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祚臣丨美国《读者文摘》对《通往奴役之路》的再创造,大爷也能看懂 - 世说文丛

张祚臣丨美国《读者文摘》对《通往奴役之路》的再创造,大爷也能看懂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微信图片_20250514200153.jpg

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原本是为英国社会科学家和知识分子撰写的学术著作,旨在警告中央计划经济的危险。然而,这本书在美国通过《读者文摘》的连载和缩写版意外走红,摇身一变成了畅销读物。《读者文摘》的编辑通过精心的改编和通俗化处理,不仅扩大了该书的影响力,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哈耶克原意,引发了广泛的误读。
1940年代《读者文摘》是美国最受欢迎的杂志之一,发行量超过800万册,覆盖了从城市白领到乡村家庭的广泛读者群。其成功秘诀在于将复杂的内容简化为短小精悍、易于理解的文章,迎合普通读者的口味。杂志以“浓缩精华”为特色,擅长从书籍、报道和学术作品中提取核心内容,改编成通俗易读的故事或摘要。 
当《通往奴役之路》1944年在英国出版后,在美国学术圈引起一些关注,但并未立即成为畅销书。《读者文摘》的编辑看到了这本书的潜力,决定通过连载和缩写版将其推向更广泛的读者群。这一决定不仅让哈耶克一夜成名,也让他的思想被“重新包装”,披上了一层通俗化的外衣。
母语为德语的哈耶克在用英文撰写《通往奴役之路》时,颇似语言匠人,反复朗读手稿,力求贴合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希冀以严密论证说服英国社会科学家与知识分子。他警告,中央计划经济将侵蚀个人自由,将人们导向奴役状态。
1945年,哈耶克乘船赴美,抵达时他惊愕发现自己已成“学术明星”。短短旅途中,他的名气如火箭般蹿升,催化剂正是《读者文摘》的缩写版。1945年4月,该杂志将《通往奴役之路》的缩写版作为主打文章,置于显要位置,800万册的发行量让哈耶克的思想席卷全美。从乡村理发店到城市咖啡馆,普通美国人都在热议“计划经济的罪恶”。
《读者文摘》最初以连载形式刊登《通往奴役之路》的缩写内容,安排在每期杂志的末页。这种分期连载是其惯用手法,旨在以“悬念”吸引读者持续关注。然而,1945年4月,编辑部大胆调整策略,将缩写版提升为主打文章,置于杂志开篇,赋予其“头条”待遇。此举堪比将一部学术专著从“冷门书架”推上“畅销榜首”。
连载内容经过精心挑选。哈耶克的原书约250页,涵盖经济、政治与哲学的复杂论述,主题包括自由、计划经济、法治等。编辑团队——以麦克斯·伊斯特曼(Max Eastman)和创刊主编德威特·华莱士(DeWitt Wallace)为核心——对原书大幅删减与改写,保留哈耶克对中央计划经济的批判,突出其对个人自由的捍卫。连载章节常聚焦警句式观点,如“计划经济通向奴役”或“社会主义威胁自由”,被提炼得简洁有力,宛如广告标语,直击读者心坎。
1945年4月的连载号称《通往奴役之路》的“浓缩版”,其实更像“重写版”。原书被压缩到20来页,理论细节和限定条件被大刀砍掉,反政府干预的调子被放大。
哈耶克的原书学术味浓,逻辑严密,史论交织,适合学者细品。《读者文摘》把它改成大白话,扔掉术语,用生动比喻和简单句子。比如,哈耶克对计划经济的批判被简化为“政府管太多,自由就没了”,让街头大爷都能看懂,活像把学术论文改成“朋友圈爆款文”。
编辑深谙“抓眼球”之道。他们放大哈耶克把法西斯主义称为社会主义“必然结果”的说法,还警告美国也可能翻车。这种耸人听闻的措辞制造危机感,好像自由明天就得崩盘。哈耶克的谨慎提醒,比如自由得靠法治支撑,全被淡化,留下的警告像“世界末日预告”。
另外编辑者伊斯特曼和华莱士的立场直接影响了改编。伊斯特曼曾是社会主义者,后来因讨厌斯大林回归到自由主义;华莱士一心想把《读者文摘》打造成反计划经济的宣传阵地。他们把哈耶克的书改成反计划经济的“战斗宣言”,也把自由主义的复杂性和学术性削减得一干二净。 
《读者文摘》通过连载和缩写版将《通往奴役之路》从学术专著改造为大众读物,凭借其800万的发行量让哈耶克一夜成名。然而,这种改编也让哈耶克的原意被极端化、简单化。哈耶克对此哭笑不得,《读者文摘》虽让自由主义思想触达大众,功不可没,却也提醒我们:通俗化的代价有时是原意的“失踪”。

原载 葛陂小记
2025.5.12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张祚臣丨美国《读者文摘》对《通往奴役之路》的再创造,大爷也能看懂》 发布于2025-5-14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