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香丨一位藏区教育局长眼中的基础教育 - 世说文丛

胡香丨一位藏区教育局长眼中的基础教育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题记:投资难,办学难,基础设施建设难,师资队伍配备和管理难,群众教育观念转变难……不过,千难万难,尽早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让每一个适龄儿童都入学读书的目标不能变。没有国家、地方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投资,就不可能有西藏“普九”的今天。

4月18日,是我们到林芝县城的第二天,我去找我们昨晚刚刚结识的、在林芝县委组织部工作的陕西老乡冉红娟,让她帮我找一个可以上网发邮件的地方。
小冉说:“你等一下,我去给戴哥打个电话,他家装的有宽带。戴哥人很好的,应该没问题。”
“戴哥”叫戴立军,是林芝县教育局局长。这是后来才知道的。
小冉领我到戴立军家,在稍显狭小的客厅兼书房里,我们一边发邮件,一边聊天。
戴立军的父亲是十八军西北支队的,1951年进藏。在他记事时,父亲已经转
业,1987年离休后,父亲跟母亲一起回到老家陕西咸阳。戴立军虽然老家在陕西,但从小生在西藏、长在西藏,现在又工作在西藏,所以他对陕西比对西藏要陌生得多。
与教育局局长聊天,我们的话题最终还是落到了教育方面。戴局长的一番感受,让记者了解到西藏基础教育更真实的一面。

在西藏办学,难关重重

讲起在西藏开展“普九”和扫盲两项基础教育工作,戴局长最深切的体会是一个“难”字:投资难,办学难,基础设施建设难,师资队伍配备和管理难,群众教育观念转变难……不过,千难万难,尽早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让每一个适龄儿童都入学读书的宗旨与目标不能变。他说,社会集资办学和民间力量办学,在这里还没有形成风气和体系,国家对西部教育的投资虽然在不断增加,但分摊到各地方,毕竟还是有限,尤其西藏,是一个地广人稀、自然环境恶劣、人口居住相当分散的地方。比如林芝县,在全地区地域算小的,也有一万多平方公里,分布108个行政村,总人口不到三万。在内地,可能两三公里就有一个村庄,在这里,村和村相距几十、上百公里很普遍,集中办学(西藏自治区基础教育规划的目标是2005年达到县县有中学,乡乡有小学)是一个办法,但也存在问题,适龄儿童年龄小,离家远,交通也不方便,大多只能寒暑假回家。
自治区规定对中小学生的在校生活全部实行三包(除了学杂费全免以外,还包管吃住和免费发给校服),但国家配给的“三包费”很低,平均每人每天只能投到1元钱,根本不够。为了增加这一部分投入,地方上想了许多办法,用养殖、种植等收入贴补一些,基本能保证孩子们在校的生活。而要达到让每一个适龄儿童都入学,单是长期反复向农牧民家长做宣传工作、劝学工作等,每年都要花掉很大的费用。
去年,昌都地区兴建国家最大的天然林保护区,第一批就有160户林区群众迁入林芝县,其中80%是文盲。去年又是县教育“普九”验收攻坚年,要求凡适龄儿童必须马上入学,其中当然也包括新迁进来的这一部分。不过,因为第一批搬迁户居住相对集中一些,难度还不是太大,但今年又迁过来的一批,在不同的乡镇和村组分散安插,给扫盲和基础教育工作都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那一段时间,教育局的干部全部在下乡(其实,大家基本上一直都在下乡),没日没夜的跑,现在,总算基本都入学了。

打动藏区父母的“铁石心肠”,让孩子都能上学读书

其实比投资和办学更难的是群众教育观念的转变,这里的农牧民由于受历史和传统文化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整体素质不高,教育意识很淡薄,对教育的态度,有的抱着出世佛学的思想,听天由命,顺其自然,有的对子女上学期望值过高,一旦入学,便要跃出农门,出人头地,理想破灭后便心灰意懒,甚至很多人干脆就拒绝教育,让子女在家务农,怎么劝都没有用。
让适龄儿童都入学很难,要保证已入学的学生不失学更难。每年四、五月份,是挖虫草的季节,家长都要把学生叫回家里去增加收入,学生会在学校毫不知情的情况下逃学,有时会在几天之内、甚至一夜之间,整个教室、整个年级走得空空荡荡,一走就是一两个月(还有转场时节也会发生这种情况)。
要控制这种局面,做通群众的思想工作,不是仅靠学校和教育部门能完成得了的,也不是一时三刻就能见效的事情。从2000年开始,县“普九”领导小组就特别设立了劝学组和宣传动员组、资料统计组、信息报送组等职能工作组 加大劝学力度,将劝学工作列入各级领导干部的任期目标,实行劝学目标考核制,把劝学工作作为干部晋升、提拔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激发各级干部的劝学热情。如果分管区域的学生辍学率高,从县到乡一级的干部都是要受处分的。所以,许多单位干部为了完成劝学任务,经常为了一个适龄孩子的入学或辍学儿童的复学,三番五次去农牧民家,甚至亲自开车将孩子接送到学校,并经常到学校看望和检查,但还是有孩子要离开。
这种情况固然跟群众观念有关,也跟当地经济落后有很大关系。大多发生拒绝让孩子入学和在校学生逃学的,都是比较偏远的农牧区。但是,在八一镇近郊的孩子,近年几乎没有发生过失学、辍学的情况,因为群众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水平提高了,也不依靠孩子来充当家庭主要劳动力,也逐渐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家长们大多送孩子上学都很积极,学校也不需要在劝学方面下很大功夫。

