和。这时候你我相遇在云冈石窟造像之美的巅峰,满目江山,风云精彩,尽在掌握! 
怎么引导你呢?或者说云冈石窟空间心理学的研究应该怎么进行呢?我认为应该分三步走:

一 入其魂魄:遵循古人造像的目的,以他们的眼光审视其心理活动,彻底投入进去,跳进去“投胎转世”,感受人类共同的情感,引发彻底的同情。
此为忘我,不忘我,则不好实施麻醉,救疗聋盲不好下手。
二 出其窠臼:从古人的情感出发,批判现实;从现实的观念着眼,投射到古代。从而找到某种历史感、存在感。此为立我,不立我则审美毫无意义,奴隶是没有自由的。
三 仰望星空:在世界范围结合云冈石窟探寻中国艺术史的轨迹。与其他文明对话,触发我们的世界美观、宇宙美观,活得从一个人到一个神人。

所以大家有机会一定要统揽云冈全貌,反复观摩才行。最方便的办法,就是购买一套云冈石窟全集,相当于收藏了一个石窟寺在自己家里。当然,还可以购买经济实惠的电子版,不然,除非你身临其境到洞窟不少于100次,不然还是会产生隔离的情况,无法理解课程精神的全貌。 
上一讲主要是把云冈石窟发生前后的历史背景作了铺垫,相关情况在今后还要讲到。 
以下要分成几个部分,从今天起,第一个模块便是空间美学三讲:

第一讲:敬拜心理与云冈石窟
 
上次讲座讲到自然空间与道德空间,其实,从宗教意义上说,全然是道德空间的设计。设计者、参拜者都是围绕这一理念进行的。因此,我们今天先讲空间心理的这一方面内容。
咱们先说说七种最上供养。这种供养呢号称最上,也就是没有比这七种供养获得功德更多的了。哪七种呢?
 
一、礼拜(vandanā)

从佛经典当中,尤其是对云冈石窟影响巨大的《妙法莲华经》而言,礼拜的心理,围绕的是一个敬字。
何为敬呢?这方面儒家道家都有解释,所谓敬神如神在,体现在肢体上是什么情况?敬是一种精神状态,在物质形象和空间中上怎么表现?
于是我们可以根据云冈石窟以及此前石窟寺发展的脉络,得出三点认识:
微信图片_20200424095722_副本.jpg
1.围绕、经行、唱诵的设计
这种设计是显而易见的,自石窟寺这种形式从萌芽到发展,就是作为一个基本的设计贯穿始终。改变的无非是环绕的空间布局设计或者绕佛、经行的路线等。当然,这种设计也是因为坐禅时间长了,需要活动身体,或者打瞌睡,需要起来走走,是人的生理需求。
时间不够不展开了。
微信图片_20200424095730_副本.jpg
2.形象上的围绕概念
里三层外三层、密密麻麻,这种情况,就是崇拜、礼敬的体现。微信图片_20200424095733_副本.jpg
我们可以看到佛经中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尤其是佛将要说法的时候。就拿法华经中第一品来听法的听众数量来说吧,明确记录听众数量是16万2000人了,加上没有明确的,估摸听众不在百万之下。
世界最大的体育场号称可以容纳十万人,那么要好几个体育场的面积,才能装下这些听众。
所以我们就理解为什么形容佛的声音是海潮音、狮子吼了,没有这个音量,很多人听不清。
这个怎么体现?古代的艺术家们穷尽才华,发明了重龛这种方式,表现层层叠叠前来听法的群众队伍。
微信图片_20200424095738_副本.jpg
3.膜拜形象的设计

这个好理解,五体投地、头面礼佛、偏袒右肩右膝着地,等等,这些语句经常在经典中看到。所谓五体就是四肢和头部,全都接触地面,这种礼仪是最高规格的。
微信图片_20200424095741_副本.jpg
二、供养(pūjanā )

