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周丨观影记——这几年看过的电影(14) - 世说文丛

学周丨观影记——这几年看过的电影(14)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窃听风暴The Lives of Others 》又名《他人的生活》、《别人的生活》),2006年德国影片,是德国导演弗洛里安·亨克尔·冯·杜能斯马克的处女作,并由他亲自编剧。影片获得了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影片讲述了1984年东德东柏林斯塔西(国家安全局)的一名秘密探员负责监听一男剧作家及其女友(知名演员),逐渐被他们的生活所吸引,转而同情他们的遭遇,以至最后暗中对他们施以援手的故事,整个影片从侧面影射了当时东德对于媒体和言论自由的政治气氛,从本质上来讲,整个电影体现的是东德的思想解放的一个缩影。《绑架弗雷迪.喜力Kidnapping Freddy Heineken》又译:《惊天绑架团》,是一部2015年英国和荷兰合拍的犯罪片,由丹尼尔·阿尔弗雷德森导演,改编自1983年弗雷迪·海尼根绑架案。剧本改编自1987年彼得·R·德·弗利口述,威廉·布鲁克菲尔德所写同名书作。

14-1 窃听风暴.png

《窃听风暴The Lives of Others 》——

这是一部老片子,终于有机会认真看了一遍,被震撼了!
影片开头出现的字幕是“公开化无处不在”,讲的是1984年东德柏林的一段往事。当时东德百姓被一百万“史塔西”秘密警察控制着,还有两百万名告密者,他们的目地就是要知道人们生活的任何一个细枝末节。在这些最敬业的史塔西军官中,有一个戈德·维斯勒上尉(乌尔里希·穆埃饰演),他是波茨坦秘密警察学校的教员,此人阴沉冷郁,深陷的眼窝里一双眼睛面无表情地注视着任何人,甚至在千里之外就能嗅到意见不同者的味道,并且他除了工作之外,没有自己的任何私生活。“敬业”而又“专业”的戈德·维斯勒上尉在一次演出中观看了作家乔治·德莱曼(塞巴斯蒂安·考奇饰演)的演出,因为这位被称为“我们唯一不具危险性的作家正在被西方阅读着”,引起维斯勒的“惊觉”,决定去调查这个作家。因为维斯勒不相信德莱曼会像表面上那样清白,就像他不相信一切的人一样。
恰好东德文化部的最高长官、前史塔西军官赫姆夫(Thomas Thieme饰演)也意欲对乔治·德莱曼实施窃听。维斯勒就在上级的命令下在德莱曼的公寓里安装了电线及窃听设备。尽职尽责的维斯勒原本认定东德的社会制度是最完美的,窃听开始后,出现了戏剧化的一面,维斯勒开始被德莱曼的生活吸引了,特别让他好奇的是德莱曼与女演员克里斯塔-玛丽娅·西兰德(马蒂娜·戈黛特饰演)之间感情问题。而当时赫姆夫对克里斯塔-玛丽娅非常着迷,他命令维斯勒用手段牵制住德莱曼,以扫除这个障碍。这名忠实的东德史塔西“仆人”,第一次在他的职业生涯中碰到了难题:保护作家,或执行命令?与此同时,德莱曼因为一位好友的自杀,自己的信念也渐渐发生了动摇。剧情在一次“危险作品”发表的同时达到高潮,为了调查匿名作者,人性、制度发生的冲突让人陷于高度矛盾中,窃听之人变成了保护者,他就像那为将枪口抬高一寸的卫兵,为自己的猎物留下活路,尽管从此自己将遭受意想不到的厄运。
影片的结尾很高明,一个细节特别有味:听了贝多芬奏鸣曲的人不会热衷革命,听懂者肯定不会是一个坏人,而维斯勒显然是听懂了贝多芬奏鸣曲,这是伟大音乐家贝多芬的幸运,是维斯勒的幸运,是作家德莱曼的幸运,更是德意志民族的幸运,毕竟这个民族推倒了横亘在柏林大街上的那面墙,再一次站起来。

14-2绑架弗雷迪·喜力.png

《绑架弗雷迪·喜力》——

1983年,喜力啤酒的总裁阿尔弗雷德·弗雷迪遭到绑架,和他的司机一起做了三个礼拜人质,最后成功获救,影片根据这一真实事件改编。以绑架为题材的电影很多,像这部如此写实的作品却很少。任何一种犯罪都不会轻而易举,更不用说绑架一个举世闻名的公众人物,影片在逻辑和细节上做到了毫无破绽、滴水不漏。影片不吝篇幅的详细记录了五个犯罪分子的整个策划过程,确定绑架对象后,首先想到的是怎样把警察引到错误的方向,让自己不被怀疑,为了做到这一点,甚至先抢一次银行,完善自己的装备。他们没日没夜的踩点,找最合适的时机下手,他们为安放人质找了个偏僻的谷仓,在谷仓里建了两个完全隔音的房子,房子外面贴上了厚厚的吸音棉。在勒索信送出去的前一刻不忘确认是否留下指纹,然后又去重新复印一次确保万无一失。另外,人质和劫匪的关系也描绘的非常真实,喜力先生被抓之后戴上手铐、烧毁衣物,和劫匪间也没有什么交流,不得不说话的时候,还不忘用上变声器。真实,成为了影片最引人入胜的武器,影片自始至终从几个劫匪的视角出发,有极强的代入感,每一个决定、每一次行动,每一回和警察玩的猫鼠游戏,都让人心情悸动、脊背发凉。
影片另外一个与众不同之处,是完全以劫匪为中心,挖掘人性的核心。在犯罪题材中,警匪对抗一直被看做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能够营造紧张、刺激氛围的首选方法,但影片为了人性的铺陈,连这部分也舍弃了,而是始终围绕五个劫匪和被劫持的喜力先生展开,甚至家属都没有完全出镜,警方也被极力弱化,甚至没有一个能叫上名字的警察出场,也没有给一个警察的特写,这样的处理让影片成为最精彩的“犯罪心理调查”。绑架过程每走一步都能够清晰感觉到劫匪不同的心理变化。
导演对劫匪的同情让影片显得很有趣,五个小伙伴本想好好做生意,银行贷款受阻,想收回房子反被关进看守所,父亲给喜力打了一辈子工最后下岗,导致一家生活困顿,而绑匪之一的Holleeder不过说了句不喜欢喜力啤酒反倒被父亲羞辱,这让Holleeder做出了绑架弗雷迪的决定,这样的出发点,让影片看起来更像是一部对社会不公的批判与倾诉。绑架前的紧张,绑架后的得意,漫长三周等待中的挣扎和纠结,以及预感到被抓之前夜不能寐的心理状态,都被极为精准地展现。五人小团队,也随着事件的变化,从团结到分歧到最后的各走各路,完成了对人性最全面的剖析,案件告破,尘埃落定,罪犯伏法。
影片最后给了几个小伙伴在酒吧开心的镜头,并配上这样的台词:“世界上有两种方法可以变得富有,他有许多的金钱,或者许多朋友,但两者不能兼得。”画面和台词让人唏嘘,每段人生都有既定的轨道,没有天生的绑匪,他们也不想伤人,只不过走错了一步,就再也没能回头,这是命运的捉弄,还是人世的必然?谁能说清!




于学周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学周丨观影记——这几年看过的电影(14)》 发布于2022-4-28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