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住持看不下去了,责成李叔同出去与妻儿见面。李叔同才出来见妻儿一面,撂下一句不近人情的冷话,匆匆回去了。以后便永无再见。
退休教师就这个情节向我提出了很多涉及宗教的问题,于是便有了这篇问答录。
问:李叔同皈依佛门后,妻儿磕血跪劝他,回心转意到家庭里过平常人的生活。但李叔同不为夫妻之情、骨肉之情所动摇,表现出冷酷的不近人情,您对这种不近人情有什么看法?
答:套用当代著名学者易中天在一次谈信仰的演讲中说过的一句话:“我不反对有信仰。我尊重任何人的任何信仰”。李叔同皈依佛门这件事无可厚非。但李叔同的不近人情,反映了几个问题:
(1)李叔同的心理是否太硬?
(2)皈依佛门是否导致了李叔同的不近人情?
(3)李叔同的妻儿磕血跪劝是否错了?
李叔同曾经是艺术家。艺术家都是情感深厚的人。因为艺术都是审美意义上的创作,审美不是一种单纯的理性现象。审美与情感密不可分。所以情感寡淡的人成不了艺术家。所以艺术家的心理不大可能太硬。这样说来,艺术家出身的李叔同不近人情,就让人感到匪夷所思了。
了解佛教的人都知道:佛教思想的本质是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皈依佛门的信徒,怎么会不近人情呢?所以皈依佛门的李叔同怎么会不近人情呢?
可以肯定的是:李叔同妻儿磕血跪劝,没有错。
人世间只有骨肉关系是不可替代的,所以只有骨肉之情是最可贵的。我虽然是价值普世论者,但我却认为骨肉之情在这个东方大国尤其珍贵。这种珍贵不仅仅是人的天性使然;更多的是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造就了骨肉之情十分特殊的珍贵。
问:您为什么说东方大国造就了骨肉之情的特殊珍贵?
答:凡是先进发达的国家,婴儿一出生就得到国家的资助健康成长。这种资助一直持续到婴儿上学、到上学毕业。很多发达国家,母亲在家养育孩子,国家发放工资给母亲。
但是在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家,婴儿一出生,父母便开始了长达十几年艰辛抚养孩子的义务。婴儿从出生到上学,全部生活开支,成为家庭中最沉重的经济负担。所有的父母都有抚养孩子的艰辛体会。十几年辛辛苦苦中培养出的骨肉之情,难道不是人世间最珍贵的情感?所以说中国人眼中的骨肉之情具有特殊的人性价值。
虽然西方人难以理解中国文化才有的这种骨肉之情,不过西方人也不可能认为李叔同妻儿的磕血跪劝错了。也就是说,李叔同妻儿磕血跪劝含有的价值是普世的。
问:但是骨肉之情产生的孝道,不是普世价值,西方人不讲孝道。有人用西方文化中的博爱思想批判中国文化中的孝道是封建社会价值观。
答:批判孝道的说法看上去不无道理,却反映了作者对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中国社会缺乏深入的了解:在一个养老、医疗都没有朝廷保障的社会里,子女对父母不尽孝道,难道让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去喝西北风?
所以子女的孝道没有错,错在统治者利用儒家文化宣扬的孝道思想,掩盖了朝廷应该承担养老、医疗的义务。
因为纳税人纳税,不仅仅是用税款养活朝廷为纳税人服务;纳税人纳税,还预付了纳税人年纪大了失去劳动能力后的养老费用,朝廷理应承担养老费用。
围绕纳税问题的这些说法属于普世价值观,是人类文明社会关于纳税问题的基本常识。这个常识在中国文化里却一直阙如。
问:李叔同不近人情的做法是否体现了坚定不移的信仰精神?
答:先纠正你的这个说法:“坚定不移的相信”是相对意义的相信,表达了世俗社会中人的一种决心。但是宗教信仰中的相信,例如基督教文化世界的人对上帝的相信,是无目的、无条件、无原因、无功利的绝对相信。
不过汉语中的信仰,有两个不同的意思:一个是动词的信仰,意味着对信仰对象的绝对相信。一个是名词的信仰,也就是宗教文化中的那个“超自然、超世俗的存在”。
你说的信仰精神就是绝对相信的精神。
信仰精神实质上是一种纯粹的、虔诚的情感。这种情感不可能导致信徒行为的不近人情。因为人类文明中所有的宗教信仰,都不是空中楼阁,都是“头长在天上,脚踏在地上”的文化。
所以信仰精神都是食人间烟火的精神,是慈悲为怀的精神,是弘扬天性善的精神,是永葆悲悯的精神。信仰精神怎么可能出现不近人情的做法呢?