此前引用了《妙法莲华经》,谈到敬的精神形态,那么物质形态呢?则须以种种世间难得的宝物,或者供养之人自己最珍贵的东西体现这种敬。
要体现的内涵是殷勤、利养、奉献。
   
1.四种供养理念,饮食、衣服、卧具、医药。

照顾佛和弟子的衣食住行,表现的就是敬的心理。     
除了基本的四种供养,还延伸出水果、美食、香气浓郁之物、璎珞等首饰、别墅豪宅、名衣上服(按今天话说,各种名牌服装,爱马仕什么的),可以说什么值钱送什么。      
这个在云冈体现的就很多了,璎珞、葡萄、鲜花、莲蕾、香炉等等都是这样,在云冈以前,也有其他的供养物。    
微信图片_20200424095745_副本.jpg
2.商人文化体现
      
佛教的兴盛跟商人文化息息相关。商人奉宝的题材在云冈石窟比较常见。很多所谓大居士,就是大商人。像维摩诘居士、孤独长者等等,他们家资巨万,过着在家富足的生活。佛教兴盛,恰恰就是地处欧亚大陆桥的犍陀罗地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东西方贸易的繁盛,造成了文明的高度发展,健陀罗文明史有这样一句话:“丝绸之路上的商队,往往跟怀抱传教理想的僧侣们结伴同行。商队为僧侣提供物质供养,僧侣为商队提供精神鼓励。商人和寺院之间存在天然的联系,商人向寺院布施,寺院也向商人提供精神、物流、信用、金融服务……可以说,大乘佛教带有浓厚的商业内涵。佛教的繁荣也造成了相关宗教用品的需求,比如佛教七宝(金、银、琉璃、水晶、珊瑚、珍珠、玛瑙或琥珀)等装饰品及其他的宗教用品,就是商业贸易的重要货物。宗教用品是当时商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云冈意味着什么?那是代表东方强大政权的北魏王朝兴建的祖庙,东方丝绸之路的主要贸易中心就在首都平城,考古发现就不用细说了,西域各种金银宝物,琉璃玛瑙在这里频繁出土。可以说,云冈石窟的雕凿一定程度上反映的就是当时中西商业文化的繁荣事实。     
另一个故事:四天王奉钵。普曜经中有一品,叫《商人奉麨(音炒)》(炒面),还有版本叫《四天王上钵》,这样要注意一个问题!所谓天王和商人其实是一回事,至少,在某些传承过程中,有着雄厚财力的大财主,摇身一变成了佛教的护法天王,这种情况是存在的。这个故事说,有五百个商人来听佛讲法,连讲了七天,四天王见佛刚刚成道,连续讲七天课,一定又累又饿,便手捧四个“青石之钵”装着食物敬献佛陀。佛陀心想,我要是只接受一个人的供养呢,其余人一定不太欢喜,便将四钵放在左手上,以神力按着变成了一个钵。这体现的是佛教的平等精神。在云冈石窟,也有体现。     

3.宫殿、塔庙、佛钵、烧香、褒衣博带、伞盖、花供等等,这些我们已经说过了,是四种供养的延伸。

但要注意的是,像褒衣博带,有人说是太和改制,给佛换上新装、汉服,但从宗教心理来说,是衣供,是佛教四种供养之一,不可不注意!孝文皇帝遵循的完全是经典的要求,借用这种方式,宣布改制与宗教礼仪相结合,用心之深,此前并没有人讲起过,今天我提出来给大家参考。给佛换上新装,从宗教心理上对守旧贵族来说也是一种暗示,试图从文化上争取他们的配合,这个意思再明白不过。
微信图片_20200424095757_副本.jpg
三、忏悔(pāpa-deśanā)

Pāpa
恶、凶、不善、过咎。
deśanā
说、所说、言说、发露。

忏悔空间的内涵,就是说罪,罪通过说的方式得到救赎。我们叫发露,也就是西方所谓告解。在基督教里,告解有所谓赦免罪恶、赦免惩罚、获得上帝宠爱等等意义,其实在佛教也差不许多。但佛教还有一种当众发露、揭发自己所犯罪恶的彻底方法,叫自恣,这一天叫自恣日。
印度地区酷热,不利于冥想修行,所以佛制每年夏天,僧众聚集一处安居,坚持戒律、皎洁其行,于最后一日,旧律在七月十五,新律在八月十五。行自恣法,互相告白忏悔自己所犯之罪,而得清净,自生喜悦,称为自恣。
 
