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增勇丨邮票上的俄罗斯著名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2) - 世说文丛

张增勇丨邮票上的俄罗斯著名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2)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3.jpg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肖像(莫桑比克,2012年)

阿拉伯世界曾贡献给人类一部伟大的作品《天方夜谭》(又叫《一千零一夜》),它是阿拉伯人智慧的结晶,包括了格言、谚语、寓言、童话、爱情故事、冒险故事、名人轶事和历史掌故等等,真实地反映了古代中东地区的社会制度、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生活风貌。

4.jpg
阿拉伯画《一千零一夜》(马里,1971年)

故事情节大致是:古代阿拉伯苏丹王山鲁亚尔专横跋扈,残忍至极,他认为女人皆居心叵测且不忠贞,于是他每天娶一位新娘,次日便处死。宫相维齐尔的女儿叫舍赫拉查达,为拯救无辜的女人,她自愿嫁给了苏丹王。

5.jpg
阿拉伯民间故事《一千零一夜》(摩纳哥,2004年)

机智的舍赫拉查达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吸引国王,每夜讲到最精彩之处便戛然而止,说第二天接着讲,使国王因爱听故事的结局而不忍杀她。她的故事连续讲了一千零一夜,讲述了许多奇异的故事,引用了诗人的诗句和歌曲的歌词,一篇童话套着另一篇童话,一则故事套着另一则故事。国王终于被感动,彻底放弃了残酷的念头,决心与舍赫拉查达白头偕老。

6.jpg
阿拉伯画《一千零一夜》(马里,1971年)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交响组曲《舍赫拉查达》就是取材于这部伟大的著作。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他选择一个乐章描绘和展示一个主题画面的方式,来传达和抒发他对阿拉伯世界风情世故的想象和感悟。表面上看这四个乐章彼此之间毫无关联,但实际上充满了内在的联系性,它们都是舍赫拉查达讲述的离奇故事中的一个。

7.jpg
《舍赫拉查达》(俄罗斯,1995年)

为更有机地将各乐章结合起来,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突出运用了两个类似主导动机的主题,交替、盘结,反复地在乐曲中出现,既是凝结了全曲的灵魂,又借以促成乐曲的发展。主题之一由独奏小提琴奏出,除了竖琴的穿插伴奏之外,没有其它乐器的伴奏,委婉而动听,就像王妃在娓娓道来,讲述着一个又一个的传奇而又美丽的传说。另一个主题则是威严而残暴,无疑代表着苏丹王的形象,有趣的是这个主题在作品中每一次出现,都变换着不同的色彩,折射出国王逐步被感化的情绪变迁。这部交响组曲写于1888年,同年在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首演,好评如潮。

8.jpg
极限片《纪念马林斯基剧院建成200周年》(苏联,1983年)

交响组曲的四个乐章分别是:第一乐章:大海和辛巴达的船第二乐章:卡兰德王子的故事第三乐章:年轻的王子与公主第四乐章:巴格达的节日和撞毁于立有青铜骑士礁石的船,这些小标题是科萨科夫在作品初版时为每一乐章配有的比较明显的小标题,但后来再版时却删掉了。他说“我采用这些提示,只是想把听众的想象,引入我自己的想象所遵循的发展轨道,使每一个人都能自由地想象更为详细的个别细节”。尽管他一向倾向于器乐创作的标题性,但在这部作品中,他还是想留给听众更多、更大的自我想象空间。

9.jpg
纪念科萨科夫逝世80周年,小型张的右侧依次分别是东正教教堂、科萨科夫修编乐谱的神情,以及交响组曲《舍赫拉查达》第一乐章《大海和辛巴达的船》,辛巴达救出公主的情景(马达加斯加,1988年,小型张)

10.jpg
2022年1月3日,青岛交响乐团于青岛大剧院上演了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这部伟大作品(2022年,青交曾几度公告演出,却因疫情原因几度推迟),由青交艺术总监张国勇指挥,小提琴首席:姜宛书;长笛独奏:马勇。上左:青交演出现场;上右:指挥张国勇老师;下左:首席姜宛书;下右:长笛演奏家马勇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所有作品,题材多取自历史、文学和民间传说,音乐以俄罗斯民歌为基础,同时汲取了东方的民族音调,既有鲜明的俄罗斯民族特色,又散发着异国风味,多以艳丽的旋律和多彩的配器,描绘风光景物和神话境界。