问:为了摆脱世俗的烦恼,李叔同皈依佛门是为了实现灵魂的“超脱”,所以根绝世俗关系,所以不近人情。这种做法是不是一种自私的行为?
答:人都是自私的,这是人类的天性,天性没有错。但天性付诸实践时却受理性的支配。
自私——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是以不损害他人的利益、不伤害他人的精神为前提的。
如果为了满足自私的需要,造成骨肉亲情的巨大痛苦,陷骨肉亲情于精神折磨中,这种自私中的不近人情做法违背了信仰精神。李叔同皈依佛门后,给骨肉亲情造成了精神创伤,是个人行为的不近人情,与佛门无关。
但是李叔同不近人情的做法在人类文明中找不到理由,在宗教文化里找不到理由,就是在推重个人价值的西方文化中也找不到理由。
问:李叔同误以为自己不近人情的做法,是符合信仰精神呢?还是李叔同就没有读明白信仰?
答:很多人不明白:皈依宗教是个长期学习信仰教义中自我修行的过程。并非意味着皈依后就立刻明白了信仰的全部思想意义。
李叔同妻儿磕血跪劝李叔同时表明,他对佛教的了解还刚刚起步呢。
那些伟大的宗教文化需要信徒用一生来学习。
例如基督教中的圣经是部常读常新、永远读不尽的博大典籍。
基督教一统天下欧洲将近六百年后,才由天才的奥古斯丁从圣经里揭示出人有自由意志,这是上帝赋予人的能力。从而为解答“人是什么”——这个八百年前苏格拉底提出的哲学命题提供了卓有成效的思路。这个发现是西方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开辟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广阔道路;为西方文化的伦理哲学和法治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
奥古斯丁后一千年,欧洲人才真正读懂了“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上帝是万能的、慈悲的。但上帝不管尘世的具体事,尘世的事由人类自己解决。否则人类来到尘世便没有意义了。科学是科学家的事,在尘世除了科学家,包括教会在内的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对科学结论说三道四。
中世纪教会反对哥白尼的日心说,虽然是一种违背上帝意志的僭越行为。但教会从未反对科学。教会一直是科学的拥抱者,很多神职人员是科学家。哥白尼是波兰一家大教堂的主持人。教会围绕科学弘扬的思想是: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是荣耀上帝的神圣事业。这个思想才是中世纪教会创建了众多大学的根本原因”。
上述这段话是欧洲人受圣经的思想启示,解读哥白尼日心说中产生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解放——“哥白尼革命”含有的全部意义。
“哥白尼革命”推动了欧洲科学发展的同时,又对欧洲工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启发了工业生产中专业化分工的出现。专业化分工使工业生产效率提高了十几倍、几十倍!专业化生产的出现,不啻为欧洲工业化道路上的一次影响深远的革命。
如上所述,“哥白尼革命”是从圣经里读出来的思想解放,所以圣经才是推动欧洲近代科学发展、近代工业发展的思想源泉。从这个视角看欧洲近代史,便会发现欧洲近代化中反映出的几个重要特征,长期被历史学家忽视了:
1.欧洲人从圣经里读出来的“哥白尼革命”推动了欧洲近代科学的发展。
2.教会创建的众多大学为欧洲科学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条件——大学是科学的摇篮。
3.宗教改革带来了欧洲近代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
4.三十年宗教战争产生的《威斯特伐利亚合约》,催生了欧洲现代国家的出现。
上述四条足以佐证这样一个不被中国学界注意的重要思想:
既然欧洲近代化是在基督教文化中实现的;那么欧洲现代文明也是基督教文化创造的。也就是说没有基督教,便没有欧洲的现代化。
问:基督教推动了欧洲近现代化这个历史事实说明:宗教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文化。基督教才是推动欧洲文明发展的力量源泉。如果说欧洲现代文明就是西方现代文明。那么应该实事求是地承认:基督教创造了西方现代文明。人类进化到今天,已经每时每刻离不开科学。而科学又是在宗教文化中发展起来的。但是世界上有很多宗教。那些没有科学、不讲科学、抵触科学的宗教,是否应该视为落后的文化?
答:这个问题我不想回答。我今天谈的宗教文化,没有抽象的理论说法,都是以通俗的语言谈了历史事实中涵有的哲理。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历史事实做出判断,找到正确的答案。我只能提醒: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忽视科学是无知的;敌视科学是愚蠢的;反对科学是愚妄的;在背离科学的邪道上越走越远,是自取灭亡。
祁萌之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