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萌之丨退休人如何学好声乐 - 世说文丛

祁萌之丨退休人如何学好声乐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题记:我在老年大学搞讲座期间,发现声乐班里的学员特别多,这些退休老人。别看他们年纪大了,唱歌的兴致却很高,唱起歌来底气都很足。
但一个学期下来,他们唱歌的水平提高不大,唱歌的技术,例如吐字发音大都把握不好,发声缺乏美感。高音,声嘶力竭;低音,平淡无奇。歌曲含有的情感大都不能恰当地表达出来。
这个毛病,都是教师的责任:或教师没有把唱歌吐字发音的秘诀告诉学员;或教师的音乐教学方法存在问题;或教师不能现场及时纠正学员的发音毛病。
退休人在“无所事事”中应该有点爱好。通过爱好充实自己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毕竟不是谁都能练书法、学画画、搞器乐演奏。学习声乐,用唱歌这种简单的方式丰富自己的生活,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我支持他们用歌声使自己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所以给他们写了下面这篇文章。

一般的人学习声乐,不可要求过高,要想达到歌唱家的层次水平很难。那都是天赋。天赋是学不来的。但会唱歌,唱出来的歌声让人感觉顺耳好听。却是人人都能掌握的艺术表现能力。

想学会唱歌,会识谱是绕不过去的重要一步。

(1)识谱不难,几天内就可以学会。要诀有两点:一个是通过反复的音阶训练,能把音阶比较正确地唱出来。这是基础的基础。这里边没有什么技巧,就是能从低音唱到高音,从高音唱到低音,反复音唱。熟悉了,就会掌握音阶之间的细微差异。再一个是音唱中形成正确的节奏感。技巧在于音唱与节拍能保持一致,能呈现出和谐的声调。就是通常说的会“合拍”与“打拍子”。

学习识谱是硬功夫。把握住这两点,反复音唱,自我训练,几天下来就学会了。不需要音乐教师指导,自己就能学会。关键要“不厌其烦”地自我训练。刻苦用心几天,就能识谱了,就会有种成就感,会有“无师自通”的快感。

(2)唱歌中的咬字吐字很重要。咬字有弹性,吐字要婉转,不可直来直去。唱词在口腔喉咙里一定不能呆滞生硬,要圆润而又委婉地运动。吐字的发音在转化成声调的瞬间,要圆滑轻柔地实现,不可有丝毫的停顿曲折。

“原汁原味”的吐字发声,往往缺少美感。唱歌的吐字发音必须是经过歌唱者的加工后,富有美感的艺术之声。这个“加工”就是咬字吐字发声的灵活运用。

退休人学习声乐,大都不注意这个问题,所以一学期下来,吐字发声仍然是“原汁原味”的粗糙歌声,缺乏美感。

(3)唱歌的用气很重要,声调负载的情感都是在恰当的用气中实现的。用气不可“喷薄而出”,不可“一步到位”。要隐而缓发,稳中出气,给人一种“源源不断”的感觉。

即便像《青藏高原》里那段有名的高音区用气,也能在隐而缓发中,给人回旋有余的饱满感觉。否则,用气不当,在高音区就成了声嘶力竭了,很难听。

在高音区能恰到好处地驾驭自己声调的歌唱家不太多。当年上海的朱逢博就十分出色。后来出家了的李娜,也曾经是高音区演唱把握较好的娴熟者。戴玉强等四大男高音歌唱家,都能得心应手地在高音区描绘出斑斓的声乐色彩,勃发出迷人的声乐魅力。

唱歌用气涉及到呼吸问题,初学唱歌的人,呼吸不必刻意求之,顺其自然中,记住“进气要快,出气要慢”就行了——习惯成自然。

(4)唱歌特别重要的是,一定要有节奏感。旋律不管是快慢、急缓、强弱、长短,任何时候都要把握住节奏感。至于节奏快慢的转换那是个技巧问题,经常练习就能熟中生巧。但这种转换中的情感运用太重要了。众所周知,歌词与旋律涵有丰富动人的情感,唱歌就是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而旋律随着节奏变化之际,则是这种情感最出彩的时候。所以歌唱者表达的情感,一定要紧跟节奏中,呈现出抑扬顿挫的的动态美。这样的歌声便有了打动听众的魅力。

(5)唱歌一定要情感饱满。唱歌本身就是表达情感的方式。对歌唱者来说,歌词与旋律涵有的情感力量打动了他(她),他(她)又把被打动的情感用歌声表达出来。这需要歌唱者能与歌曲产生思想情感共鸣。这种共鸣源于歌唱者对歌词旋律的理解。所以歌唱者对歌曲的理解体会至关重要——这是个文化水平问题了。