1.高低不同、各个角落里的佛等我倾诉
我仿佛看到这样一幅情景,一个个北魏的贵族,匍匐在一个小龛像之前,喃喃自语。佛像并不都是高高在上的,我承认,高高在上的佛像在云冈很普遍。但也有躲在角落里的,那些空间恐怕就比较私密。毕竟,在遍布窟檐建筑的古代,理论上人们可以与高空中的佛像离得更近。不然,雕刻得如此细腻传神,不常亲近,有什么意义?离开了功能,艺术毫无价值。
微信图片_20200424095801_副本.jpg
2.四壁传响,上达天听
云冈石窟的空间比较高,传声效果虽然各有差别,但都有一种螺旋上升的效果。不信,你去喊一喊?我虽然没有大声喊过,但比较过类似的空间,因此才会这样说。诵经高闻,声动于天。史载沙门动辄在寺庙每日诵经万余言,研求幽旨。在这样空旷的空间里,以声音带动思惟的力量,当是最佳场所。这让我想起响堂山石窟寺的传说,法华经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佛陀说法之后,“天雨曼陀华,天鼓自然鸣……一切诸佛土,即时大震动。”
我建议大家可以去响堂山的山谷里喊一喊,那是什么样的神奇感觉呢?就是法华经中说的这种情况,古人说羯鼓一挝万花齐落,果然有群山传响不绝,仿佛天上降落无数的花朵一般。在这样的空间里,更容易修道,难道不是吗?
微信图片_20200424095805_副本.jpg
3.金刚环绕,以武力象征不作忏悔的后果
说罪的同时,必然与发愿有关系,下面我们还要说到。七供养的关系并不是孤立的,之间有逻辑关系。只要有佛陀,必然就有护法形象,这些金刚神,不光是保护佛陀,还承担惩罚罪大恶极之人的责任。他们的存在,使忏悔空间完整,变得具体可执行。可以说是佛教当中的司法机关,监狱则是地狱等恶道,不然何必叫地狱呢?
QQ截图20200424095821_副本.jpg
四、随喜(anu-modanā)

同情之欢喜、因同情而发生的喜悦之情。
所谓随喜,就是引发同情的意思,引起其他人的欢喜、欢悦之情,故而心生敬仰而皈依佛教。

1.交口赞叹的群众们
随喜赞叹的场面,前面我们也说了一些,比如十多万人恭敬围绕,当然有不断叫好的,就像听课到会心的地方,会激动鼓掌一样,这都是赞叹、随喜的意思。把佛的教法传播出去,引发别人的同情之心,也是一种随喜的情况。我们现在说一说其他的情形。
2.用音乐和舞蹈赞叹、歌颂
云冈乐舞是非常有名的,这里我推荐大家阅读云冈石窟研究院王恒、赵昆雨等先生的著作。我们即将推出《云冈乐舞》这本书,这里面的内容相当之丰富,不需要我饶舌了。或者在您看过之后,我们再做讨论。
总之,以音乐舞蹈引发人们对信仰佛教的信心,对往生天国的憧憬,则不完全是娱乐神明,也是接引众生的意思。
3.万佛齐叹
除了各阶层的劳动人民,还有无数其他世界的佛菩萨交口称赞释迦牟尼佛。经文中经常可以看到。比如著名的《阿弥陀经》“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当老师不容易啊!自己明白不说,还要让其他人都明白,一两个倒也勉强,一切众生什么概念?所以太难了。
这里我们可以看看昙曜五窟,尤其是第16窟。大佛顶天立地,仿佛刚刚从菩提座上站起来,坚毅的面孔,双目直视前方,仿佛在表示拯救众生的坚定信心。他的周围,围绕着千佛雕刻,尤其是中间的一圈比较大的佛龛,仿佛在强调围绕的概念,这种情形,就是在体现诸佛赞叹的意义。古人在其中,定然对佛陀生起崇敬之情,不由自主随喜赞叹,顶礼膜拜。
微信图片_20200424095851_副本.jpg
▲第16窟大佛