11.jpg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肖像(吉尔吉斯斯坦,2019年,小版张)

说到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就不能不简单介绍一下格林卡和强力集团。在1930年代以前,俄国音乐整体上仍处于不成熟的半业余水平。只是到了格林卡的时候才跨入成熟的时期。格林卡在音乐史上的重要意义在于:将俄罗斯的专业音乐赶上了欧洲音乐强国的水准,为俄国艺术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从而确立了俄罗斯音乐在世界音乐中的地位。

12.jpg
格林卡肖像,这是我2021年参观上海邮展时,从一位苏州邮商处购得的(苏联,1957年,极限片)

米哈伊尔·伊凡诺维奇·格林卡(1804-1857)生于斯摩连斯克。10岁起学习音乐,1818年在贵族寄宿学校学习钢琴和音乐理论,1830-1834年曾赴德、意、奥等国学习和钻研音乐,回国后积极从事歌剧和浪漫曲的创作,之后往返巴黎,华沙、彼得堡、马德里和柏林演出和创作自己的作品,1857年病故于柏林。

14.jpg
格林卡肖像下面的一段乐谱选自其歌剧《伊万·苏萨宁》第五幕的合唱曲《荣耀归于你,神圣俄罗斯(Glory to you,Saintly Russia)》(苏联,1954年纪念格林卡诞辰150周年)

格林卡音乐创作的特点是借鉴了西欧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的音乐成果,将自己的作品牢牢扎根于俄罗斯民间音乐的土壤,充分汲取俄国城市音乐文化的养分,既突出了音乐鲜明的民族风格,又使它建立在坚实的艺术技巧之上,从而推动俄罗斯音乐迈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达到了世界级水平,被后人称为“俄罗斯音乐之父”。

15.jpg
纪念格林卡诞辰200周年(俄罗斯,2004年)

格林卡开创的民族音乐事业得以继承和发展,全仰仗新一代作曲家集体“强力集团”的崛起,而在格林卡和强力集团之间充当承前启后作用的一位作曲家更是不应被忽略,那就是压力山大·谢尔盖耶维奇·达尔戈梅斯基(1813-1869)。他出生于贵族家庭,自幼就喜欢音乐、文学和戏剧,并学习钢琴、小提琴、唱歌和作曲。

16.jpg
纪念达尔戈梅斯基诞辰200周年邮票图案为作曲家肖像(俄罗斯,2013年,未实寄的邮资封)

1934年,达尔戈梅斯基结识并受到了格林卡的影响,开始专业音乐创作,他继承了格林卡的民族音乐传统,在题材和技法上均有所突破。他一生写了三部歌剧、三部管弦乐作品和大量的声乐浪漫曲。1839年,他根据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创作了他的第一部歌剧《埃斯美拉达》;1855年根据普希金的《水仙女,Rusalka》创作了同名歌剧,这部歌剧具有典型的俄罗斯民族风格;之后他又创作了个性鲜明的歌剧《石客,TheStoneGuest》(1872年由科萨科夫续完)。《水仙女》和《石客》这两部歌剧不仅在题材上是民族的,思想上体现出进步的民主精神,而且在人物性格刻画上和音乐语言上,也具有民族特征,被称为俄罗斯民族歌剧的经典之作。他的创作对五人强力集团成员穆索尔斯基有着直接的影响。

17.jpg
达尔戈梅斯基肖像,纪念达尔戈梅斯基诞辰150周年(苏联,1963年)

“强力集团”的名称来源于俄国19世纪著名音乐评论家、艺术史家符·瓦·斯塔索夫(B.B.Ctacob1824-1906)的一篇题为《巴拉基列夫先生的斯拉夫音乐会》的文章,其中称呼以巴拉基列夫为首的作曲家小组为“强有力的小团体”。由于他们中共有五名成员,故被称作“五人团”,而这五人又自称自己为“新俄罗斯乐派”。

