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慧珠丨​记“褐木庐”主人宋春舫 - 世说文丛

宋慧珠丨​记“褐木庐”主人宋春舫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宋春舫先生.jpg 宋春舫(良友书坊供稿,王栋AI着色)

托儿孙的福,老年之际,我有幸迁居青岛小鱼山文化名人街区。差不多一个世纪前,这一带曾聚集了当时国内诸多文化名人,如康有为、闻一多、老舍、童第周、洪深、沈从文、束星北等三十多位,这里很多老建筑的门口都挂有以市区级政府名义颁布的名人故居的铜牌,因而这里就成为了青岛的文化高地和打卡地。
每天,我沿着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山间小径走过,踏着文化名人的足迹,依稀能看到他们倜傥潇洒的风采,他们似乎刚刚离开不久。
但是,在这些名人故居里,却少了一位——宋春舫,中国现代戏剧理论家、藏书家、中国海洋科学的先驱。特别是,在一众名人遗迹旧址,也缺少了一处重要的文化遗迹——20世纪30年代世界三大戏剧图书馆“褐木庐”。
“褐木庐”曾位于福山支路6号,它与知名的康有为故居仅一街之隔。然而,6号门口并未挂牌注明这里曾是宋春舫的故居或“褐木庐”,什么也没有。从外面看,这里就是一处普通的院落,斑驳的地砖缝隙中钻出了一些杂草,老墙的裂隙中伸出了被阳光晒得有些饥渴的须根。两处别致的露天阳台已被住户盖成了小屋。年代虽已久远,但仍遮不住这座楼当年的风采。宋春舫曾经留影站过的石梯,模样依旧,看不出岁月的痕迹。
我寻问这里居住的人家,他们说:近年来,不断地有人前来寻访,但这个院里并没有宋姓人家,宋春舫的后人听说迁居上海。他们知道“褐木庐”,但他们不让人来挂牌,因为那样,这里的平静生活就被打破了。
后来,我从市南区文旅局获悉,宋春舫当年建“褐木庐”的奠基石已经找到,并已被保护起来。当然,现在仍住在“褐木庐”原址里人家,出于对宋春舫的敬重,还是雕刻了一块非常个性化的木牌“褐木庐”挂在门边上,外人看不到。

宋春舫1.jpg
宋春舫在故居前

老百姓没有错,他们需要平静的生活,不愿意被人打扰。可是,有多少人知道,那矗立在海边的青岛水族馆、每年都搞得轰轰烈烈、吸引着四方来宾的青岛海洋节及其依托的海洋研究事业,其奠基者是谁呢?为什么青岛零点被当作中国海拔标准依据?当年的藏书楼“褐木庐”为什么会名扬四海呢?
这一切都和宋春舫先生有关。
宋春舫是浙江吴兴人,他13岁中秀才,熟通五国语言,远赴欧洲留学。毕业回国后,出任日内瓦和平会议中国代表团秘书、国民政府财政部秘书和关税调查委员会副主席的他,又出使欧洲,公务之余,因酷爱戏剧,购得莎士比亚、莫里哀和易卜生等欧洲戏剧大师的原版经典作品。回国后,出版了中国第一部戏曲理论书籍《宋春舫论剧》和其他著作。
1927年,因健康原因,宋春舫来青岛疗养,同时任职青岛观象台。这期间,他于1928年9月,撰写了《战后法国戏剧的复兴》,又陆续写下《汉译欧美剧本的统计》《论戏剧的对白》《原来是梦》《我不小觑平剧》《戏院观众纵横谈》等戏剧理论研究文章,发表于当时国内主要戏剧或文学期刊上。

宋春舫2.jpg
宋春舫戏剧著作之一

梁实秋曾回忆道,“我看见过的最考究的书房,当推宋春舫先生的‘褐木庐’为第一。”他还写道:“在青岛的一个小小的山头上,这书房并不与其寓邸相连,是单独的一栋。环境清静幽雅,只有鸟语花香,没有尘嚣市扰。在这里,所有的图书都是放在玻璃柜里,柜比人高,但不及栋,我记得藏书是以法文戏剧为主。所有的书都是精装,不全是胶硬粗布,有些是真的小牛皮装订,烫金的字在书脊上排着,闪闪发亮。也许这已经超过了书店的标准,微近于藏书楼的性质,因为他还有一册精印的书目,普通的读书人谁也不会把他书房里的图书编目。”
“褐木庐”的取名,来自Cormora的音译,是宋春舫喜欢的三位戏剧家高乃依、莫里哀和拉辛的首字母缩写。其藏书来源遍及世界各地,许多在国外不易见到的珍本,在这里都能找到。当时他曾打算组织同道翻译《莎士比亚全集》,褐木庐便是最好的资料集中地,仅《哈姆雷特》就有五种文字的版本。

