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方丨于涛,一个普通的中药技师 - 世说文丛

周晓方丨于涛,一个普通的中药技师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在现实生活中,确有一些人作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和享誉业内的业绩,但更多的人却默默无闻,做了大量似乎不起眼的工作,也正是他们平凡而普通的工作,为各项事业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于涛就是这样一位。前不久我到他家作客,他谈了很多,回来想写时却感到无从下手,因为这位享有主管中医技师职称的老专家,并没有多少令人瞩目的业绩。
于涛语气平和地对我叙说他的往事。他说,1968年6月末的一天,从青岛九中毕业时,他如约走进校长胡一连的办公室。胡校长对他说:“我分配你到青岛药材站工作,去搞医药工作,这样有两个好处,一对人民有益,二对你自己有益。”这是于涛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走进校长办公室,而且是校长单独跟他个别谈话,谈的主题又是人生大事就业。他既感到意外,又无比激动,那天胡校长对他说的话“对人民有益”,他说自己牢记了一辈子。
药材站就是与各种药材打交道,这对自幼喜爱植物的于涛来说求之不得,在他看来,中药药材,其实就是各种植物,无非干品罢了。对他来说,能与植物打交道并作为一生的职业其实是有缘的。在考入青岛九中之前,他在故乡荣成崖头完小读书时,舅舅送给他一本有大量插图的《农作物养护手册》,他爱不释手,废寝忘食,着迷一般翻阅,好似进入一望无际的田野青纱帐和充满了昆虫花鸟的大花园。他带着这本书翻山越岭,捉虫玩鸟,做标本,记笔记,自己也临摹手绘,乐此不疲。他用草纸裁剪装订了一个绘画本,几乎画遍了村边山林及菜园篱笆灌木上的花花草草,有厚厚的一大本,时不时拿出来欣赏,到青岛上中学还随身带着,珍藏多年。青少年时期练就的扎实的手绘基本功,在他后来的野外考察等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于涛在药材站的具体工作单位是青岛中药厂。那时中药厂位于仲家洼,就在当年德国炮台旧址,当时厂区周围还没有多少建筑,是沙土路,还比较荒凉,有一条小河从厂区门前流过,他记得河水很清,还有小鱼小蟹。他最初被安排到位于城阳的炮制原料粉碎车间,每天上班都是从青岛火车站乘坐那种老式铁皮闷罐火车,有时进站来不及了,他会跳过矮墙进站跳上车去。这么远的路,一天一个来回,那时年轻,并不觉得有多累。在那里,他学习药材分类,遵古炮制和照方配料;因常年跟药材打交道,每天浸润在中草药环境里,浑身散发着药香,不管走到哪里,都会被很容易地识别出来:“这是中药厂的”,他也为此感到自豪。
70年代,他被安排到药材站即墨知青点带队两年。他感到责任重大,因为那些知青都是老药工的子弟,自己有责任帮助安排好他们的生活和劳动。工作之余,他还在驻地村边的大沽河沿岸考察当地的植物情况,山花野卉,水利水质,蔬菜栽培,当地生活,等等,写下大量笔记,对一些植物做了手绘,为研发中草药积累了第一手资料。
返回工厂后,于涛进入新品试制组六年,研究药材剂型改革,通过水试、手试等方式,研究药材的崩解度、软硬度、质感、粘稠度、气味等指标,还研究药材的生命变化,他跟着药理学家孙世锡,移植了几棵五加参并尝试异地栽培,成为原材料来试制新产品。后来他进入生产计划股,又是六年。他受厂长委派,每天数次到厂内六个车间巡检,了解并反馈产品生产、质量情况,包括进度和存在的问题。他协助青岛医学院史道生、孙世锡两位教授研发环心丹等药物;他跟随两位老师研发的运动饮料和五加参可乐,在首届全国农民运动会上被评为一等奖。

微信图片_20230324084306_副本.jpg
年轻时的于涛与王凤亭先生(左)

