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笔记(17)
郑公街道西山甫村委 摄影/阿龙(2014 年 8 月)
30
但是在微山湖我没吃过茭白,如今回想起来,原因也许是寄生菌的缘故。江南的菰寄生菌容易存活,微山湖的菰则没有寄生菌,也就生不出茭白。真是这样吗?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苏州菰和微山菰的一个区别。作为自幼被浪漫幻想耽误的人,在微山湖和苏州我都有意无意观察过这种生长在浅水中的草本植物,有着诗人也不会轻易放过的浪漫性:浅绿色的小花在秋天打开,雄花成熟时花柄伸长,将花朵送出水面,受粉后,花柄就卷曲了,再次把自己淹没在水中。
1990 年荷花露出水面的季节,我去微山湖采访,目的是写一篇苦江草出口创汇的报道。苦江草在微山湖的产量还可以,面积十余万亩,产出的干草超过万吨,相当一部分出口日本。日本进口干苦江草做什么?作饲料,主要饲养奶牛、奶羊。苦江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奶牛、奶羊长期食用,下奶快,产奶量也高,奶的品质好,而且耐贮存。当时,微山县正采取一些措施,准备大搞人工栽植,增加产量。
稿子好写,分分钟的事,还可以挂上当地通讯员的大名,玩是主要的。我们上了微山岛,一是拜谒微子墓和张良墓,二是想在岛上的村子,比如墓前村品尝被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品尝过而大加赞誉的微山湖鲤鱼,他们说,在岛上吃微山湖四鼻鲤鱼和在地上吃大大不同。
微子墓在微山岛西北部一个小山上,海拔不到百米,是全岛的最高点,就是微山了。山因微子墓得名,湖因山得名,县也因山得名。我来的时候,微子墓修葺过,说是比过去好看多了,墓两侧两个大红立柱的绿色琉璃瓦攒顶四角亭,墓前四块石碑,中间一块主碑,“殷微子墓”四个别别扭扭的大字,当年我没认出来,又得稳住不懂装懂,没好意思问人。自此,微子即做了“殷”姓的始祖。墓周围还有碑室、拜台、甬道等摆设,如今都记不真切了。微子墓南边三里远,就是张良墓,比微子墓大很多。如果形容微子墓是茶杯的话,张良墓就是脸盆。张良墓的石碑是乾隆二年立的,上书“汉留侯张良墓”,留,即古留国,现已沉没于微山湖中。留侯,即刘邦给张良的封名。墓前有个村子,最早的时候,都是慕微子、张良的贤名搬来居住的,久而久之有了规模,名叫墓前村,是我们选择品尝四鼻鲤鱼的地方。
那次鲤鱼的味道我完全记不得了,鱼头是否四鼻也很依稀,必定没数就吃了起来,一气吃完,旋即回了济宁。我到现在都后悔:怎么没数呢?
每次一后悔,芒子花就开满微山。
却总可以补偿。
2014 年 8 月底,我随赵牧师到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郑公街道西山甫和逄家庄一带分享福音。中午,逄家庄一个弟兄说去他家吃峡山水库的四鼻鲤鱼。我一听四鼻鲤鱼,眼睛就瞪大了,因为微山湖的鲤鱼在我的记忆中是独一无二的四鼻四须,难道它从微山湖来潍河定居了?当然,我没大惊小怪地露出惊讶。
那条鲤鱼大概十二、三斤的样子,模样与微山湖鲤鱼相似,体形修长,红尾青背,体侧一些金黄色的鳞片,中间一行暗褐色的斑点,像一根银线,嘴上部多长出两根短须,看起来像两个鼻孔,这就凑出了四个鼻孔。一见之下,我恍然大悟,野生鲤鱼原来都长得差不多,只是与人工饲养的区别明显。
弟兄的做鱼法与微山岛上的渔民如出一辙,就是返璞归真。在八印铁锅中清炖,不加任何调料,灶底烧木柴,小火慢慢煨熬。不同的是水,微山岛上的鲤鱼用的是微山湖的水,水库的鲤鱼用的是潍河的水,野生的鱼和野生的水,自然与自然的融合,将天然与美味合二为一。
鱼肉一入口,那沉睡了二十多年的记忆便回来了。不过,当时我好像什么也没说。
现在说出来,我心里的芒子花又开了。
李言谙
2025年1月19日
2025年笔记(18)
