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开明丨孙日成,一生只迷螳螂拳 - 世说文丛

刘开明丨孙日成,一生只迷螳螂拳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微信图片_202211072244463.jpg

孙日成,1967年生于青岛,一位典型的山东大汉,一眼便可读出,他身上蕴含着孔孟之乡子弟淳朴憨厚的气质。他现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螳螂拳代表性传承人、鸳鸯门派第五代传人,还担任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副会长、青岛市武术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两岁半那年,孙日成走路刚刚稳当,便亦步亦趋地跟着父亲——鸳鸯派第四代传人孙丛宅学习螳螂拳。幼儿喜欢随性地和小伙伴玩耍,不愿在严肃的气氛中端着架子练拳习武,但父亲狠着心逼儿子来学,因为他心中藏着一个意愿:有两千多年历史的螳螂拳必须传播下去,不能断绝。大半生过去了,孙日成坚守父辈的信念,心无旁骛,专心致志,一生只做了这一件事。
回忆小时候扎马步,一站就是10分钟,必须脚底生根,纹丝不动。孙日成说:“有时父亲会突然从后面推我一把,如果倒了就要挨罚。”日久天长,孙日成的马步,蹲得像一座铁塔。练武一天要出三层汗,第一层是毛汗,第二层是汗,“到了第三层就像油一样,锃亮锃亮的。”他说,以前每天晚上四五百人在广场上跟着父亲练螳螂拳,灯光一闪,裸着的上身油亮亮、白花花一片,那场面像是一个军阵。鸳鸯螳螂拳讲究动作左右对称,如同鸳鸯成双入对如影随形,又吸收了螳螂出手迅疾一招制敌的特点,因此,民间流行“要想地面走,学会螳螂手”的俗语。当然,要想练成手,是要吃大苦的。孙日成笑言:“家里起初跟着父亲练功的哥哥、弟弟因工作等原因都不学了,只剩下我这个只认死理的儿子还跟着老爷子。”说来奇怪,当手脚日渐干练,身体越发灵动之后,他逐渐了解了鸳鸯门派的渊源,慢慢爱上了这一武术瑰宝,很像有的人“先结婚后恋爱”的历程。经四十多年积累,鸳鸯门派的内家功、医术、长拳、兵器、散手、螳螂拳融为孙日成的生命之中,使其终于接过该派掌门人的衣钵。

微信图片_20221107224445.jpg

与其他武术门派广泛收徒不同,鸳鸯门派素有“只闻其名、不见其身”之说,一直在民间秘传,不流于俗,而在明清两朝,则主要服务于皇家宫廷,颇具神秘感。孙日成接手之初,觉得只要真功夫在身,能影响身边人保持锻炼不断档即可。后来他注意到,中国各类体育项目中,无论舶来的拳击、柔道、散打、跆拳道,还是传统的少林、咏春、剑法、摔跤,各类项目都在不断发展,如果自己打不出名号来,学习螳螂拳的人会越来越少,这个门派还真有可能断档在自己手里。危机感顿生。从2007年起,孙日成萌发了将鸳鸯螳螂拳申请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基础上将其发扬光大的念头。他了解到,国家对于非遗项目的审核非常严格,首先,要求项目历史悠久;其次要求技法精深,能代表行业最高水平;第三要求传承有序。他分析道:鸳鸯螳螂拳2600多年的历史,满足了第一个要求;用高深的武术力道结合传统理念,与第二个要求非常契合;从春秋战国流传至今没有间断,还不是传承有序吗?再就是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一点经过不懈主观努力,也是可以做到的。
孙日成收集了整整两大箱拳谱,里面全是原汁原味的鸳鸯派老技法,他认为,首先要把几百年前老祖宗的技法一成不变地传承下来,先不急于改动;他还搜罗到一些珍稀的照片和图文资料。就这样,从申请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步,到市级、省级,到国家级时,经三年半审核,公示后又审查了半年,7年内经历了一批又一批专家的严格审核,均认为鸳鸯螳螂拳传承谱系清晰,内涵中有理念、有技法、有步骤,传承面也比较广泛。2014年,鸳鸯螳螂拳终于打上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签。2018年,孙日成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鸳鸯螳螂拳唯一的意义代表性选手。得到国家级非遗认证之后,前面的道路亮敞了许多:首先是武术界普遍认可,各级政府日益重视,社会宣传面更为广泛,鸳鸯螳螂拳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孙日成趁此难得的机会举办了山东螳螂拳展演大会,广邀各地专家、各路高手交流切磋。现在,仅在山东省内就有几十万人在练螳螂拳。他还牵头举办了国际螳螂拳研讨会,邀请世界范围同道中人,探讨该拳的历史传承与发展。据了解,在澳大利亚、以色列等发达国家,竟也有人迷上了鸳鸯螳螂拳,不远千里来青岛拜传人学艺。