宋春舫3.jpg
介绍“褐木庐”的出版物


热衷于欧洲戏剧的宋春舫,还是一位海洋研究的发烧友。在法国期间,他偶然参观了摩纳哥海洋博物馆和水族馆,开始对海洋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回国后,他热心于推广现代海洋观念,倡导开展海洋研究。早在1925年,宋春舫初到青岛,住在蒋丙然家中时,在参观青岛观象台并游览城区后,便认为此地环抱胶州湾,是进行海洋研究的极佳所在。在宋春舫的积极推动下,青岛观象台台长蒋丙然向市政府建议在青岛建立海洋研究机构。在市政府确定观象台成立海洋科时,宋春舫立即辞去北京大学的教职,于1927年初再来青岛,并于1928年11月15日成立青岛观象台海洋科,使之成为中国第一个综合海洋研究机构,由此掀开中国现代海洋科学史的第一页。

宋春舫4.jpg
宋春舫先生

宋春舫从国外采购来海洋仪器和参考书籍,吸收和培养了很多有志于海洋研究的青年学人,开展青岛港潮汐观测和预报业务,编印潮汐表。观象台的海洋科借用舰船每月测量胶州湾水温变化,采集水样、海底沉积物和海洋生物标本,同时建立化验室,分析海水盐度、密度及海底沉积物。在宋春舫的组织下,这里还编辑出版了中国第一个海洋科学杂志《青岛市观象台海洋半年刊》。
1930年秋,中国科学社在青岛开会,蔡元培、李石曾、杨杏佛等鉴于青岛观象台海洋科具有前沿性的研究方向,倡议在青岛成立中国海洋研究所。会议公推宋春舫、蒋丙然和青岛市长胡若愚等三人为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着手永久性研究机构的建设。1931年1月率先开建青岛水族馆,并于1932年5月8日竣工开馆。
同时期,宋春舫还于1930年2月17日主持制订国立青岛大学图书馆组织条例,创建青大图书馆。2月28日,他又主持成立青岛观象台图书馆,任主任。据蒋丙然回忆:“这期间购置及交换之图书杂志加之以德日时代所藏之图书杂志数逾万册,以供同人阅览及研究之用。”

水族馆.png
青岛水族馆远眺

与此同时,宋春舫决定先在青岛水族馆东侧建设海滨生物研究站,配备专人从事研究,同时接纳国内外各大学和学术机构人员来青岛从事海洋考察。宋春舫的设想后来部分地得到了实现,这其中包括于1937年夏建成的生物研究站。但七七事变爆发,海洋研究所的各项筹备工作陷于停顿。1938年1月,青岛观象台和水族馆落于日本人之手,而这时,宋春舫已一病不起。是年11月,宋春舫病故,年仅46岁。
而宋春舫主导设立的观潮站,新中国成立后,因全国仅有这一处研究机构及详细的水文资料,于是在青岛观象台设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

海拔原点.png
中国海拔水准原点

斯人已去,遗踪何寻。作家陈子善曾写道:“不知褐木庐旧址尚在否?听说宋春舫另一位好友闻一多的青岛故居仍保存完好,但愿褐木庐也有可能修复,让后世的爱书人能到此凭吊这位世界级的大戏剧收藏家。”
1995年,青岛为20名已故青岛籍或客居青岛、成就卓著的文化名人在百花苑塑立雕像,但里面没有宋春舫,他被淹没在滚滚的历史红尘里了!
宋春舫因早逝,不免身后寂寞。他像一颗珍珠,被莽撞的海浪埋在了沙滩里。他化作了清风,爱抚着青岛悠长的海岸线。在他短短46年的生命中,有9年在青岛海滨度过,他给青岛立下了不朽的功绩,为中国戏剧文化和海洋研究留下了扎实的脚印。
多年前,作家薛原曾写一篇关于寻访宋春舫的文字,当时正值宋春舫逝世六十周年,又适逢国际海洋节。薛原写道:“在国际海洋年里追思这位中国现代海洋科学摇篮的催生者,怎能不让人感慨万千呢?”而宋春舫却像“泥土中的树根,从未因使枝桠结出果实而索取回报”,他又像一枚闪亮的珍珠,被埋藏在海滩之中,随着潮涨潮落,终有一天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清晨,我漫步在宋春舫曾经走过的小路上,淡淡的阳光照耀着临街墙上萌绿的枝蔓,不知名的鸟儿在歌唱。路上没有行人,静静地,无名的惆怅掠过我的心头,我想起宋春舫和他的“褐木庐”曾经的辉煌,而岁月却是这样的无情,时光的尘埃暗淡了他的光辉……


改写/组稿编辑:周晓方
原载《青岛财经日报》“人物”副刊
2022.9.21 A8版
感谢葡萄牙友人陆甦先生提供素材


宋慧珠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宋慧珠丨​记“褐木庐”主人宋春舫》 发布于2022-9-20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