闽北崇雒的稻田,摄影/阿龙 2020年9月
31
高密政协文史委印刷的内部资料中关于“堤东萝卜”有个条目,题为“堤东小青萝卜”,作者王玉明:
“堤东小青萝卜,产于柏城堤东村,适合沙性土质种植。始种于清嘉庆年间,至今已有200年历史。形状呈长圆锥形,周身翠绿色,个色均匀;长约10公分左右,无胡须根;水分大,肉质脆甜可口,祛痰清热,帮助消化,美称堤东萝卜赛鸭梨。远销青岛、潍坊和香港等地。”
我的一位高中同学,家住柏城镇姚家村,距离堤东村很近,想必小时候吃过堤东萝卜,她看见我笔记中宫书记握刀切分萝卜的照片,说那个切堤东萝卜的姿势很对,自己小时候用这个姿势总切不好,还切破过好几次手指,又说那个萝卜值得怀疑,不太像堤东牌的。堤东萝卜“长约10公分左右”,她可能觉得宫书记手里的萝卜比堤东的个头大了。
高密作协会员佳琪留言说:“以前在高密上班,在堤东北边,问起堤东萝卜,她们说原来村里就有二亩多地种萝卜好吃,闻名遐迩的,后来盖上楼了。我想着小时候的堤东萝卜比普通萝卜小,细,萝卜头上小叶是彩色的芽,好像紫红色的,里面是青瓤,水分很大,吃起来微辣清气爽口,有口劲儿。就是产量低。都是当水果吃的。”她又补充说:“我是九几年在那里上的班,后来的堤东萝卜,堤东人说不是正宗堤东萝卜了。”
从中可以了解:堤东小青萝卜的历史不短了。产量非常小。如今想吃到那二亩地产的最好吃的堤东萝卜基本不太可能。
其实产量少,金贵,都不是吃不到它的问题。
我想起叫“练马大根”的日本萝卜。
练马大根被称为日本第一萝卜,是品牌化的江户蔬菜的代表。江户西郊的农村,也就是现在的东京练马区周边,因为土壤关系,是种植根茎类蔬菜,特别是萝卜的地域,德川幕府时代享保年间(1716-1736年)经过品种改良,成了进献将军的贡品。
在将军继位之际,有一项惯例,与幕府保持外交关系的朝鲜,会派遣使节前来日本祝贺,就是所谓的“朝鲜通信使来日”,作为回礼,练马大根成为馈赠朝鲜使节的归国伴手礼。但是,萝卜直接带回朝鲜,鲜度会下降,取而代之,使节选择带着种子和练马村的土壤返回朝鲜,毕竟缺乏练马村的土壤条件,带回的种子长势不如预期。延享五年(1748年)六月访日的通信使一行,特地将装有种子和土壤的两个大箱子(一箱七百二十公斤)带回了朝鲜。
练马大根之所以被选为馈赠外交使节的名优土产,与日本幕府下达公文钦定为代表日本的蔬菜有关,主要还是与其产品品质和品种保护有关,越稀少越名贵,越抢手。
曲阜香稻有千年以上的种植史,是历代孔子后裔进贡皇帝的珍米之一。这种稻子产于曲阜城南门外的南泉村、小泉村一带,种植面积在清朝乾隆年间发展到最大,有近千亩。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县志记载:“城南门外,沂河两岸有水宜种稻,做饭饭香,故称香稻。”香到什么程度?南泉村流传着一句话:“一家煮米十家香。”后来我从曲阜报社李民那里了解到,县志最多说对了一半,除了水要好,还必须局限在香稻产出的土壤即地域范围内,出了那个范围,没了那个小气候,再坚强的种子的基因在生长过程中也会变异。所谓保护,首先是对地域范围的限制,盲目扩大种植面积,很难带来理想的既保住传统产品,又获取高产回报的效果,加上假货横行,再好的东西也很快就完了。
我说:“去看看吧。”
他一瞪眼:“去干嘛?”
写到这里,我记起了高密的水稻田。1964年12月到1965年10月,按照新的规划,重新建设胶河以东灌区,在李家营村东建设永久性渠首拦河坝,整修干渠7.2公里,新建两条支渠和126条斗、农渠,建成渠系建筑物370座,配套田间灌溉面积3.4万亩。重点来了。其中稻田1.2万亩。一年之后,由于土壤不适宜,水源无保障,缺乏种植技术等等原因,稻田又改回了旱作。
李言谙
2025年1月20日
原载 阿龙书房
2025年1月19日 19:30 山东
2025年1月20日 14:04 山东
阿龙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