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开明丨青岛39中,“明星的摇篮” - 世说文丛

刘开明丨青岛39中,“明星的摇篮”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一个奇怪的现象,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并非艺术学校的普通中学青岛39中(中国海洋大学附属中学),自1970年代以后,相继涌现出80多位成功的演艺界人士(包括唐国强、倪萍),他们占青岛此类人士的比率之高,着实令人惊讶。学校被誉为“明星的摇篮”,在全国也颇有名声,就连戴玉强——这位帕瓦罗蒂听到其歌声后都感到自己“老将至矣”的歌唱家,也因能以河北人身份成为在北京的“青岛39中永远的校友”,感到由衷的欣喜。究竟是什么原因,使39中的校牌如此令人艳羡呢?

文化厚土  几代传承

39中的前身是山东大学附属中学。当年,地处青岛的国立山东大学(包括此前的私立青岛大学、国立青岛大学)曾出现了一批蜚声中外的学者,静幽的校舍里传出过老舍京味的小说,沈从文幽远的散文,闻一多激愤的诗句,梁实秋华美的英语以及洪深深刻的戏剧,学校还培养了罗荣桓、黄敬、吴伯箫、臧克家、王元、潘承洞等一代人中俊杰。必须一提的是,年轻时考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专攻戏剧、后曾任山大校长的赵太侔,作为我国现代戏剧学校的创始人,与其夫人俞珊(戏剧家)在山大开课讲授戏剧理论,产生过重要影响。由此,山大“海鸥剧社”于1932年成立,首任社长就是黄敬(俞珊之弟、俞正声之父,中共地下党员,四九年后任一机部长),剧社接受上海左翼戏剧家联盟的领导。黄敬、崔嵬、李云鹤等一干人马常去市内厂区、崂山农村演出《月亮上升》《红场夜景》等话剧,在青岛一带非常活跃。四九年以后,中共著名学者华岗在青岛接任山大校长一职,他以校长之尊,又于1952年11月兼任初创的山大附设工农速成中学校长。这位部长级高干,想来并非贪恋一所中学校长的地位,此举倒确能反映出一位老革命家对工农教育的情有独钟。当时山大速中的党总支书记邵平,又在1958年“山大速中”改为“山大附中”,1959年“山大附中”改为“山东海洋学院附中”,1963年,青岛39中建校这三个重要节点上,历任校长之职。

山东大学的文化厚土及学者气氛,既然早已浸淫着这方青青的土地——青岛山(京山)、大学路(青岛最具人文气息之路)、阴岛路(现称红岛路)、登州路一周方圆,又焉能不与近在咫尺的39中根须相连、声气相通?39中又怎能脱身于山大而不得其筋骨、绍其余绪?电视连续剧《亮剑》中有一句台词:“传统是一种性格,是一种气质,传统是由这支部队组建时首任军事首长的性格和气质决定的。”由此联想到39中其后几十年文艺人才辈出,并在1977年“文革”后首次高考中获全市升学率第一的现实,恐怕难以否定这一点:山东大学的传统和校风,通过优良的土壤,时代的变迁和一代又一代饱学的教师,在39中产生影响,结出果实,应该是厚积薄发、水到渠成的产物。

一股灵气  徘徊回荡

中国有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39中当属山水相依之地。它地处崂山余脉之绿色的青岛山西麓,主教学楼坐北朝南,顺山势恰好建在由东向西的青岛山山脊之尾,但又几乎位于登州路、大学路一带的最高处,正是“身后有山山不险,门前有水水不远”:当初,发源于青岛山的青岛河那灵动秀气的河水,流过39中建校之前的坡地,经掖县路大沟再拐向大学路尾段,沿青岛二中校园西墙外的低洼处流入青岛湾(掖县路大沟于1970年代被覆盖成平地建成居民区;大学路尾段在1960年代初修成空心马路),占尽地势之利。唯物主义者不相信风水,但并不否认独特环境对周边人群身心成长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我国海上第一名山崂山,以其三百余里的雄浑与底气,辅以举世闻名的青岛海湾的浪漫曲线,护祐着黄海之滨这块起伏的土地。19世纪末叶,德国学者李希霍芬在齐鲁一代考察数年后,给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报告称:胶澳一带气候与欧洲相似,适合德国人居住。胶州湾底的淤泥可挖至最深处,宜建港口……此地居民的体力、智力及民风等,均据中国上乘。他建议德军相机占领胶澳,为德国在远东建立一座现代化殖民城市奠基。几年后,德军果然寻找借口冲进了青岛。他们将青岛山命名为俾斯麦山,顺着阴岛路南侧建起了数座欧式巴洛克风格的兵营,这便是后来全省最高学府——山东大学最初校舍的一部分,也是后来山大附中的主体教学楼。校园绿草如茵,古树参天,内含杏林古坛之风,中西合璧之气。厚重沉稳的建筑,朦胧缥缈的晨昏,以及汇泉公园、海水浴场那交替的幽静与喧闹,伴随着校园里一批又一批年轻人,在日复一日地学习、生活、进步、跳越。39中的少年们,往往在放下书本之余,相约登上青岛山远眺呐喊,或钻进幽深的山洞,或爬上废弃的炮台,把一串串稚嫩的笑声丢在青松绿岩之间;要不,就翻墙跳进海洋学院(1959年山大迁往济南后,将其部分院系留在青岛建成了山东海洋学院,山大附中在1959~1963年改为山东海洋学院附中)的校园里疯转。天热了,溜到第一海水浴场钻浪洗澡;下雪时,则去小西湖滑冰打转。