五、劝请(adhy-eṣaṇā)

请、愿望、请求;使增大的、被加强的。
这部分内容,由于时间关系,我简单说一下。
劝请说法,就是世尊的博大知识宝库,希望他不辞劳苦给大家讲一讲。遇到疑难问题,给大家解答一下。碰上自己敌不过的辩论,请他出马当面辩论一下等等。这是弟子对老师的信赖和殷勤之情,就像禾苗对苍天呐喊,请下雨吧下雨吧。
当然我们很难区分赞叹、随喜和劝请的明确界限。但在佛陀成道之初,梵天劝请的故事也有体现。说的是佛陀刚刚成道,观察众生之余,决定传教实在太难,不想说法,此时大梵天前来劝说,才终于同意出世说法。另外当佛陀即将入灭之际,众弟子也劝他继续留驻。这都是劝请的情节。

1.诸天劝请
2.圣众劝请、作证
3.众生劝请
微信图片_20200424095855_副本.jpg
六、发愿(bodhicittotpāda)

发愿、发菩提心
bodhi-citta觉心
Bodhi觉、菩提
Citta心、知性、理性
 
上一期就讲到造像记的问题。这里时间关系也不展开了。发愿在云冈是显性的,造像记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但从发愿的原意来看,专门指的是菩提之愿,就是觉悟之愿。但百姓的要求是很实际的。
传播天堂地狱观念的具体途径多种多样,今天可考约有三种。
一是讲经。据研究,佛教经典传译之初,译出地狱经典颇多,现存如安世高译《罪业应报教化地狱经》之类的地狱经典亦不少。通过宣讲这类经典,天堂地狱观念传入民间。
二是唱导。唱导目的在于劝众发心招徕信徒。导师经常宣讲的内容有无常、地狱、因果等,语地狱常常使听众“怖泪交零”,震动人心。
三是借助图像宣传地狱之苦。六世纪以后,地狱又被具体化为图像,刻于碑或图于寺壁。
在云冈,还没有形成各种各样的恐怖图像,这是值得注意的!

七、回向(pari-ṇāmanā)

pari-ṇāma,变、变异、食消。
佛教七种最上供养,我们说了六个,最后是回向。怎么讲?回向其实最该好好讲一讲。回向就是光线反射,是改变的意思,改变什么?我们现在讲回向,都讲偏了,回向不是空间的特快专递,把功德马上就可以隔着十万八千里传给了某人某事。本质是改变。改变罪业,改变将要射向靶心的箭的轨迹,让它射偏,不伤人命。改变,是对于佛陀最高级的礼赞,在佛教看来,你听了佛的教诲,改变了自己,难道不值得庆贺?
     
在云冈,体现这种改变是什么空间设计呢? 
1.降魔成道代表的佛传故事,这是佛陀回向自己业力,最终成道的过程
2.布髪掩泥
3.雪山修道
4.佛最终达成了不变,是最高级的回向 
 
大唐以降,花已向晚,自嘲与颓丧占了上风,世上再也没有这样元气淋漓、绚烂华丽的诗篇……
讲座的图片来自云冈石窟全集,感谢总主编云冈石窟研究院张焯院长,副主编王恒、赵昆雨,总摄影师张海雁先生的支持!
我们今天对云冈的认知,是他们的努力做了铺垫。
本期就讲到这里。如果大家觉得我讲得有意思,想知道更多关于云冈石窟的细节知识,可以关注我,我是申尧,我们下期再见。

作者简介:
申尧,2019年版《云冈石窟全集》责任编辑,青岛出版集团人文艺术出版部主任,青岛出版集团大项目出版发行公司总编辑。

本文是申尧先生在北京橙艺公益大讲堂直播平台“腾讯会议”上开办的“云冈石窟往事——申尧的佛造像艺术课”的第二讲。原载  文博山西
微信图片_20200424095644_副本.jpg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申尧丨云冈往事——崇拜与忏悔的天堂》 发布于2020-4-24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