微信图片_202211072244451.jpg

作为青岛市武术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孙日成认为:传统武术一般会走两条路,一条是开馆收徒,养家糊口;另一条是以传承武术文化为主。他表示:“鸳鸯螳螂拳走的,理应是第二条路。究其根本,该拳的生命力蕴含在普通百姓中间,要想夯实它的基础,必须加强与大众社会的联系,主动去接地气。”在这一理念的驱使下,孙日成开辟了青岛武术传承的新模式——武术进校园。  
2006年,鸳鸯螳螂拳成为青岛市也是山东省第一个走进校园的武术项目。到2008年,鸳鸯螳螂拳在申遗过程中产生了社会影响,由市南区文化馆牵头,孙日成开始在市南区的中小学正式成立鸳鸯螳螂拳公益传习班,每周带着徒弟走进校园免费授课。起初并不顺利,但家长看到孩子将玩手机的时间转移到健身方面,都在偷着乐,纷纷鼓励孩子练拳,这种健康的活动,恰巧符合孩子们尤其是男生好动的天性,慢慢将他们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办事情总不会一帆风顺,也有娇宠的小皇帝、小公主吃不了苦要打退堂鼓,孙日成及时改变授课方式,用一种类似游戏的形式锻炼孩子们的体能,又重新点燃这批孩子习武的兴趣。如今,螳螂拳的身影已经走进了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和胶州市总共30多所中小学,育才中学、燕儿岛路第一小学、镇江路小学、敦化路小学等,都是活动开展比较好的单位。2018年5月14日,孙日成接到天山小学聘其为校外专家团成员的聘书,请其专门教学校老师练习螳螂拳。另外,孙日成父子还应珠海路街道邀请,每周三上午在社区免费教居民学螳螂拳。据市南区文化局统计,自开展武术进校园活动以来,练过螳螂拳的学生已超过12万多人。前几年,市南区文化局和珠海路街道办事处出面运作,在燕岛山公园辟出一块约200平方米的场地,供孙日成师徒做螳螂拳传承基地,并竖立石牌一座,上撰鸳鸯螳螂拳的具体动作介绍。最近,又布置了鸳鸯螳螂拳展厅,内设古代兵器、拳谱、图片,供爱好者参观欣赏。街道社区还不时在这里进行各类公益讲座。每天清晨6点到8点半,来燕岛山习武的人,有公务员、国企员工、酒店大厨,还有银行经理、外国友人,“高学历、高素质”是这批习武者的特点。
孙日成常去各地进行教学训练活动,苦于没有固定地点,租地又常感不便,他心里,一直存在建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的梦想。2019年,他物色到市北区清江路6号的房子和场地,用去多方筹资的300余万元,打造了各式训练厅,各类教室和多媒体室,使之成为可用于各项文化体育项目训练学习交流的平台,其中包括1000余平方米的学生家长训练房,可供接送孩子前来学习的家长免费活动,很受欢迎。这样,除去鸳鸯螳螂拳的训练,本市各方面团体需要场馆,均可前来此处一起活动。高峰时,该基地拥有30多名专兼职教练和工作人员,孙日成按时为他们缴纳五险一金。可惜的是,受疫情影响,蒸蒸日上的事业遭遇挫折,现在只保留四五个人维持运营,原来经营得有板有眼的胶州训练基地也撤销了。为筹措资金,孙日成曾经卖掉一套闹市区的房子,这笔钱很快用完,再就是依靠老父亲的不断资助。孙日成对此有自己的设想:旗帜不能丢,阵地必保留,事情不会总是这样,熬过去,发达就在不久的将来。

微信图片_202211072244465.jpg

2021年年底,疫情缓和之际,孙日成以全新的“非遗+”模式组织了2021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武术交流赛,参加者达1300多人次,造成很大声势,影响波及全国。今年11月初,还准备举办2022年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武术交流赛,参赛项目预计达3200人次,各项工作目前正紧锣密鼓地进行。
10月上旬,国家图书馆记录工程项目摄制组来青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螳螂拳代表性传承人孙日成的技艺技法、教学授徒、日常生活等进行了为期十多天的跟踪拍摄,记录内容将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永久保存到国家图书馆;近日中央电视台十台“探索与发展”栏目专门派人来青岛,拍摄《武林寻踪 鸳鸯螳螂拳》专题电视片,已经进行了六天紧张有序的拍摄工作。
孙日成提起这些,双目炯炯,似有两团火焰在燃烧。他感慨道:“不是我主动选择了鸳鸯螳螂拳,也不仅仅是家族的传承,而是它事关中华武术文化,我必须接下来,做下去。”他用55个春秋,遵循着这个承诺。


原载《青岛财经日报》“人物”周刊
2022.11.15  A版
组稿编辑:周晓方


刘开明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刘开明丨孙日成,一生只迷螳螂拳》 发布于2022-11-15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