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萌之丨什么是逻辑思维 - 世说文丛

祁萌之丨什么是逻辑思维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题记:有文友发来微信问:您在一篇短文中称赞田畬读文章《拙笔巧工藏、润墨妙义深》能“慧眼独具文章的关键处,体现出逻辑思维的闪光”,我对这个说法不太理解:那篇文章是评论田畬的书法。书法是艺术,书法家需要形象思维。田畬是书法家,他的思维怎么能是“逻辑思维的闪光”?我不懂什么是逻辑思维,不敢冒昧多说话。所以请您解惑。

这个文友提出的问题虽然有点“文不对题”,但是他说不懂逻辑思维,却是个普遍现象。所以有必要就什么是逻辑思维?谈点通俗的看法:
逻辑思维不仅是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教育家、法学家、经济学家、教授、专家、学者等科学领域、社科领域中知识分子不可或缺的思维能力;也是作家、艺术家、音乐家、史学家等文史领域的知识分子需要具备的思维能力。如果搞明白什么是逻辑思维?就会感到:逻辑思维是正常人都应该具备的思维能力。
书上、词典、《辞海》关于逻辑思维的定义,除了抽象笼统的说法,就是空洞无物的叙述。读者看了懵懂,无法理解什么是逻辑思维。
本文谈谈逻辑思维的几个表现形式及其含有的意义,可以从中看出:逻辑思维并不复杂,人人都能掌握逻辑思维。只是由于中国教育不开逻辑课,多数人没有受过系统的逻辑学习与训练,未能有意识地完善出逻辑思维的能力罢了。

1.逻辑思维是凡事问“为什么”的思维。
幼儿园小朋友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问不完的“为什么”。这不是教的,是少儿的天性。只是教育未能重视少儿的这种天性主动地发扬光大罢了。但是很多教师有所不知:“为什么”是逻辑思维的起点。
《余英时访谈录》中有个著名论断:“中国文化也能发展出现代化”。这个说法虽然出自享誉国际学界的大学者余英时,却经不住“为什么”的质疑:西风东渐一百八十多年了,在如此漫长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为什么中国文化一直没有发展出现代化?
都知道科学是现代化的灵魂。但是香港中文大学的陈方正教授在其大著《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在西方》中得出了一个所有读者不能不正视的结论:
现代科学出现在西方,是西方文化发展的逻辑结果。现代科学没有出现在中国,是中国文化的必然现象。
一般的读者都能从这部书读出:中国文化存续一万年,也不可能发展出科学。
但是《继承与叛逆》是余英时写的长篇序文,对这部书给予了极高的评论。《余英时访谈录》中怎么能言之凿凿地肯定“中国文化也能发展出现代化”?
再说德国数学家高斯早在二百年前发表的《数论》中就提出了“数学是科学的皇后”这个著名论断:所有的科学定律都是用数学计算出来的。所有的科学定律又是用数学方式予以表达的。
《九章算术》是中国文化里最高水平的数学著作。但是《九章算术》不是成熟的数学著作,只有原始的简单算术,连平面几何都没有,更遑论立体几何、函数、解析几何、微积分了。
简单说,中国文化连计算科学定律的数学都没有,哪来的科学?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化怎么可能发展出以科学为灵魂的现代化来呢?
以上针对余英时的论断“中国文化也能发展出现代化”提出的“为什么”,是后边叙述文字的逻辑起点。这个叙述过程,就是逻辑思维的过程。
所以逻辑思维既是凡事问“为什么”的思维;又是解答、解析“为什么”这个过程的思维。所以有人说:逻辑思维是发挥质疑精神的思维,是“怀疑一切”的思维,是讲道理的思维。

