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白波丨美术家摇篮——从新华中学到青岛六中(5) - 世说文丛

张白波丨美术家摇篮——从新华中学到青岛六中(5)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第三章  新生的青岛六中(1971—1980年)


(一)更换校名

到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各级领导班子的健全,青岛市教育革命委员会(即原市教育局)也强化了对全市中小学的领导管理,虽然“文革”还在深入进行,但那种基层轰轰烈烈斗争的混乱局面已经结束了,全市学校经过“复课闹革命”,基本已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当然还有许多问题面临整顿,整顿的举措之一就是取消民办学校这一体制。

青岛市原有一所山东省青岛第六中学位于青岛辖区的边远处,由于位于青岛市市北区的中学已有四中、八中、九中、十中、十一中、十三中、二十八中的排名,把那块山东省青岛第六中学的牌子放在该区似乎顺理成章。1971年7月16日,经市教育革命委员会批准青岛新华中学正式更名为山东省青岛第六中学。

更名后,表面看起来好像与其他公立中学一样了,但教师的体制并没有同时变更。1976年,青岛市总工会想调我去主持市工人文化宫的职工美术活动工作,在办理调动手续的最后一关,就因为我的身份仍然属“集体制”不能进入“公职”而未能成功。至于后来我们这批民办教师是什么时候专为“公办”的,我就不知道了。

当年新华中学和后来青岛六中的门口宋体字校牌,都是我用油漆写的。

(二)教学秩序正常化

学校转为公立,首先要办的事就是调整领导班子。是年,原先的副校长李彦、李建林陆续调离,调入宋文忠、赵清渠分别担任校革命委员会主任(兼党支部书记)和副主任。

再说教师队伍。

当时由于经过运动五年的拖延,各个学校的师资都严重不足。1970年市教育革命委员会就从全市中学的“复课”后的应届毕业生中,挑选了1000人经过短期培训,于1971年作为师资分配到了各个中学。青岛六中被分配进了闫玲、刘跃峰等九位新教师。同期,由于运动滞留在大学里的“老五届”的学生,这时经过在农场劳动锻炼后,也有一些被分配到了学校当老师,青岛六中届时就接纳了孙秀华、武桂馥等四位大学生教师。过了几年,市教育革命委员会又从小学中选拔了一些优秀教师充实到各个中学,青岛六中就调入了数位。

这些年里,学校教师的调动频繁是普遍现象,一是因为有许多老教师退休离校,属正常补充;二是经过多年运动的折腾,许多教师在原单位或因被批斗伤害尊严,或因政治运动与领导或同事结怨;或因派性斗争情感对立难以解脱,已不便留在原单位工作,于是在运动结束前后教师的校际相互调动就比较多。这段时间,原新华中学和六中的早期教师就有多位调离了,也使外校多位教师有机会补充调入六中。

5-1.png
1972年作者带学生到农村学农时,在炊事班留影

更换校名,对学校的教学秩序没有影响,照常每年都招收新生,每年都有毕业生。1974年青岛六中恢复高中部招生,当时的高中学制是两年,这个学制一直持续到1981年才恢复为高中三年制。学生除了正常的文化课学习外,每年还要学工、学农、学军,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依然抓得很紧。学校依然常年驻有“工宣队”。在1978年恢复高考前,初中、高中毕业生除了少数人能参军、就业和成为“工农兵学员”外,上山下乡依然是重要的去向。


5-2.png
1972年作者带学生学军时练习打靶

(三)迁移新校址

1975年宋文忠调离,由赵熙信接任他的职务,担任青岛六中的革委会主任和党支部书记。

赵熙信是位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老同志,五十年代我就读青岛九中时,他时任校长,我的初中毕业证书的校长签名就是赵熙信。后来他调到青岛市师范学校担任校长。运动后期,老干部获得“解放”后,上级领导为了照顾老干部的生活方便,离家近一些,想把赵校长安排在市北区的学校。但当时除了青岛六中有职位空缺外,其他学校均无法安排。经征求赵校长的意见,赵校长表示不在意青岛六中的名声和现状,就来这里担任了一把手。