18.jpg
音乐评论家斯塔索夫肖像(苏联,1957年,信销票)

斯塔索夫撰写了许多俄国作曲家以及柏辽兹、李斯特、舒曼、瓦格纳等国外作曲家的论著,他是俄罗斯民族音乐的积极倡导者,也是“强力集团”五人组的好朋友。

19.jpg
俄罗斯音乐评论家斯塔索夫肖像(莫桑比克,2012年)

在“强力集团”五人团中,依照加入顺序的早晚分别是巴拉基列夫(1857年,时年20岁)、居伊(22岁)、穆索尔斯基(18岁)和后来加入的科萨科夫(加入时间1861年,17岁)和包罗丁(加入时间1862年,29岁)。

20.jpg
强力集团成员肖像自上右侧开始,按逆时针方向,依次为鲍罗丁、穆索尔斯基、居伊、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几内亚比绍,2012年,小全张)

1.jpg
巴拉基列夫肖像,这枚邮票标出作曲家的诞辰和逝世年份为1836-1910,但实际上巴拉基列夫的出生日是1837年1月2日(苏联,1956年)

巴拉基列夫(Balakirrev,1837-1910)是强力集团的发起人和领导者,是五人组成员中唯一一位职业作曲家,同时又是钢琴家和指挥家。他既通晓西欧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的创作成果,又熟悉和崇拜格林卡的创作和俄罗斯民间音乐,他以自己渊博的学识指导和影响着“强力集团”其他成员。他重视民歌的收集和研究,出版过两本亲自采集的俄罗斯民歌集。其代表性作品有《俄罗斯主题序曲》(1858)、交响诗《塔玛拉》(1882),钢琴独奏曲《伊斯拉美》(1869)以及一些钢琴奏鸣曲和歌曲等等。

2.jpg
《纪念巴拉基列夫诞辰150周年》(苏联,1987年,邮资片)

3.jpg
巴拉基列夫肖像(莫桑比克,2012年)

塞撒·居伊(Cesar Cui,1835-1918)军事工程师出身,既是作曲家又是音乐评论家,是“强力集团”中影响力最小的一位。他曾师从波兰著名作曲家莫纽什科学习过作曲。他虽然是强力集团五人组成员,也生活在俄国,但他并无俄罗斯血统(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立陶宛人)。他分别用海涅、雨果、大仲马和普希金的原著写了《上尉的女儿》《威廉·拉特克利夫》《海盗》《高加索的俘虏》等15部歌剧,还用童话故事写下了若干儿童歌剧,如《雪勇士》《小红帽》等,另外还有一些声乐浪漫曲和室内乐。但这些作品现如今几乎都已散佚了。

4.jpg
居伊肖像(莫桑比克,2012年)

莫杰斯特·穆索尔斯基(1839-1881)陆军近卫军军官出身,是“强力集团”最具个性、思想最为激进、创新最为突出的成员,是19世纪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5.jpg
穆索尔斯基肖像(保加利亚,1985年)

穆索尔斯基早年就显示出音乐才华,5岁时跟母亲学习钢琴,10岁时在圣彼得堡拜海尔克为师,继续学习钢琴。然而三年后,他却出人预料地进入了帝国近卫军士官学校,毕业后即加入御前禁卫军。服役期间,他先后结识了居伊、斯塔索夫、达尔戈梅斯基和巴拉基列夫,这对他一生的艺术道路产生了决定性影响。1858年,他辞退军职,在巴拉基列夫指导下专事作曲,并逐渐形成了俄罗斯民族主义的艺术观点和自由独立的创作风格。
(待续)



作者简介:
张增勇,高级经济师,中国致公党党员。先后就读于山师大外语系英语专业和
青岛大学经济学院金融专业,从事银行工作42年,曾在中国银行、中信银行、
华夏银行和平安银行任职,青岛市第九届、第十届政协委员。


其他文友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张增勇丨邮票上的俄罗斯著名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2)》 发布于2023-2-8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