2.逻辑思维就是凡事问理由、原因、根据是什么?并予以解答的思维。
例如有人说,这条路是富民强国的康庄大道。这个说法的根据是什么?
这条路你没走过、所有人都未走过,便说这条路是康庄大道,岂不是自欺欺人的天方夜谭?
你说这条路是“伟大导师”设计的,所以是可信的。但是未来的变数太多,“伟大导师”是人不是神,他不可能预知未来的变数。何况人人都可能犯错误,未来的路上可能有“伟大导师”看不到的陷阱。如果轻信“伟大导师”走上一条有陷阱的路,岂不是自寻失败?
再说,常识告诉人们:设计未来的路本身就是荒谬的做法。因为未来是不可以预知的。人类有史以来,从未有过沿着提前设计的道路走向成功的先例。
相反的是:凡是走上提前设计的道路,最后都以失败告终。人类有过很多这类失败的惨重教训。
以上所述这段话的意义是:设计未来道路是荒唐的。因为未来是不可预知的,未来的变数太多。所以提前设计的道路都是不可信的。这种“因为……所以”就是逻辑思维。
初中数学有个著名的外角定理: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其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
这个定理的根据是什么?于是便有了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直线是180度证明:内角和180度与直线180度减去同一个内角的两个结果,必定相等。所以外角等于与其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
这个简单的外角定理的证明过程,是“因为……所以”的逻辑论证过程。这个论证过程就是逻辑思维。

3.逻辑思维是提供本源的思维。
凡事要提供本源是什么。不能提供本源的说法、立论、现象、问题、事物,都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毋宁说,是站不住脚的。
仁政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仁政就是要求统治者克己修德,爱民恤民, 率先垂范、以德治国。用惠民政策与道德建设的方法实现和谐社会。
但是若问仁政的本源是什么?创建文化的先秦人都认为仁政的本源是三代。三代时期“人皆为尧舜”,社会和谐民心向善,国泰民安丰衣足食。
其实儒家关于三代社会的美好描述,都是毫无根据的传说。三代后期才有了甲骨文。也就是说三代的社会并无文字记载。不过是孔子等人编造的美好神话,用来推行他们提出的“克己复礼”罢了。空谈中的三代不可能成为仁政的本源。缺少本源的仁政便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是个不可能实现的乌托邦。
实际上先秦后推行仁政两千多年中从未出现过仁政社会!没有本源的仁政实质上是创建儒家文化的人出于泛道德主义的思想理念和纸上谈兵出来的价值观。这种没有本源支持的价值观属于空想,在实践中必然失败。
十七世纪,牛顿向世界宣布万有引力定律时,当场有人问牛顿:“万有引力”是从哪里来的?
牛顿答曰:上帝是第一推动力。后来“上帝是第一推动力”传遍整个基督教文化世界,又走向全球化中成为无人不知的箴言。
“上帝是第一推动力”为万有引力提供了本源。否则万有引力定律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接下来的逻辑说法便是:万有引力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谓万有引力定律也就站不住脚了。
人世间有很多科学不能解答的现象与问题。这些不能解答的现象与问题都属于先验论。先验论是宗教文化中的说法。
例如“上帝是第一推动力”属于先验论。所以宗教信仰为先验论提供了终极逻辑力量的支持。这个不被人们注意的“终极逻辑力量的支持”在本源意义上解答了“人类为什么需要宗教信仰”这个重要问题。
换言之,没有宗教信仰的文化,面对科学不能解答的现象与问题时,只能束手无策表现出无可奈何的尴尬。
所以没有宗教信仰的中国文化,也没有逻辑学。因为逻辑学的顶点是提供终极逻辑力量的支持。这个顶点在西方就是上帝。例如“上帝是第一推动力”。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逻辑思维并不复杂,都是书上、词典、辞海、把逻辑思维说得深奥难懂。
上过中学的人都懂逻辑思维。学过几何的人都知道,逻辑思维就是“因为……所以”的论证过程。
问题是:凡事问“为什么”,这个逻辑思维的起点,却并不一定为多数人所习惯。
因为少儿“问不完的为什么”这种天性,在后来接受的中小学教育中,被慢慢地扼杀了。学生毕业离开学校到了社会上,便不再会凡事问“为什么”了,只会凡事问“是什么”?这是人性的病态异化。也是“政教合一”的失败。
希望读者及其家人,能参考本文的提示,回到凡事问“为什么”的思维方式中,养成“因为……所以”的思维习惯。完善出强而有力的逻辑思维能力。


祁萌之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祁萌之丨什么是逻辑思维》 发布于2025-10-24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