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筆記(87)
134
路牌“站南街556”號下麵一條樓道,入內不大的空間是一中教師宿舍和天主教堂。556號可能是唯一出入口,一間門頭房大小,不寬敞。從站南街外面看,即火車站廣場任選一個位置面朝南,都望不見教堂,被站南街沿街房和東、西、南三面樓宇包圍遮蓋了。過去,它可是這一帶耀眼的明星建築,我只能仰望而不可近前,後來,教堂被城市發展的洪流吞沒,像一艘船,沉沒在水底。
“火車站天主教堂”也許是大家習慣的舊稱,其實並不正式。2015年一中70周年校慶我獲准入校拍照,打聽明白了位置,忙不迭趕來拍它。那一天,2015年9月12日上午,我第一次和教堂親密接觸。上學時夢裏常去二樓,並且飛進飛出來去自如,實際上連一樓長什麼樣我也不知道,別說二樓。這次可被我逮著了。我把教堂當成那個我暗戀的女生,長長的頭髮白白的臉,我從頭看到腳,皮鞋有點兒大,不合腳,又從腳看到頭,頭髮有點翹,不很滿意,更中意瀑布垂掛式的,銀河掛九天那種。我再從左看到右,左邊的手指長,不如右邊的白,又從右看到左,左邊的手指黑,不如右邊的長。資料顯示,這樣的女生只可暗戀,不能明搶——我要有餘占鼇的槍法,也一定搶,扛到高粱地……我是土匪我怕誰?而我當時只能設想那個女生立在二樓老虎窗前,眼巴巴望著流水歲月,秋樹凋零,春花又開,長籲又短歎,對鏡貼了一臉花黃。
“上廁所的嗎?同志。”
想好事出神的我,被一個女聲驚醒。她手裏拿塊木牌子,牌子上貼張白紙,白紙上毛筆字寫著:內無廁所,非居住人員不得入內,內有監控,隨地大小便者罰款50元。再一看是個瘦小的老太太,我腳尖點地,飛也似跑掉——圖書管理員!於是,那次便沒顧上注意教堂有沒有碑牌之類的公示。
這就要說教堂正式的名字了。流水歲月到了2023年3月9日,又8年了,在春天的人往往愛發情。昨晚我夢到了教堂,每次夢到這個教堂我就發情,幸好不算頻繁。這天一大早我進了556號,先東嗅西尋圖書管理員在不在。不在。很好。流水歲月啊。我就望見有塊黑牌子釘在教堂的磚牆上,旁邊還有兩塊牌子一塊碑,黑牌子字最多,黑底白字,有坐在教室盯著黑板的親切感,看久了自然喜歡字多的牌子,不喜歡說明你不認字。這塊牌子是“修道院簡介”:
修道院,位於高密市濱北學校校園北側,始建於1932年,建築兩層,為哥特式建築形式。南側建有供傳教士居住的平房,是德國侵略者佔據膠東半島遺留下的歷史物證。
2010年11月5日,修道院被高密市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二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8年10月23日,被濰坊市人民政府公佈為第四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保護範圍:北至北側樓房南牆邊緣,南至南側學校北牆,東至東側樓房邊緣,西至本體西側樓洞進口西邊緣。
建設控制地帶範圍:北至本體北側沿街樓北牆邊緣,南至濱北學校五層科技館和四層教學樓南牆邊緣,東至四層教學樓和本體東側宿舍樓東牆邊緣,西至尚客優酒店西牆和本體西側宿舍樓、濱北學校四層教學樓西牆邊緣。
還好,船沒沉,被撈起來了。
早些年,我聽過一個原因,因為教堂並非一中的物業,為了避免糾紛,教堂即劃出了一中權利範圍,不再派用場。房子一空,無人居住和使用,陳舊就加速度了。至於為什麼無人居住的房子倒得快,我說不明白原因,事實是所有的房子都這個樣,只要住人,再舊也不會倒,一等人去樓空,用不幾年,單蜘蛛網把它就拉倒了,非人的願望能改善。再就是教堂還可能不是高密本地的物業,對它可行使產權的業主,比方說濰坊天主教會,又不十分方便積極來管理,由此,高密火車站天主教堂,即修道院,掉到空裏,就迅速沒落了。
按修道院始建於1932年計算,到2025年的今天,93年了,在高密是不可多得的近代建築遺產,這份遺產還有曾是高密一中舊址的價值,同時還是勿忘國恥教育的物證,另外,對於研究山東近代宗教史也有重要意義。
李言諳
2025年6月23日星期一
2025年筆記(88)
135