有的人会唱歌,嗓音也挺好,但唱出的歌,往往不感动人。究其原因,都是歌唱者的理解能力存在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说,歌唱家不仅仅是个天赋的问题,更是个文化的修养问题。目前走红的山东“大衣哥”具备唱歌的天赋,但他的歌听起来总是缺少感人的力量。这与“大衣哥”对歌词旋律的理解不到位有关。农民出身的“大衣哥”缺少文化修养,是他唱歌艺术道路上的一道不容易迈过的坎。

文革中,样板戏垄断了戏曲音乐艺术舞台。凡是过来人对样板戏都能哼唱几句,那是历史的记忆。样板戏当年借助政治力量家喻户晓,由此可窥一斑。

样板戏因为都是主题先行中的造假,虚假的文学没有艺术可言。所以样板戏不仅乏善可陈,而且是“洪洞县里无好人”,都是荒唐年代文学折腾的糟粕,是失败的教训。

但也不尽然。其中也有“歪打正着”的艺术精品,很耐人寻味。

例如白毛女芭蕾舞剧,给我的印象很深,四十多年过去了,至今记忆犹新。虽然白毛女剧本是编者凭空编造的东西。但白毛女芭蕾舞剧,不管是舞蹈艺术,还是音乐艺术,都是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平。作者与演员都是那时中国的艺术重镇。白毛女芭蕾舞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例如,舞剧中“哭爹”一场,充分表现出作曲家根据剧情,运用旋律实现艺术效果的高超水平!
“哭爹”的唱词是:“刹时间天昏地也暗……”。作曲家让这句唱腔从高音区突然爆发,犹如晴天霹雳,从而增强了唱腔撕心裂肺的震撼力量。伴唱者朱逢博以河出潼关的气势,以无与伦比的壮美声调,将“刹时间……”喷薄而出,震撼全场!让在场观众有种忽见天山雪崩般的惊骇!
“刹时间……”一泻千里中的高音区声调,迂回婉转,斑驳妖娆。勃发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力量,征服了所有的观众。

天才的作曲家与天才的歌唱家在“哭爹”开场的高亢壮美旋律中获得了完美的成功!后来得知,朱逢博不是音乐学院出身的歌唱家。她读大学理科时,一次晚会上,师生推荐她出场演唱了一支歌曲,引发全场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一位在场的上海艺术家激动地握着她的手连声赞道:“你唱得太好了!”

于是在艺术家的推荐下,理科大学生朱逢博改变了命运,走上了歌唱家的道路。后来朱逢博在接受采访中谈到“哭爹”一场时,她对歌词旋律的理解体现了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非同凡响的水平。

不是吗——“哭爹”一开句的唱词“刹时间天昏地也暗……”已经对伴唱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惊见爹爹僵死在大街上,是晴天霹雳!是山崩地裂!是悲痛欲绝!——这一切都不如“刹时间天昏地也暗”来得真切,来得痛心彻骨!有了这样的理解,唱腔“刹时间天昏地也暗”在朱逢博才有的那种既圆润又高亢的声调中,犹如划过长夜的闪电!所有的观众都被惊呆了!

进而随着歌声从高音区的翻江倒海,峰回路转下来,进入哀婉的如泣如诉——观众的情绪也由心潮澎湃步入“一唱三叹”中情不能已了。

所以,唱好一首歌,不仅仅是个技术技巧问题,不仅仅是个天赋问题;歌唱者能否全面深刻地理解唱词旋律中涵有的思想情感,太重要了!

当然,这种贴近歌词旋律的理解,不是谁都能实现的。歌唱者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

受过高等教育的朱逢博,对“哭爹”一场的理解很到位,很深刻,甚至达到了至情至理的完美发挥!

于是感到,受过高等教育的朱逢博,与农民出身的“大衣哥”,都是歌唱家,他们带给观众的不同审美感受,却在大相径庭中很发人深省。

我之所以支持退休人学习声乐,把唱歌作为一种爱好,充实自己的生活。主要原因是,这种爱好既简单、又能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唱歌是一种情感熏陶,一种审美陶冶,一种境界升华。总而言之,是一种高雅的爱好。

前边讲过,唱歌中对歌词旋律的理解很重要。有些退休人可能未受过高等教育,但饱经沧桑的阅历,使退休人有着“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深厚文化底蕴。有着年轻人不及的洞悉能力。对歌词旋律的理解,比年轻人要深刻得多。

所以退休人每引吭高歌时,那种老泪纵横中的情不能已,都是过来人的得天独厚啊!


祁萌之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祁萌之丨退休人如何学好声乐》 发布于2021-1-18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