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一方丨邹衍的五行宿命论 - 世说文丛

在海一方丨邹衍的五行宿命论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说到前秦时代的思想家,其中不少人是某种文化传统的肇始者,且影响深远。价值基因深深地植入,文化血脉仍在流淌。战国末期的齐国人邹衍就是这样,他是先秦阴阳家的后期思想代表。邹衍提出的“五德始终”学说是一种循环论的历史观,也是一种宿命论的人生观。如今用生辰八字算命,就是运用“五行”说原理来推导的。

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五行说”有似于古希腊哲学的“四根说”。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四根即水、气、火、土。五行和四根都被解释为事物生成的原始物质,或事物组合的基本元素。恩培多克勒总结了古希腊前期自然哲学家的理论,提出了四根说,并增加了两个能动性的元素——爱和恨。这样就成为六个元素了,他说,爱使事物相互吸引和生成,恨使事物相互排斥而解体。从星云物质的引力和斥力作用,到人际交往的悲欢离合,差不多也是这个样子吧。

五行说很早就已经产生,开始时又叫做“五材”,即五种材料。据称从夏王朝的大禹,到商朝末年的箕子都很重视五行,并把“五行”列为治国的第一条根本大法,国家设立金、木、水、火、土五个管理部门的“职官五正”。《尚书·洪范》的“洪范九畴”,第一条就阐述了五行的内容。箕子活动在商末周初,他有感于商王朝灭亡的教训,还从五行推导出了“五事”,把这一学说引申到了道德伦理领域:

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

可见孔子尚“礼”的观念受此影响,所以他表态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到了两周之际,史伯发展了原始五行说,他说:

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史伯被认为是第一次用抽象的哲学命题阐明了“物”和“五行”的关系。

到了战国末期的邹衍,就把五行说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了。他用“五德转移”之说来解释王朝的更替,认为黄帝时代是土德,夏朝是木德,商朝是金德,周朝是火德。在这之后将要出现的秦朝自然是水德,然后继续循环,周而复始。这个说法竟被后人所采用。现在看来,邹衍应算是说出了一个预言。中国自秦王朝到清王朝,实在是没有历史,或者说没有历史的递进。王朝更替,改朝换代,却并不发生社会性质的改变。龙椅不变,变的只是坐上去的人。有人说这是农业文明的稳态衍存,迟滞不动。

即便说这种稳态模式有它的好处,也还是十分可疑的。事物凝滞不变会是什么面貌?与永恒较劲?你能想象一种一直老化着并存在着的东西吗?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老化而不更新,不优化则劣化,妖气便会显现出来。举例如,儒家学说的五个发展阶段,孔儒、孟儒、荀儒、董儒、朱儒。可谓一路败劣化,越变越加恶劣。到了“朱儒”阶段已变得苛刻而变态,明朝时期,烈女、贞女竟为国家所公开提倡。个体的人也是这样,比如“治国平天下”这样一种政治抱负,是需要一个皇帝配合才能去实行的。怎么可能拿去搞民主、人权?

有关阴阳五行学说,在《易传》和许多儒家经典,以及人们的实际生活中都有所运用。能力所限,这里不能详述。只是说,即便我们的肉身是被金木水火土结构了,也不愿它成为一种精神状态的宿命。


王起庆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在海一方丨邹衍的五行宿命论》 发布于2021-4-15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