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则出现172次,远远多于“纪念”,这是为什么,其语义内涵有何区别呢?参考有关资料,本次尝试着做一些探究。
在圣经和合本中的“纪念”,对应的英王钦定本(KJB)英文是memory及其变形;“记念”是remember及其变形。
单单从英文来看,二者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memory(纪念)的意思是记忆力、记性;记忆、回忆;电脑存储器的储存量、内存;对逝者的记忆;记忆所及的时间或范围。在专业领域,计算机科技领域是“存储系统”,在心理学领域是“记忆”,在医药领域也是“记忆”。
在和合本中,经常出现的是memorial形式,有两种词性:形容词(纪念的、追悼的;记忆的)和名词(纪念碑、纪念馆;纪念品、纪念物;记录等)
remember(记念)主要用于动词,其意思有:记得;记起、忆起;不忘记;纪念、缅怀;(祈祷时)为……祝福等。网络上常用表示记得、记住、想起。专业领域,医药科学和艺术领域均指“记忆”。
圣经中为什么把“remember”翻译成“记念”呢?
首先,需要看看圣经翻译成中文的历史。和合本圣经是使用最广的中文译本,完成于20世纪初。当时的汉语用法与现在不同,处于中古向近代过渡时期,还有大量基本词汇来自日语,很多现在习以为常的词语和用法在当时并未成型,近义词之间互相替代的情况很常见。而像“记念”之类的词可能更符合当时的语言习惯。在早期白话文中,“记念”更常用,而“纪念”后来才普及。现代汉语更多使用“纪念”而不是“记念”,这与社会发展和语言规范化有关,现代汉语简化了一些词汇,统一了用法,“纪念”成为更通用的选择,而“记念”则保留在特定语境或宗教文本中。而“remember”译为“记念”而非“纪念”,这一翻译差异既源于早期汉语的语言习惯,也蕴含特定的神学意涵。
还要考虑“remember”在圣经中的具体语境。比如,诗篇中的“记住”带有持续、主动回忆的意思,而不仅仅是纪念某个事件。中文选择“记念”更强调内心的持续记忆,而“纪念”更偏向于外在的标记或仪式。
特别是,宗教文本的翻译往往有特定的术语选择,以保持一致性。在和合本翻译过程中,译者统一使用“记念”来对应“remember”,形成独特的宗教用语,以便与日常用语区分开。
但是“记念”并非仅仅是与日常用语区分开,也不仅仅是简单的“想起”或“回忆”,而是带有深刻的主动关怀和信实行动的意味。如创世记8:1中,“神记念挪亚”的“记念”(希伯来文:זָכַר, zakhar),就有深刻的内涵。
首先是神的信实与约的关系。“记念”在圣经中常与神的立约之爱相连。神曾与挪亚立约(“我却要与你立约,你同你的妻,与儿子儿妇,都要进入方舟”。创6:18),这里的“记念”表明祂主动履行承诺,介入拯救。这并非因为神遗忘后又想起,而是强调祂按自己的应许采取行动(参出2:24,神“记念”与亚伯拉罕的约——“神听见他们的哀生,就记念他与亚伯拉罕、以撒、雅各所立的约”),而如果用“纪念”(memory)就无法表达这一意思。
洪水审判后,神的“记念”标志着祂的怜悯临到挪亚和方舟中的生命。祂用“风吹地”(象征神的灵运行,创8:1:“神记念挪亚和挪亚方舟里的一切走兽牲畜。神叫风吹地,水势渐落”)洪水退去后,大地重新显露,展现祂的权能与更新之工,也呼应创世记1章创世的叙事。“记念”隐含神对受造界的持续看顾,即使经过审判,祂仍存留余民,重启生命。可见这里的“记念”是神对约的忠诚体现,是祂主动施恩、介入拯救的宣告,表明祂在审判中仍存留盼望,为后来的虹之约(创9:12-17)埋下伏笔。
从神学角度看,在基督教语境中,“记念”不仅是一种心理活动,更是信仰实践。如主餐仪式(哥前11:23-24)中“记念基督的牺牲”,要求信徒通过饼杯重现救赎事件。记念(remember)更强调主动的“记住、回想、不遗忘”,常带有情感或实践性的回应(如行为、祷告、守约等)。神的“记念”常伴随具体行动并指向与神的互动:如上述“记念”挪亚止住洪水(创8:1);还有“记念”拉结,应允她生子(“神顾念拉结,应允了她,使她能生育”,创30:22);“记念”以色列人,差遣摩西(约书亚记24:5);(如诗篇77:11:“我要提说耶和华所行的,我要记念你古时的奇事”)。——这不同于被动回忆,而是以行动兑现信实。“记念”强调信徒通过回忆与神建立当下联系,而非单纯缅怀过去。
希伯来书10:17:“以后就说:我不再记念他们的罪愆和他们的过犯。”神主动宣告“不再记念”罪,并非遗忘,而是不再追讨。这与旧约年复一年的赎罪祭(利16章)形成鲜明对比。由此可见,神的承诺基于基督一次献祭的完全有效性(来10:10-14),不像旧约祭牲只能“遮盖”罪(来10:4)。
"但耶和华的慈爱归于敬畏他的人,从亘古到永远;他的公义也归于子子孙孙,就是那些遵守他的约,记念他的训词而遵行的人。"(诗篇103:17-18)
旧约多次强调“记念”与守约的关系,如《申命记》6:12“免得你忘记将你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的耶和华“,其中“记念”突出信徒对神圣盟约的持守,具有道德约束力。
