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永生丨孔子的“八不食” - 世说文丛

苏永生丨孔子的“八不食”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论语》中记孔子有“八不食”。引原文太烦,兹译录如下:

“饮食腐败变味,鱼肉腐烂不食;食物颜色变了不食;气味变了不食;烹调不当不食;不合时令的东西不食;没照正规方法割的肉不食;没有适当的调味品不食;从市上买的酒肉不食。”

以上见《论语·乡党篇》。这“八不食”中,“没按正规方法割的肉不食”一条不太容易理解。前贤见仁见智,众说不一。或可见夫子迂腐性格之一斑。而其它几不食,却主要是出于卫生的考虑。

孔子生当春秋时代,天下攘攘,且科学不昌明,百姓的卫生观念极差。鲁地夏季燥热,蚊蝇肆虐,肠道疾病如伤寒、痢疾等横行,不知夺去多少人性命。

有感于此,孔子遂身体力行,讲究卫生,把住“病从口入”的关口;更重要的是,想以此为号召,传布饮食卫生知识,以期强壮国民体质。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孔子在当时威信很高,别的不消说,单是“弟子三千”,便足以造成相当的声势了。夫子今天八不食,则明日三千弟子亦步亦趋,立即八不食,后日各自先从家中实行革命,如以每户五人计,则有一万五千人八不食。这一万五千人再去……这真是“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以此推论,当时的鲁国,必是卫生之邦,都城(今曲阜)也必是卫生城市无疑。

讲卫生,身体就好。孔子活到七十多岁,晚年尚“不知老之将至”,可见身子骨之硬朗,今山东人以壮健闻名天下,可以说正是孔子提倡饮食卫生所致。

从“八不食”,可以推断,孔子一定于饮食烹饪的学问是下过功夫的,也一定做得一手好菜。夫子一生,既有显贵,又遇穷厄。显贵之时,常受君宴,则山珍海味尽尝之矣。后来周游列国,则可遍尝南北各地名菜名食。即使“厄于陈蔡”,乞食村民,也正可体味一下村夫野妇的手艺。到了晚年,他老人家赋闲在家,于批《春秋》之余,间或亲自下下庖厨,也是一乐事。做到高兴时,叫道:“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这小道,什九说的是烹调。

以孔子的学问和勤奋,他一定写过关于美食的著作。你看这“八不食”,就涉及到了食物的新鲜保存、合时食用、菜食的色泽味道形状以及调味品的使用等。可以断定,孔子关于美食的书内容丰富且篇幅必不在小。可惜他的学生在夫子故去后,一则悲痛欲绝,不愿做事(如子贡就“庐墓三年”),二则主要忙于《论语》的辑录整理——遂使这部书散佚了。这实在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损失。

原载1992年第6期《青岛厨师报》



苏永生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苏永生丨孔子的“八不食”》 发布于2020-11-11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