于涛没有上过大学,他丰富的专业知识主要来自生产实践。他经常接触数百种中药材和饮片,几乎都涉及到原植物的来源、分类、药用部位、功能主治、地道产地以及地道品质的来源等知识,还要了解药物的剂型、崩解度、水解度等性能指标。为提高理论水平,从1972年到1995年,于涛跟从著名植物学家王凤亭先生系统学习植物及分类知识。那时,王凤亭频繁来找于涛作指导,以致被同事误认为是于涛的父亲,喊着:“你父亲又来了!”成为趣谈。他还跟凤亭先生多次到崂山等地考察野生植物,后来侧重学习药材知识。1975-1985年,他两次参与青岛市中草药资源普查工作,调研记录汇总相关资料,野外手绘药植图十多册。1972年,他任全面质量管理工作期间,曾到上海中药学习药物提取、验收以及质检方法,学习鸡血藤、丹参等中成药制剂新工艺等;也在青岛医学院进修学习,学习有机化学、分析化学,跟王育学教授学习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相关理论,还自学外语。
为获取处方中的黄连木原药材,于涛曾骑自行车到崂山丛林中探寻药源,并指导山民采集优质合格的真材实料,满足了研制的需用量,保证了药研顺利进行。于涛除了做好专家研发新药的助手,他也逐步将自己多年工作实践的成果加以整理,陆续在报刊上发表。在王凤亭先生推荐下,于涛写的《南药北移在青岛的杜仲树》《金银花》《戒酒良药枳椇子》等论文发表于青岛日报和专业期刊。在凤亭先生研究的基础上,他用20多年考察的素材编写一本《崂山特有植物六十六种》。他参与研制肤螨灵新药,协助中央纪录电影制片厂科教纪录片《毁人面容的小虫》中药植的插图及拍摄;1984-1994年,他任《青岛医药志·中成药篇》主编;编写中药材饮片质标、炮制工艺与质标、中成药质标等质量标准并上报修订;他为《山东医药》《中药材饮片》《中药科技报》《中药事业报》等专业报刊撰写了大量中药科普文稿并手绘插图,多次被评为优秀通讯员。
退休后,于涛应聘筹建海尔药业并任技术质量部顾问、中药材鉴定师兼处方审核师,负责考察研究各中药市场,先后编撰制定了海尔药业中成药药材饮片质标、海尔恒生堂中药材饮片质标等质标控制文件并成立中药材及饮片标本室。他还被青岛农业大学聘为中药学教授。被青岛电视台常年聘为植物及中医栏目“说植物丨话花草”“聊植物丨说中药”专栏的嘉宾。在青岛新闻网开专栏回答“植物与生活的关系”等问题。他还对牵牛花是否有害以及入药等问题做了探讨。

微信图片_20230324084450_副本.jpg 于涛先生收藏的有关王凤亭先生研究杜仲的剪报,《青岛日报》1982.9.20

于涛最大的愿望就是建立青岛中医药博物馆。经过多年的野外调研,他了解到,目前青岛地区的中医药资源有178科1099种,其中常用中药材约430种,很多品种曾被移植、栽培或扩繁过,并部分形成特产或商品中药材及饮片。他以扎实的基本功,用白描方式为三百多种药材手绘了“尊容”。他希望向社会公众普及中医药知识,同时设立植物保护小课堂,讲解珍稀植物知识,让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于涛提出一个“生境”的理念,认为青岛的自然环境要优于北方很多地方,很多外来植物都能在这里适应和生长,因此他也繁育了一些品种,如他在海尔药业期间,成功地栽植过一株来自南方的樟树,还有来自东北的楸树,甚至国外的一些植物,如南非的碰碰香、兰花韭等。家里每有客人,包括来采访的记者,他都会赠送自己栽培的新品种。
在他家楼下临街的院墙下,他种植了好几种药用植物。送我下楼时,他还向我一一作了介绍,这是欧洲菊,这是兰花韭,那是崂山菊等。他说他不担心在那样一个开放式环境里,这些植物会被小孩摘取,他说那样正好可以让孩子接触、了解这些植物。他给我指认了一些含苞欲放的蓓蕾,说过几天就会开花。
我期待着再去拜访他时,看看这些凝结了于涛老师信心的盛开的花儿。

于涛.jpg
于涛老师向笔者介绍他栽培成功的南非植物“碰碰香”


原载《青岛财经日报》“人物”周刊,见报时有删减
2023.5.24  A8版
组稿编辑:周晓方




周晓方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周晓方丨于涛,一个普通的中药技师》 发布于2023-5-23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