西藏缺教师,但不缺不合格的教师

师资队伍方面面临的问题是,一方面紧缺,一方面又大量超编.没法安置,这大约也是西藏基础教育方面一个很突出的特点。
讲到这里,戴局长讲了去年发生的一件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当时有老乡介绍了一位从陕西老家大老远来找他的人,热情很高,说是要来援藏。
问他原来是做什么的,有什么特长,在内地有没有递交申请,属不属于对口选派的援藏干部,他说没有单位,也没有什么特长,不过听说这边教育很落后,他也没什么要求,就是希望能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哪怕去偏远点的小学教书也行。
再问他对小学教育有什么见解,自己是什么学历,他说不就是教小孩子认字吗,要什么见解。自己是初中毕业,在家里没什么事情做,不过,教小孩子认字总还是可以的。
送走客人后,戴局长在内心里有一种很复杂的感觉,很长一段时间没法消除,人们对西藏的教育落后竟然有如此深的误会,这让他多少感到一些悲哀。
他说,这里的师资队伍是存在很大的问题教师整体结构不合理,专业教育人才极度缺乏,全县各学校普遍存在音乐、体育、美术、英语教师缺乏的现象。但同时又存在师生比例失调的新问题.随着生源减少和新分教师的增加,县上差不多各学校教师都严重超编,造成教育经费紧张。
针对这些问题,地方上和国家都在积极地通过合理的渠道和有效措施来解决。几年来,县上一直在着力于这方面的工作,加强师德教育,着力培养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使广大教师自觉把教书育人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抓紧骨干、“双语”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努力做到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一门专业特长和农牧业实用技术;采取党校函授、自学考试等手段加强学历教育,几年来先后有121名教师进入大中专院校深造,有的已取得大专或中专学历,对各中小学校长进行培训,目前,9名在职校长都取得了岗位资格证书;对教育人事进行改革,把中学超编部分教师分流到各完小任教,把小学学历不合格和教学能力差的教师转为后勤人员,等等。目前,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队
伍和管理队伍已经初步形成。

如果没有国家和地方的大力投资,“普九”只是一句空话

说到基础设施难,其实还是投资问题。不过,近两三年因为国家投资力度的加大,有了很大的改善。国家给西藏基础教育的政策是非常好的,这一点在林芝县每年的教育投入上体现得相当明显,仅去年的“普九”工作,国家就投入300万,专门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西藏自治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的序幕大约是从1999年拉开的,之前还在致力于“普六”工作。
林芝县在1999年的教育工作会上作了“普九”工作的初步动员,2000年成立林芝县教育改革和“普九”工作领导小组,提出“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口号。从那时到去年6月5日召开“普九”工作最后冲刺动员大会之前,全县仅教育基建专款投入达1304.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875万元,县级配套429.5万元(其中援藏资金301万元),新建了排龙、鲁朗、百巴、米瑞四所完小教学楼、县中学新区教学大楼等硬件设施。今年年初,林芝县终于完成了“普九”验收,在西藏总共72个县目前完成验收的16个县中排名14位。
另外,对林芝县乃至林芝地区和自治区教育界来说,还有一件大事值得特书一笔,那就是县中学新校址的建成和搬迁。
在林芝县城正式被批准整体迁往八一镇之后,最早动迁的不是机关单位,而是县中学。这一点体现了地区和县委、县政府对教育的重视与全力支持,但更重要的是投资的到位与及时。
县中学新校址从动工到完全建成国家总共投资了1920万元,基本达到了自治区示范化初级中学的标准。这是自治区政府和教委给林芝县做的一件大好事。

相关链接:白皮书与教育援藏20年

在本组稿件编发期间,适逢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5月23日发表了《西藏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
白皮书以12000字的篇幅详细讲述了民族区域自治在西藏的建立和发展历程、列举了大量的数据与实事,回顾了西藏和平解放53年、自治区成立41年和中央政府做出全国各地全方位支援西藏建设重大决策20年来,整个西藏地区,在逐渐形成的区域自治和国家直接投资建设项目、中央政府实行财政补贴、全国各地分期分批对口援藏的现代化建设格局中,所取得巨大成就和翻天覆地的变化。
白皮书的发表在国内、国际上,尤其是在藏族地区和国内外藏族同胞间,同时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西藏大学副校长大洛桑朗杰在白皮书发表第二天接受媒体采访时,满怀感慨地说:“……旧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2%,青壮年文盲率高达95%。到2003年底,西藏已有各级各类学校1011所,在校学生达45.34万人,小学入学率达91.8%,文盲率下降至20%以下。这都应该归功于中央政府在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这段话同时也可以理解为20年来全国范围大规模教育授藏所取得的显著成效。
教育援藏始终是全方位对口支援西藏建设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1984年12月,根据中央的决定,教育部、国家计委下发了《关于落实中央关于在内地为西藏办学培养人才的通知:在北京等16个省市的中等以上城市各选条件较好的中学举办西藏班。过去的20年,内地学校累计招收西藏学生6万多人,目前,全国各类内地西藏班(校)在校生有12246名,分布在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形成了全国支援西藏发展教育事业的喜人局面。
20年来,中央政府通过不断加大西藏基础教育投资力度,来改善当地基础教育设施与环境:通过选派援藏数师、倾斜教育人才引进和大学生分配政策,定向培养新生代教育人才,号召大学生志愿者等等方式,为西藏输送教育人才,增强当地师资力量,来提高当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能力。
去年9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时,公布了国务院决定到2007年,力争使西部地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8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的消息。今年1月份,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2004年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进一步透露,为完成《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国家将于2007年前,为包括西藏在内的整个西部农村基础教育建设,投入数以百亿计的资金。这些消息都让藏区人民和国内外藏族同胞感到鼓舞和振奋。
愿藏区的每一个孩子都能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原载《新西部》2004年第六期

林芝中学.png


胡香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胡香丨一位藏区教育局长眼中的基础教育》 发布于2022-4-20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