赵熙信书记任过青岛九中、青岛师范学校校长,是见过大世面的,看到这座由民办学校转化的青岛六中校容狭窄局促,教师学生拥挤不堪,实在没有发展前途,遂向上级领导反映,建议选择新校址。青岛市市北区是老城区,很难找到较大的新校区,最后经过协调,在市教育革命委员会的支持下,选定在观象山的北麓划拨一块空地建新校舍。

划定的新校区占地13.7亩,这里原本是观象山两个山坡之间的谷地,要建教学楼和开辟操场,既要挖山又要填沟,为了尽快建成新校舍,那段时间(大约是在1975-1977年间)学校经常发动全校师生上山参加义务劳动。新校舍建成,有一座教学大楼,楼前是操场,操场侧面有一座带地下室的三层小楼,为木工房、幼儿园、伙房及办公使用,一层连着传达室,靠着校门。由于校门开了一段山路通向市南区观象二路作为出口,新校址就定于青岛市观象二路17号。

5-3.png
赵熙信书记(右三)与书画界友人在青岛六中裱画组合影。右一为作者

赵熙信书记喜爱书画,他在任时成立了一个裱画组,请回来了当年他任青岛九中校长时,反右期间被开除返乡的美术教师陈起惠参与裱画工作,裱画组专门为外贸公司中国书画的出口和市内书画家服务。虽然赵熙信书记只在学校工作两年多(1975年3月—1977年8月),时间短暂,未及搬迁新校址就退休了,但他对青岛六中的发展贡献功不可没。

青岛六中迁址观象山后,热河路29号老校区的房子除了保留校办工厂外就作为宿舍分给了住房困难的教工居住了。

青岛六中有了新的正规的教学大楼,班级增加了,教师队伍也更壮大了,但是办学质量并没有多大变化,升学率依然不高,在当初民办学校的历史阴影下,学校的美誉度显然也不高。不过回望历史,学校的迁址注定是青岛六中走向未来辉煌的一次重要蜕变。没有这次迁址,恐怕六中早就与其他学校合并,不复存在了。


(四)蹉跎岁月

写一写这十几年以来我的工作处境。

因为后面重点要说青岛六中办美术班的事,而美术班又是因我而创办,所以拿出一些篇幅来写写我自己很有必要。

回到1966年。当时面临“四清”结束红卫兵造反的复杂混乱的形势,校长李彦甚感迷茫,私下找我,出于信任,让我帮他起草一份“大字报”表态。我当即以他的身份语气为他撰写了一份长稿,阐明对当前革命大好形势的认识以及自己对运动的态度、决心云云,并帮他抄写出来,以渡难关。这期间经常有各种政治集会,我时常会受托为“工宣队”“军代表”“革委会”等人以其不同身份的角度撰写大会发言稿,这无疑证明我对革命运动形势有一定的认识和分寸把握。

1966年停课后,我被安排在教导处处理教务杂事,兼搞一些写写画画方面的宣传事情。像绘制领袖画像,和同学们一起刻印一些木刻宣传版画等。“复课闹革命”时,我和热河路派出所的户籍民警及市教革委的人一起划片招收新生。“上山下乡”运动期间,由班主任负责动员“老三届”毕业生,我则去安排具体事宜。1970年腊月,我和工宣队队长郭师傅、“红代会”的刘同学一起代表学校到知青点看望慰问插队的同学。当我在益都桃源公社河圈大队见到郝福利、戴顺民、苗化明等,在潍坊高里公社南王大队看到王胜安、陈东平、郭培儒、马冬华等我先前班里的那些学生,看到这些孩子男生在浓烟滚滚的小屋里拉风箱给老师做饭,女生不胜烟呛站在院子里瑟瑟挨冻,心情十分沉重,其情景至今难忘。

新华中学改为青岛六中后,我除了在教导处做杂务及教美术课外,还时有替补兼课。像分别上过两年物理课及农业常识课等,我读高中时物理课学的基础甚好,故教学亦不费力,还受到学生好评。