冥冥中,无形下意识里,一股平时隐藏在仙山碧海之间,时而徘徊回荡的灵秀之气,便有所偏爱地灌输到这批翩翩少年的肺腑之中。幸运啊!他们身处山脊之尾,山坡之岗。

chenhao.jpg
青岛39中校友,演员陈好

师有专能  孺子可教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是当了17年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先生的名言。39中之所以能够在1970年代之后放射出她的光彩,直接得益于1972年学校领导班子的一个决定:成立“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后改为学校话剧队)。当时,国家的经济、文化事业稍有起色,一些文艺、体育团体陆续恢复活动,但在“内乱”重灾区的学校里,文化课依然没有位置,在“停课闹革命”后的无序状态中,猛地杀出个文艺宣传队,很是吸引了一批精力过剩又具有表演天赋的学生,而且,彼时打出的这个旗号,也无人敢于正面反对。于是,悖论出现了:一个小小的载体竟滥觞于此时,并在夹缝中巧妙地生存下来。这一步棋,在39中的校史上,史官应该落下浓重的一笔——无论决策者当时是否意识到了后来的效果。

正如1960年代初直至1970年代末,青岛10中足球队称霸岛城中学生足坛并在全国也赢得名声,主要得益于该校体育老师金天民20多年的付出与坚守;市北少年宫力压市南、台东、四方、沧口等区级少年宫,成为全市少年文艺演出的头牌亮点,是因为小演员师承了宫内不知名教师的技艺和“家传”;39中话剧队的成功,应该首先归功于王崇修老师(曾任校团委书记,后任校政教处主任)。可以大胆地说,她在这方面的作用超过了校长。

王老师为人有正气,且有文体家风。她的兄弟,有的在电影《长空比翼》中担任主角;有的是运动健将,参加1974年亚运会获得过击剑名次。她属于那种在文艺方面确有专长又富于强烈事业心的老师。她虽然没有郭兰英、王昆一类明星的名声,但中学里的这类“中师”也数凤毛麟角。唐国强、倪萍、陈好、傅淼等39中的学生想“出来”,想走文艺之路,大都去找过她,王老师从音乐、朗诵、表演诸方面都予以传授,而且劝他们:就考艺术学院。不是39中的学生詹小楠说过,给她带来命运转折(成为演员)的恩师,是王老师。

作为学校话剧队的总负责人、总导演,王老师从发现苗子,培养训练,直至排演话剧,联系演出,都是亲历亲为,不稍松懈,更可贵的是,她只求付出,不事索取。数年内,话剧《半亩黄瓜地》《最后一幕》《一双绣花鞋》《救救她》《马兰花》《风华正茂》,以及苏联独幕剧《破旧的别墅》、日本儿童剧《回声》等五十多出大小中外剧目,都在因陋就简的条件下排演完成。义务演出后,大受工矿企业、部队院校,以及市民、农民、渔民观众的欢迎。这一次又一次真切具体的戏剧实践,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艺坛小兵。曾几何时,哪个班的同学如能成为学校话剧队的一员,会变成其一生的骄傲:因为他们不仅具有令人羡慕的文艺特长,而且将近一半的队员能够凭借自己的文化课分数升入各类高校。这在1980年代初和此前一段时期是一条非常难得的成才之路。那一阵子,青岛其他中学的学生到北京参加文艺复试,多次被考官先入为主地问道:是青岛39中的吗?搞得这些学生愤愤不平。