总之,和合本选择“记念”,其本质是将信仰实践从被动记忆升华为动态的属灵操练。这一译法不仅忠实于原文的“回应性记忆”,更塑造了中文独特的信仰话语体系。
从以下经文可以看到“记念”的用法:
神记念挪亚和挪亚方舟里的一切走兽牲畜。神叫风吹地,水势渐落。(创世记8:1)
我便记念我与你们和各样有血肉的活物所立的约,水就再不泛滥,毁坏一切有血肉的物了。(创世记9:15)
虹必现在云彩中,我看见,就要记念我与地上各样有血肉的活物所立的永约。(创世记9:16)
当神毁灭平原诸城的时候,他记念亚伯拉罕,正在倾覆罗得所住之城的时候,就打发罗得从倾覆之中出来。(创世记19:29)
但你得好处的时候,求你记念我,施恩与我,在法老面前提说我,救我出这监牢。(创世记40:14)
祝谢了,就擘開,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舍(有古卷:擘開)的,你们应当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25饭后,也照样拿起杯来,说: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约,你们每逢喝的時候,要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哥林多前书11:24-25)
关于“纪念”,从纯粹词义上看,其汉字本义,“纪”原指丝线的头绪(《说文》),引申为理清并固化重要脉络,“念”从“今”从“心”,强调当下心的专注。“纪念”是通过特定形式将重要事物显明于当下。
中文“记念”与“纪念”的分化,实质是对跨语言复杂性的回应:“记念”保留“记忆—行动”的动态性。“纪念”倾向静态追忆(对应拉丁语memorare的仪式化表达)。为维持圣经术语的独特性,新教和合本坚持用“记念”,而天主教思高本则用“纪念”。
和合本很严谨地使用了这两个词。举例说,当十字架上的一个强盗说“耶稣啊,你得国降临的时候,求你记念我”,在这里若把“记念”用成“纪念”,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他若只是要耶稣纪念他,给他修一个纪念馆,或是立一个纪念碑就行了,这表示他没有复活的盼望,而用“记念”就不一样了,因为他们都在十字架上,是快要死的人了,如果这个强盗相信死了就结束了,那么他说“记念”就完全没有任何意义。他自己是一个快死的人,他还在求另一个快要死的人,首先他看到耶稣的死不是结束了,他看到耶稣是将要得国的人,显然死人是不可能得国降临的,至少说明眼前的现实本应该是一个让人绝望的场面,而他却从绝望中看到了希望,他也看出了耶稣是一个王,是从天而降的王,并且他也看到了耶稣的能力和权柄,他不是求一个死去的人记念他,而是求复活后的耶稣得国降临之时记念他。事实上,主耶稣当场就作出超出了这位强盗所求的回答,不是到等到过后才记念他,而是已经记念他,今天就要与主同在乐园了。
反过来说,若是在纪念馆里纪念一个人,就表明是在纪念死人。而在圣经中的许多“记念”都在表示放在心上、想到的意思,有人对神的记念,也有神对人的记念,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绝不会是用于死者身上。在圣餐中的记念,是把旧约中的好些记念集中对应在耶稣身上,就如逾越节的记念,安息日的记念等。若不明白,就容易把记念等同于怀念,这也是教会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因为在教会中是有这种现象的。
在圣餐中按着主的意思去记念,就会发现主在圣餐中给人丰富的恩典。神的心意在圣餐中也清楚表明出来了。神造世界,是有序美丽的世界,是要彰显神的荣耀,神所造的世界在神眼中看来是甚好的,让神的心得到了满足的。可是罪的破坏让这个世界失去了完美,而神的心意从未改变过,神的创造是在一个空虚混乱中建立了秩序,一开始就是光进入到黑暗中,赶走了黑暗(创1:3-4),而堕落后的人,内心是黑暗混乱的,只有生命的光进来才能重新建立秩序,当我们领受主的身体,也是相信这生命之光进入到我们的心中,使我们能得着神的新造,耶稣就是生命,是光,是道路、真理,是生命的粮,是智慧,神的道(约14:6)……神一切丰富的恩典都是藉着耶稣临到了我们,领受圣餐也是要让我们知道,我们确实在与主相交,主的生命在我们里面,主一切的丰富都到赐给了我们。神藉着道创造了万有,也要藉着道来恢复神创造的完美。我们在圣餐中记念主,是要我们得益处。
关于“记念”和“纪念”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不是这一篇小文所能解决的,本次侧重“记念”,而“纪念”则着墨不多,有待于进一步深究。如有不当,请指正。
根据有关资料整理2025.8.10-14
信仰与见证文选
世说文丛总索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