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丨诗人的襟怀与境界 - 世说文丛

古风丨诗人的襟怀与境界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题记:一位教师向我“推荐”著名旧体诗人钟某的作品。并附言道:
向您“推荐”钟某的旧体诗,不是因为钟某是上了央视的著名博导诗人;而是因为这位声名显赫的博导诗人,写的旧体诗,我读了感觉不怎么样,一句话:不喜欢!为什么不喜欢?我说不上来。我相信您也肯定不喜欢。希望您对这个“说不上来”的问题,能够帮我解惑。我想大部分看过钟某旧体诗的人,都和我一样,不会喜欢。所以您帮我解惑,肯定也是很多读者感兴趣的。同时还有个问题不清楚:一个蜚声文坛的博导诗人,为什么写的旧体诗会很“不怎么样”?作为旧体诗人的钟某,是否缺少点什么呢?期盼您的解惑。
其实钟某的旧体诗,我以前看过,没有留下印象。为了解答这位教师的问题,我只好把她发来的钟某旧体诗看了看。
她说得不错,钟某的旧体诗确实写得“不怎么样”。这种“不怎么样”的旧体诗,本来是不值得评论的。但教师提出的问题,很有普遍意义。所以这里就上述问题谈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首先强调一点:看书不能“慕名而来”。钟某虽然是博导诗人,是蜚声文坛的名家,他的作品不一定有水平,不一定值得看。

例如,易中天比钟某还要有名,是当代中国少有的思想型学者,笔者很敬佩易中天。但是易中天的《谈唐诗》很平淡,没有新意,他点评唐诗缺少有分量的说法。属于平庸之作。

钟某虽然是旧体诗界的大佬,其实他的旧体诗盛名难符,写得很一般,读了后感到就像喝了瓶矿泉水,没有感觉。矿泉水有时毕竟还能解渴,读钟某的旧体诗其实是浪费时间。所以他的旧体诗,也不值得点评。

为了不浪费篇幅,这里不引用钟某的旧体诗作具体点评了。只概括性地点到为止——钟某的旧体诗为什么“不怎么样”:

(1)诗句的语言平淡乏味,毫无色彩。

文学作品,对读者来说,首先重要的是语言。平淡乏味的语言,看一眼就不想看了。语言枯燥的钟某诗怎么可能让读者愿意看下去呢?

可以肯定的是,钟某诗语言不好,不是运用语言的方式方法有问题。像钟某这样的博导写诗,语言明显不好,绝不是语言技术上存在问题。而是作者驾驭语言不可或缺的思想情感有问题。

一般的经验是,一个缺少思想情感的人,笔下的文字,必定空洞乏味,不堪卒读。反过来说,钟某的旧体诗语言空洞乏味不堪卒读,说明作者缺少思想情感。

一个缺少思想情感的人写诗,属于“为赋新词强说愁”,写出来的诗是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中的无病呻吟,是钟某旧体诗“不怎么样”的主要原因。

例如大家都诟病的老干体诗,大都是无病呻吟。所谓无病呻吟,就是本来没有真情实感要表达,甚至连感触都没有却非要写诗。于是挖空心思写出来的诗,既没有思想情感可言;也没有审美意识可说。这样的诗读了,犹如听到了无病呻吟。毋宁说,让人很难受。

写诗本来是“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事。没有感动、没有感触,写得什么诗?老干体都是这个毛病。

(2)诗句中的情调单薄,甚至缺少情调。

诗没有了情调,就成了空洞的“文字游戏”了,不是文学作品。

情调不是诗人刻意打造出来的——是诗句的音乐性声调与诗句文字的字义,在自然融汇中散发出来的。

对于读者来说,情调是感觉出来的。所以欣赏诗词应该吟诵,在吟诵中找感觉,体会诗词的情调,进入欣赏中。

钟某的诗句语言平淡乏味,读者无论如何也感觉不出情调来。没有情调的诗词,读者怎么可能会喜欢呢?

