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周丨释“沐猴而冠” - 世说文丛

学周丨释“沐猴而冠”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本意

沐猴,猕猴,因猴好拭面如沐,故称。原指性情急躁的猕猴学人穿戴冠帽,却不能像人一样持久端庄。

比喻

人虛有表象,却不脱粗鄙的本质。多用以讽刺无真才实学,依仗权势,窃取名位的人。另有讥嘲为人愚鲁无知,形同傀儡之意。
出处:《史記·卷七·項羽本紀》。

原文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婴,烧秦宮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宮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译文

(鸿门宴之后),过了几天,西楚霸王项羽率兵进入秦国首都咸阳,纵兵屠城,杀了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并且放火烧掉秦王宫殿,大火燃烧了三个月都没熄灭,到处搜括财货、珍宝和妇女准备东归,回楚国故乡去。这时有人对项羽建议:“关中这个地方,四面山河围绕,是天然屏障,土地肥沃丰饶,在这里建都,可以称霸中原。”项羽看到曾经恢弘的宫殿都已经烧毁,心里又想念故乡,就回答说:“人富贵了不回故乡,就好像晚上穿着锦衣玉绣外出,谁能看得到?”向他游说的那个人听了,不免慨叹:“听说楚国人,就像性情急躁的猕猴只是学人样戴冠帽而已,看来果然是真的。”这话传到项羽的耳里,他把那个人捉来烹煮了。

背景

“沐猴而冠”这个成语产生在鸿门宴之后,前206年(汉元年)十二月项羽、刘邦在位于故秦都城咸阳郊外的新丰鸿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鸿门堡村)举行宴会。当时,因率军先行进入关中灭秦的刘邦,遵此前楚怀王熊心与诸将约定的“先入关中者王之”,在关中称王,引发实力强大的项羽不满,刘邦自度实力不及项羽,只得将关中的统治权拱手让给项羽,项羽后来进入咸阳,没有听从在关中建都立国的建议,屠城后东归,于是进谏之人用“沐猴而冠”对他予以讥讽。

相关:曹操诗中的“沐猴而冠”

雄才大略的曹操曾写过一首《薤露行》,对沐猴而冠者痛心疾首,诗如下: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曹操的这首《薤露行》,形容他所批判的对象为“沐猴而冠带,知(智)小而谋彊(强)”,意思是像猴子一般却硬充人样,脑子少根筋还妄想干大事。他所痛骂的,是大臣何进和袁绍。话说汉中平六年(189)四月,汉灵帝病殁,十四岁的皇子刘辩继位,由母亲何太后临朝,太后之弟何进任大将军,执掌权柄。他的对手是长期把持朝政的宦官集团。颇受何进重用的袁绍,建议除掉所有的宦官,一了百了,可是这个计划太后并不支持,何进也就不敢动作。见何进优柔寡断,袁绍又出一主意,劝何进召外兵入京,给太后施压。而担任主簿的陈琳听了急忙劝阻,他对何进分析道:“将军既具威望,又掌握兵权,只要以雷霆之势,当机立断,发号施令, 必定顺天应人,完成大事。如今却选择弃权柄不用,寻求外援,等大军群集,强者为王,不但功业难成,反而会招致大乱。”担任典军校尉的曹操,在听说这件事后,也摇头叹息,私下议论说:“宦官古今都有,只要皇帝不宠信他们,哪会像今天这样?既要惩治他们,便应除去元凶,而这种事只需一名狱卒便办得到,何必大动干戈,从外地纷纷召来大军呢?想一网打尽,一定会走漏风声。事机不密大事必败!”后来,事情果然如陈琳、曹操所料,董卓兵马还没进京,宦官集团便得到情报了,先发制人,假传太后旨意,宣何进进宫,将其杀害。袁绍见事情败露,率兵进宫,屠杀宦官两千多名。而董卓进京后,立行废立,俨然超级皇帝。大一统的东汉帝国很快瓦解,纷纷扰扰的三国故事就此展开。纵观历史,多少沐猴而冠者导致民怨沸腾,社稷倾覆,国破家亡,最终自己身败名裂,死无葬身之地!

沐猴而冠.png


于学周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学周丨释“沐猴而冠”》 发布于2023-1-18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