39中有一批好教师。许多老教师就住在合江路山大教职工宿舍,学历高,又勤奋,与教授学者们鸡犬之声相闻,年节时有往来。在青岛市教育局的关心指导下,1963年学校创建之后陆续调进的教师中,刘饶民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青会员仅3人);蔡重民曾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模);张继坤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官清海历任山大速中、山大附中、海院附中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郑式照来自青岛9中,擅长排球训练的体育教师刘健甫来自青岛2中,而年轻老师马淼、刘淑铭等,则刚从山东师范学院毕业,风华正茂;更有那些在话剧队里默默耕耘的诸位老师:隋稳掬、孙钦、张敏、卢云霞、韩曙黎、王亚和,等等……这些教师的组合力量,启迪了学生各方面的才智。

39中是一所有着突出特点的学校。现在70岁出头的青岛人,不会忘记他们上中学时,青岛三座最有名的中学是:2中、9中、39中。这群“老四届”会认真地告诉你:此话绝非虚言。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39中的学生普遍存在一种朦胧的优越感。有段时间,它被社会一些人以偏概全地称为高干子弟学校,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校内“革干”“革军”子弟特别集中,尤以海军北海舰队各级领导干部的子女为多:其中,有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一军团(双一)虎贲之士的儿子,也有1955年挂上海军少将肩章的军官们的女儿,其中很多来自位于八大关的海军子弟小学。父母籍贯虽然各异,他们却大多讲普通话,生活比较优裕,喜穿旧军装。必须一提的是:居住在大学路、合江路、信号山路、齐东路、莱芜二路、观海路、湖南路、金口路一带(大都属至今仍为富人聚集的市南区)的学生,出自工商业者、地主、知识分子、高级职员、错划右派家庭的相当多,血脉基因的赓续传承,使他们中间不乏俊男靓女。39中作为当时青岛社会的一个微雕,来自社区各个角落、不同家庭背景的两千多个小孩集中在校园里,朝夕相处,其艺术天赋一旦被发现,几经雕琢,便有了在社会起步的机会。

39中出现了一批艺术人才,并非因为他们全是最优秀的生源,或许更富有培养前途的孩子,无幸分到了别的学校,机缘也就擦肩而过,这与非重点学校的青岛10中和市北少年宫能够培养出众多专门人才的道理,有相通之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批懵懵懂懂的少年有幸进入这所位于登州路5号的中学,是他们的造化。

路途崎岖  传奇流芳

有高峰就会有低谷。在发展的道路上,39中也经历过坎坷,令人心酸。由于某些客观原因,也由于一些有点权力的人所起的负面作用,学校在1997年被停止高中招生资格,成为初级中学;后来,王崇修老师也默默地调去他校,学校的艺术教育特色呈退步趋势,让许多走向社会的校友每念及此,抬不起头来……这次第,确令关心它成长的人们既唏嘘感叹,又心存不甘。但即便如此,学校还是依靠其绵延的底蕴和优良的特质,相继送出了陈好(被评为德艺双馨演员)、傅淼(获评青岛最美女演员)、李娜、王静等多位演艺明星。

由于全校上下的坚忍和有关领导部门的支持,2003年,青岛39中挂牌为中国海洋大学附属中学;2004年,学校重获普通高中招生资格,这成为学校再次崛起的一个平台。

作为一所普通中学,39中还是山东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青岛市特色学校,“正心、立人、尚学、修能”的校训,持续发挥着它的效能。学校的艺术班不断送出一批又一批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上海艺术学院等著名院校的学生。始于1989年的一年一度的艺术节,成为学校雷打不动的传统。这个节,有时能够持续一个月,目的在于帮助39中的学生培养审美情趣,形成崇善向美的艺术品格,以造就学生既会读书,又具有美学观念的特质,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尽量掌握一门艺术特长”,在39中已经成为每人学海生涯中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良好的艺术环境熏陶下,学校的军乐、民乐、管弦乐、合唱、舞蹈、表演艺术六大社团,均在山东省、全国的中学生艺术大赛中获得过大奖。一所普通中学的团队能够单独去发达国家做艺术巡演,似乎是不可能的事。但是,2002年,青岛39中中学生艺术团就曾应邀赴澳大利亚演出,获得很大成功;2003年,与澳大利亚布莱顿中学艺术团在青岛联合演出“中澳情”大型文艺晚会,引起轰动……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过去的记忆也许已经飘然,今天的青岛39中同以往已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电影界黄渤、黄晓明、林永健、白百何这些人,都是从青岛其他学校毕业后登上了艺术殿堂。“明星摇篮”的光环不再闪耀,并不说明曾经的传奇定会淡出人们的视野。普希金说过: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会成为你亲切的怀恋。

2021.6.28



刘开明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刘开明丨青岛39中,“明星的摇篮”》 发布于2021-6-28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