例如,宋人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

塞下秋后来风景异,衡阳燕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吟诵完第一遍,便被词中苍凉怆然的情调吸引住了,接下来的吟诵中热泪盈眶,是在感人动人的情调中不能自拔了。

(3)钟某旧体诗中的意象,大都是拼凑的东西。

意象缺乏内在的联系,不能融为一个整体,所以整篇诗,既无法融汇出诗的音乐性情调;也搭建不出诗的气象境界;更营造不出诗的神韵意境。

这一点说明作者写诗的时候,其思想情感都是零碎的,他自己就没有一个整体的思想情感要表达,不能以一种主导精神为血脉,把意象贯通起来。所以钟某诗里的意象,都是孤立的、沉寂的、没有生气的。

相反的例证李白的《忆秦娥·箫声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虽然这首词不到五十个字,里边竟有九个意象!九个意象生机勃勃,浑然一体。形成了《忆秦娥·箫声咽》既苍凉凄美,又深邃悠远的情调。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忆秦娥·箫声咽》中九个意象在仅有四十多个字的一首词里,竟然没有钟某诗中意象那种孤立沉闷,个个有生机,共同焕发为一种动人的情调,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这不是个写诗填词的技巧问题。

《忆秦娥·箫声咽》中九个意象为什么能和谐地成为一个天衣无缝的精神整体?

究其原因,主要是作者有一种感慨古今历史沧桑的思想情感,主导了这首词的创作。词中的所有意象,都被这个怀古咏史的思想情感“一脉相承”,九个意象之间有了内在的血脉联系,从而在一个精神整体中,成就了《忆秦娥·箫声咽》既雄伟壮观,又苍茫悲凉的气象。

(4)钟某的诗,思想平庸情感低俗。

这里说的思想,是指诗人写诗中要有自己的看法。这种“看法”是前所未有的;也是与众不同的。唯其这种独特“看法”中勃发的情感,才是不俗的。

钟某诗中的“看法”基本上都是“大众看法”。“大众看法”一般的是平庸的。

众所周知,诗都是有感而发。但是情感是有高低不同档次的。

平庸的“大众看法”,伴随的情感也是平庸的。这种平庸,是钟某旧体诗像白开水一寡淡的根本原因之一。

其实古典诗词欣赏,也是个读者对诗词的“看法”问题,体现了欣赏者的思想水平。

所以思想不管是对诗人的创作;还是对欣赏者的欣赏,都是至关重要的。

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个问题是篇大文章,这里只能点到为止供读者参考:

思想不来源于通常说的实践。而是源于人的思维活动,即以“为什么”为灵魂的思维,是产生思想的源头。

所以凡事问“为什么”的思维方式太重要了。

遗憾的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人没有凡事问“为什么”的习惯。

一般的情况是,思想水平高的诗人,其襟怀不会窄小,其境界不会低俗。

而诗词都是作者的襟怀与境界的体现。诗词的水平反映了作者的襟怀与境界怎样。所以说,优秀的诗词,作者都有着不窄的襟怀与不低的境界。

可以这样说,博大的襟怀与高尚的境界,是优秀诗人的不可或缺!

襟怀是什么呢?襟怀是指人的心理与精神共同构成的状态。

这种状态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在生活中,学习中,文化造诣与道德修养中,形成的。例如古代很多著名诗人,大都有家国情怀,体现了他们非同寻常人的襟怀。这种襟怀都是通过上述“造诣”与“修养”中形成的。

被誉为“唐诗压卷之作”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样涵盖千秋的名篇,没有作者陈子昂那样的襟怀是写不出来的。老百姓有时感叹一个人说:“这个人心真大!”其实就是指这个人有宽广的襟怀。

今人经常赞美古代文人的家国情怀。其实家国情怀都是襟怀的体现。

老干体作者一般都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襟怀。所以他们连古人的家国情怀都没有。他们除了歌功颂德外,就是吟风弄月。这种雕虫小技的风月诗,都是梁实秋雅室里无聊的赏花,永远进不了文学园地。

至于境界问题,古代诗话家论诗中,鲜有用这个概念的。

自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问世后,现代人论诗,往往在境界上高谈阔论。

什么是境界?

境界其实是个中性词,例如有思想境界、有精神境界、审美境界等说法。说的是各种意识达到的高度。王国维评价一首诗词“有境界”,无非是指这首诗词涵有的思想、情感、审美,具有较高的水平。

但是诗词中体现的境界,说明了作者的眼光如何。人的眼光是有高低差异的。

所以境界用在诗人的精神品质上,意味着诗人应该有不俗的眼光。

有了以上的认识分析后,可以看出,襟怀与境界都是诗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品质。

于是,那位教师提出的“钟某的旧体诗不怎么样,意味着作者缺少点什么”这个问题便明朗化为:

作者作为旧体诗人,在精神品质上是有欠缺的。至少说明作者的襟怀与境界,未能脱俗。

这是造成钟某旧体诗平庸的根本原因。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古风丨诗人的襟怀与境界》 发布于2021-6-10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