十年尚未结束,自然大小政治运动连续不断,青岛六中新领导来了之后,更是要整训原先新华中学的员工。运动后期有一场不大不小的“说清楚”运动,让每个人说清楚自己在这近十年中的错误言行,其实质就是整肃批判所谓的造反派。这时原校长李建林、李彦调离后,教导处负责人李明亮和总务处负责人刘咨就成了被批判斗争的主要对象,我也牵连在内。

回顾在那个年代,我除了不是见风使舵、善于投靠新领导的所谓运动“积极分子”,没有任何错误言行和政治问题。这次“说清楚”就是因为我和上述两位同事关系甚好,大家都知道我和他们一直来往十分密切,而我又对他们始终没有半句的揭发批判和“反戈一击”,于是在这场运动中我也就被当作“站错队”的人遭到批判。在小组里,众人对我的那些无聊批判内容我已完全忘记,只记得后来有一李姓同事曾向领导抱怨,说批判了张某某也不给他定个处分(即戴顶政治帽子或下一政治结论),我们这不是白批判了吗。在最难堪时刘咨老师一度称病在家,我仍不避嫌,每月都为其代领工资,我根本不在乎别人的闲话。当然这场对李、刘的批判最后也是无疾而终。

在那个讲究路线斗争的时代,政治上的“站队”选择,是不是紧跟本单位的领导,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前途命运。由于我的这种处事态度,遭受领导嫌弃是必然的。学校迁址后,增加班级学生扩招,我本应是专职美术老师,却还有时在教导处打杂,有时挤靠在外语组备课办公,缺教师时我依然是“补丁”老师。其间,有一次让我兼教“生理卫生”课。开始我拒绝,教导处的王主任就嬉笑着说:老张啊,又快要评工资了。明显是在要挟我。其实那么多年在学校教工的福利分配方面,我总是排在最后。全校第一次提工资,有百分之七十的人都涨了工资,没我的份。热河路老新华中学旧校区分房子,明明我是一家三口无房户,又是老员工,连那些新来的老师都分配了,就是不分给我。最后实在说不过去,把一位老师倒出来的一间大杂院靠着公厕的小黑屋分给了我住,这真是明摆着欺负人。在新华中学改为青岛六中这近十年中,我在工作上无懈可击,和同事相处也人缘不错,唯不受领导待见而已。

但是,对于这些年来在青岛六中备受冷落的局面和不公正的待遇,我完全不在意,既无怨言,也从来没找领导计较过,我一直坦然面对。

为什么?是性格软弱吗?是胆小怕事吗?不是,完全不是。

这是因为我内心有着坚实的精神支柱。

那些年来我在版画艺术上的创作成就,我在社会上获得的评价和认可度,我在精神层面所追求和达到的审美境界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使我获得一种极为充实的人生自信。这一切足以抵消学校方面对我的那些政治偏见和世俗冷落,抵消那些待遇不公带来的人格羞辱,我不屑在他们面前争小利,我因内心强大而情绪平静如水。我觉得青岛六中只是我现实生活的一块落脚地,既然不平坦也就罢了,我的心灵能在广阔的艺术天地里翱翔无人阻挡,这就足矣。

下面我会追述那些年我的版画创作轨迹和取得的成果。与之相比,在青岛六中所受到的那些歧视和委屈,真是微不足道。(待续)

5-4.png
《新妆》(套色木刻·张白波作于1979年)

张白波,1944年10月出生,1956—1962年初中、高中就读于青岛九中。曾执教于青岛六中,系青岛画院专职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历任山东版画家协会副主席,青岛版画研究会会长,青岛市美协副主席,青岛美学学会副会长,青岛画院副院长。青岛市首批拔尖人才、终身接受政府津贴的青岛市高级专家,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委员会评委。连任4届市政协委员。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国际美展,并获金、银、铜、优秀等多种奖项。1999年荣获中国版画最高奖“鲁迅版画奖”。




张白波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张白波丨美术家摇篮——从新华中学到青岛六中(5)》 发布于2022-8-12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