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已经在飞机上吃过早餐,下飞机后,我们直接乘车来到南非的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南郊、离中国驻南非大使馆不远处的先民纪念馆。
何为“先民”? 在此稍作介绍。17世纪至19世纪,大量的荷兰人以及法国人、德国人移民到非洲南端好望角附近的开普敦地区。年深月久,这些移民的后裔逐渐融合成统一的种族,被称为布尔人(Boer,意为“农民”)。布尔人从开普敦不断向东扩张,侵占了非洲土著的大片土地。19世纪30~40年代英国占领开普敦后,实施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政策,妨碍了布尔人农场主对土地和奴隶的无限制占领;布尔人为了维持原有的生活方式,决定离开开普敦以摆脱英国的制约。1835年开始,布尔人抛弃了房子和牧场,驾着牛车,赶着牲畜,带着家当和奴仆,陆续从开普敦东部出发向内陆迁徙。参加迁徙的布尔人有1.5万之众。迁徙中的布尔人家庭组成若干个自卫民团。牛车既是运输工具,又是临时住所。白天载着人员、行李赶路;夜晚把牛车围成首尾相接的圆阵,组成防御工事,提防当地科萨人和祖鲁人的袭击。布尔人的领袖叫安德列斯·比勒陀利乌斯,在他的领导下,布尔人打败了土著人的进攻,完成了断断续续近4年的内迁。
这次大规模移民被称为“大迁徙”。大迁徙的布尔人,被称为“先民”。先民纪念馆就是为了纪念布尔人大迁徙而建的博物馆。
我们在先民纪念馆停车场下车,踏上辽阔的非洲大地。10月末的南非正当春季,风轻云淡,空气清新,绿草遍野,万木争荣,一派大好春光。先民纪念馆是一座气势恢宏的花岗岩建筑,棕黄色,四方形,高40米;矗立在一处高岗上,与周围美丽的风光和谐地融为一体。抬头仰望,它既像是一座雄伟的教堂,又像是一座坚固的堡垒,坚固得好像再过一万年也不会倒塌,让人联想到什么是“永远”。
走进纪念馆大门,院子中间是碎石铺成的石板路,石板路两边是青翠的草坪,点缀着些许南非特有的树木。周围是半圆形的石砌围墙,围墙上排列着一辆接一辆的牛车浮雕,复制了当年布尔人大迁徙途中夜晚住宿的场景。院子左侧棚子下有一架四轮牛车雕塑,是根据当年大迁徙时的牛车原型按1:1的比例塑成的,和围墙上的牛车浮雕一模一样。我们沿着长长的台阶拾级而上,进入纪念馆的英雄大厅。大厅内有一根长92米的意大利大理石中楣(楣是屋檐口椽端的横板),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中楣,上面的一幅幅浅浮雕,描绘了南非先民大迁移的场景。大厅中央的四级台座上摆放着一口石棺,石棺是空的,是大迁徙造成牺牲的象征。每年的12月16日正午12点,如果天气晴朗,日光会穿过纪念塔穹顶上的圆孔,照射到石棺上。
纪念馆地下的展览厅里陈列着当年使用过的牛车、武器、家具等实物。地下另一室中,有一组先民雕塑群像,再现了大迁徙中一家四口的生活场景。丈夫在修理工具,妻子在做饭,两个孩子在一旁玩耍。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先民纪念馆不仅历史气息浓重,而且周围风景秀丽。我们乘电梯登上纪念馆顶层,居高临下,视野辽阔。生机勃勃的非洲大地历历在目,远山、丛林、河流、城市一览无余。纪念馆附近有茶苑和快餐亭,还有一个著名的礼品商店,在那儿,可以以优惠的价格买到纪念品和小礼物。
南非布尔人19世纪大迁徙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先民纪念馆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座描述布尔人大迁徙这朵浪花的历史博物馆,也是一部立体的南非历史教科书。
参观结束后,在纪念馆门前,请同来的崔老师给我和李健经理拍了一张合影,留作纪念。
地下室里的大迁徙群塑(部分)
以上图片均摄于2018年10月23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