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知秋丨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 世说文丛

落叶知秋丨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夏末秋初,最盼的是桃子熟了,可以连续好多天美美地饱餐桃子。
清晨,集市上一字儿摆开的柳条筐竹篮儿里面全是带着桃叶的新鲜桃子:水蜜桃、蟠桃、一线红、青皮脆……这时要挑那淡绿泛黄、尖着曙红嘴儿,手感微微发软的大桃子,这种上好的桃子两块钱一斤,不还价。
回家后将桃子用盐水洗净剥皮,一家人围着一盆桃子啃着品着,实在是幸福。
此情景要持续月余,才能缓解一年来的桃之相思。
桃子在水果中可谓上品矣!古代称它为“仙果”。传说天上王母娘娘的蟠桃盛宴就是用桃子招待各路神仙。民间百姓祭祀摆供、为老人祝寿,桃子亦是最佳果品。它比之南方的荔枝、香蕉、芒果甜而不腻,比之北方的苹果、梨甘软肥厚。一顿吃多了,亦不伤牙齿脾胃。老人常说“桃饱人”“桃甜还人”,就是这个道理。只是桃不易存放,只能在地域性的时令季节中享用。
惊喜近几年每到初冬,济南市场上竟有大批新鲜桃子上市。桃子因霜降后成熟,故名“雪桃”。其桃小而硬,色泽淡绿,价格一块钱一斤,桃核凹处呈丁香紫色。食之虽不如初秋的桃子甘软多汁,但新鲜脆甜可存至春节。雪桃乃济南郊区果农用野生小毛桃嫁接而成,竟出落得如此品格,决意于春暖花开之时前去拜会。
世纪之春,我随旅游团乘车来到地处泉城之东南的雪桃之乡——港沟彩石乡。过去港沟乡村一片荒山野岭,乱石遍地,荆棘丛生。有谚语曰:山无青山,水无清泉。地无平地,人无银钱。此处历来靠天吃饭,靠井吃水。若逢天旱,禾苗不秀穗,井水如泥浆。
而今豪华大巴旅游车沿着宽阔的柏油路驶进山区。大路盘旋交错,青山叠翠映红,一座座楼房农舍掩映在山路旁,路旁有农妇携篮卖花椒芽、麦蒿、榆钱、荠菜、苦菜……
峰回路转,大巴车停在桃园门口,我们下车漫步爬山。周围远山近坡,梯田连绵起伏。山坡梯田被绿茸茸的麦苗和盛开的桃花覆盖着。山风掠过,麦苗翻起层层麦浪,桃园内的万株桃花开得闪闪灼灼铺天盖地——每一树每一朵桃花既是独立的,又是整体的;含苞的灼红,盛开的粉红,每一朵桃花都饱含着金黄的蕊,暖风送香,迎来了一群毛茸茸的小蜜蜂。
此时,明代大哲学家王阳明的一句话忽然浮动在花潮之间:“你未来看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变得明白起来……”
此话说得何等有禅意!看花之人究竟明白了什么?也许明白了许多,也许什么也都不明白,只在心里掠过一道朦朦的花雨,涌出不知缘何而起的泪泉。
林黛玉在《桃花行》诗中写道:“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多愁善感的黛玉之所以把桃花比做泪水,比做胭脂,就是因为桃红娇娇的粉色只能与少女相媲美。白发之人可以穿大红,但不可穿桃红。红楼梦中的贾母就极有审美眼光。她老人家在金秋季节宴请刘姥姥时,面对着孙媳李纨用翡翠荷叶盘捧上的各色折枝菊花,拣了一朵大红菊花簪在发鬓上,与其尊贵身份非常相衬。须知大红鲜艳,却内含着沉稳庄重。倘若贾母拣一朵桃粉色菊花戴上,不仅显得轻薄,也令读者大跌眼镜。所以轻灵的桃红只能是女孩儿身上的春衫,脸上的淡淡红晕;只能是娇俏妩媚的人面桃花,只能是“胭脂泪,留人醉”的缠绵诗情。
自古咏桃花的诗很多,大都赞美桃花的娇艳,其实更应该赞美桃花的纯真与勇敢。她在寒冷漫长的冬天,伴着呢喃燕语,伴着陌上柳色,最先开满人间——她是春回大地的腮红,是萧萧寒风中的暖香,是苦旱田野里的笑靥,更是相思相盼人儿的信使。
桃花开在故乡的春天。
桃花盛开的地方就是我的故乡。桃子丰收的地方就是我的故乡。与相亲相爱的人儿共吃桃子的地方就是我的家。
2001春


落叶知秋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落叶知秋丨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发布于2025-9-3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