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晨丨海参崴,记住那片海 - 世说文丛

史晨丨海参崴,记住那片海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1904年,我爷爷虚岁16岁就独闯海参崴,吃苦耐劳日夜拼搏13年,1917年俄罗斯巨变后不得不返回哈尔滨。100年后的今天,我也踏上去海参崴的旅途,踏着历史的影子,是为了追寻先辈的足迹,去看看那座美丽的城市,去看看中国北方那片海。
1680元的五日游是为圆梦。飞机从青岛飞到牡丹江,乘汽车到边境城市绥芬河,过关乘旧火车到格罗捷科沃城,再坐俄国巴士来到日思夜想的海参崴。映入眼帘的是冰封的阿穆尔海湾,银光闪闪北国风光;继而是金角湾、乌苏里湾,号称不冻港。海参崴市依山傍海,三湾环抱,对面就是日本海的出海口,多么诱人的风水宝地啊!
登高鸟瞰金角湾,斜拉桥已经改变了城市古老的模样,不知百年前爷爷乘坐的日本小火轮“胜山丸”曾在哪里靠岸?唯有斯维特兰纳滨海大道依旧,似乎还保留着百年前的繁华,我几次特地步行在这条大街上,按爷爷当年的述说寻觅过去,虽然石板道改成了柏油路,马车变成了汽车,可1905年、1910年建的老房子依旧没变,空中盘旋的海鸥叫声没变,中午12点定时的鸣炮法规仍旧没变……
我俄语几乎忘光,仅仅会说“哈拉少”“撕吧碎啦”“捣死你大娘”,所以爷爷住过7年的齐蒙河不知在哪个区域,去了一趟博物馆也见不到一个中国翻译,只能悻悻而回。海参崴早已改名符拉迪沃斯托克,历经百年的排华,就是让世界全都忘却这里曾是中国的土地,彻底抹去华人的印记,就像我们游览过的玻璃海滩,千百吨啤酒瓶碎玻璃,被海水冲刷了上百年,全磨成改变了原样的片片鹅卵石。当地传言刚刚发掘出一个万人坑,就是1938年斯大林屠杀大批中国人的血证。
一百年前我爷爷为改变命运,千辛万苦来到海参崴,因为当年胶东半岛流传着“闯崴子,拾金子”的民谣,一卢布在大清国能换三吊制钱,民国初年一卢布也可换两块银元。直到了前苏联卢布也比人民币值钱,可现在不一样了,我们的人民币升值,一元顶他八卢布,进商场逛超市,一比八的感觉真好。二十年前我去美国,辛辛苦苦挣的人民币,八比一换成美金,花钱那个心痛啊,即便找工作有了收入,花美元时仍按1:8折算。沧海桑田,黄龙腾飞,中国人现在也享受到改革开放的红利,花钱一比八的快感让国人心爽,我们今天也能骄傲地站在北极熊面前。他们的道路交通,他们的服装百货,他们的蔬菜水果,他们的通讯设施等等,起码落后我们20年。
远东地区地域辽阔,海疆璀璨,黑油油的土地一望无边,遍布着荒草和树林,这里每平方公里仅1—2人,望着放火烧荒的大片大片黑色大地,我心中被熏起起无限感慨:腐败的满清不敢惹老毛子,竟连自己祖宗的龙兴之地都可丢弃,可入关杀汉人却眼都不眨,想想扬州屠城80万实在令人发指。老子当年不争气,不肖子孙更窝囊,白纸黑字签字画押,铁板钉钉认下了这一笔笔卖国账。我曾飞过美国从西到东的大平原,我见过欧洲富饶的城乡大地,然而人家的肥地沃土并不让我羡慕动心,可在这里的感觉不一样,这里原是我们的祖业,留有先人的血汗和足迹,睹物思人让我心中酸楚。普京说他们没有一寸土地是多余的,难道我们失掉的土地都是多余?
海参崴,你让我记住了北方那片土,还有北方那片海。

海参崴.png


史晨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史晨丨海参崴,记住那片海》 发布于2023-2-1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