李春德主編1995年《高密市教育志》、“高密發佈”微信公眾號2023年6月10日《高密記憶:回眸紅色黨史(五十五)中共高密縣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史(二十一)》等資料均稱高密火車站前遺留的歐洲風格的建築為“火車站教堂”或“高密火車站前的天主教堂”,《高密市教育志》在“1948年大事記”中記載:10月,濱北中學遷到高密複學。師範部在東關教堂;中學部在火車站教堂。學校實施“為革命戰爭服務,為階級鬥爭服務,使教育與勞動聯繫起來”的教育方針,實行春季始業。“高密發佈”綜合市委黨史研究中心資料記載發佈:1946年6月7日,山東軍區發起討偽戰役,13日,高密城解放。這時,高密小組中的國民黨代表躲在美方代表的寓所高密火車站前的天主教堂裏,不敢露面。均未見“修道院”之名。該建築上,現有“修道院簡介”、“濰坊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文物安全直接責任人公告公示資訊表”銘牌,建築前立“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志石,均稱該建築為“修道院”,“修道院簡介”和“文物安全直接責任人公告公示資訊表”未具明時間。
“濰坊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示牌銘為:
濰坊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修道院
濰坊市人民政府2018年10月23日 公佈
高密市人民政府2021年12月1日 立
“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志石銘為:
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高密修道院
山東省人民政府2022年1月14日 公佈
高密市人民政府2022年4月26日 立
從中可知,無論該建築名為“高密修道院”還是“高密火車站天主教堂”,如今已作為省級重點文物得到保護。
那麼,該建築何人修建於何時?所幸建築未曾修復過和進行過重建,存有原風貌。整體看,既有德國古堡式,又融合了德國鄉村建築風情,正立面為三段式對稱佈局,連供敞廊,頂蓋接近孟莎式,其中還兼顧了一些本土建築風格,是一座融合歐陸風情與中國傳統民族特色的雄偉建築。這一風格,從青島市南區和市北區,從濰坊坊茨小鎮,都可見到,乃德占青島期間的遺留物。
道理上,該建築被稱為“火車站教堂”或“火車站天主教堂”,一定與高密火車站密切相關,不僅僅因為地緣上近便。德占青島期間,德國人興修膠濟鐵路,《山東省志·鐵路志》記載的開始築路時間為1899年9月23日,從青島和膠州兩地分別向西鋪軌。整個工程施工由在德國成立的山東鐵路公司總辦和總工程司負責,採用包工形式,由德國人組織中國工人施工和擔任技術指導、監督,參加築路的中國工人每日約兩萬五千人。1904年6月1日鐵路全線建成,幹線長395.284公里,共建車站56個,大中小橋涵1165座。鐵路修過高密,設立了5個站點,自東而西分別為芝蘭莊站、姚哥莊站、高密站、康家莊站、蔡家莊站。李存業主編1993年《山東省志·鐵路志》記載顯示,按膠濟鐵路車站等級劃分,芝蘭莊、姚哥莊、康家莊、蔡家莊為四等站,高密站為三等站,濰坊站為二等站。高密火車站建設完成與1901年,主體為一組德國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築群,主要是候站樓,與站前德國鄉村古堡式建築風格的教堂遙對,位於火車站整體建築設計佈局的中軸線上。今天,556號樓道也正對新建的高密火車站臺式候站樓,不偏不倚。
從時間節點上初步推斷,火車站站前現存的德國建築(教堂或修道院)應興建於1901年之後,1913年之前。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8月23日德日斷交,11月7日青島的德軍向日軍投降,日本接管了德國在青島和山東的一切特權和利益,德軍撤離青島。因此,“修道院簡介”銘牌所示“修道院,位於高密市濱北學校校園北側,始建於1932年,建築兩層,為哥特式建築形式。南側建有供傳教士居住的平房,是德國侵略者佔據膠東半島遺留下的歷史物證”疑定為該建築始建於1932年有誤。
李言諳
2025年6月24日星期二
阿龙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