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有的中年人发牢骚:年轻的时候,中年人在重要位置上“挑大梁”,我们被认为“经验不足、资历不够”。而今,我们有经验和资历了,却又下岗了……
这些人似乎注定了是“边缘人”,所谓的“边缘”是与“主流”相对而存在的,也就是说,他们注定了不能肩负起社会的栋梁。就像逝世于多年前的王小波一样,他在世的时候,其作品没有引起社会的关注,而身后留下的作品虽然发行量也达到了一定的数量,可那仅仅是肥了出版商,从纪念他去世五周年的一些文字看,他依然没有得到文学主流圈的认可,难怪他活着的时候以“边缘人”自居。主流社会凡事都有一个大家认可的“公理”,且不论这个“公理”是不是正确,如果背离了就会被认为不正常,至少是古怪。
王小波在世时,以非常理的角度寻求自己存在的意义,在他生存的道德观里有一个他自己所确立的有趣与无趣的标准。用时下的话说,是不是有意思。王小波是从自己远离无趣开始,不惜冒风险,要让自己成为一个自主的人,过自己想过的日子。等待世界的改变,要一万年,自己改变,明天就行了。当然这里有一个明显的适世倾向,就是回避明争暗斗、尔虞我诈、欺世盗名等龌龊。据说近些年喜欢王小波的人之众多已经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特别是青年人,他们是不是同王小波一样的“边缘人”呢?
当今的年轻人常常将一些很严肃的事情用一句轻松的话语发出疑问:你觉得有意思吗?就像他们到某风光点去过之后,别人问“好玩吗”一样。
与之相对的话语便是:不要活得太累。显然现在的年轻人不想活得太累,譬如“是不是有意思”,若用过去的语言说应该是“有没有意义”,而今就显得太严肃。今天的上海滩是人才荟萃的地方,尤其高学历、有能力的年轻人特别多,他们大多选择了一种快餐式的人生方式,干工作自然是全身心地投入,而生活与消费也没有丝毫的马虎,只要“有意思”,则是“今朝有酒今朝醉”,赚多少花多少,甚至今天花明天的钱,贷款买房买车似乎成了一种时尚。每到晚上,酒吧歌厅到处都是精力过剩的年轻人,午夜饭店里吃夜宵者沸沸扬扬。
有一个观点很清楚,那就是攒钱不如攒能力,只要有能力不愁赚不到钱。这种人生观很难说对还是不对,只能给予是不是“有意思”的判断。如果说主流社会依然还是那么“劳心费力”的话,青年人采取“边缘人”姿态,回避那种人生的艰难,那么“主流”的重心随着年轻人的日渐成熟发生偏移也是说不定的。因为毕竟“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韩嘉川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