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萌之丨不是谁都能当作家的 - 世说文丛

祁萌之丨不是谁都能当作家的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最近网上纷纷转发的《怎样少走弯路》(以下简称文章),旨在给业余文学作者及青年文学爱好者提出热忱的告诫:怎样少走弯路。
笔者认真看了这篇文章,下面谈点看法。
1.文章认为,从事文学创作的人,要有对生活的感受能力。文章提醒业余作者要刻意培养自己的感受能力。
这个说法是不说大家都知道的常识:所有的创作都是有感而发,否则创作不出作品来。
“为赋新词强说愁”就是因为无感而发成了无病呻吟的文字垃圾,让人读了生厌。
但是想当作家的人肯定有感受能力,凡是人都有感受能力。所以文章提醒想当作家的人要有感受能力,不啻为提醒别人“饿了要吃饭”一样,是多余的废话。
既然是人就有感受能力。但是为什么“不是谁都能当作家的”呢?
原因很多,感受能力若何,则是重要原因之一。但是文章没有深入谈下去:作家的感受能力与一般人的感受能力存在差异。也就是说,人的感受能力虽然是天生的,具体到每一个人身上,感受能力就不一样了,有强弱、深浅、敏钝的不同。
作家需要具有敏锐的感受能力。这种能力在研究文学艺术理论的学术界,被人们称为善感。
善感是作家必须具备的素质,这种素质属于天赋。但是天赋的善感不可能人人都有。
有的人见风落泪、望花伤感;有的人在风花雪月中无动于衷。
有的人欣赏《江河水》会泪流满面;有的人欣赏《江河水》面无表情。
这种差异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其实文人都知道,善感不是谁都有的。可以肯定的是,缺少善感的人当不了作家。
虽然随着阅历的加深、知识的增多,文化修养的提高,人的感受能力可能有所变化。但是不管怎样变化,也不可能变出善感来。
善感是容易感动,容易动情,容易触景生情,容易被外界影响自己的心情、情绪及心理状态。容易在感触中浮想联翩……
善感这种天赋属于人性生理与心灵世界的现象,这里不深入讨论善感的生理科学问题。这里仅强调善感对于文学艺术家太重要了。常言道,“文学艺术家都是天才”,这里说的天才,就包括善感这种天赋。天赋不是培养的。天赋不可以培养。
所以文章要求业余作者刻意培养感受能力,在实践中是不可能的。
既然文学艺术家必备的善感素质不是培养的;那么,“不是谁都能当作家的”,便是个实事求是的说法了。
文章批评两个农民作者写的小说不好,因为他们写了自己不熟悉的东西。
写“不熟悉的东西”,说明作者不是有感而发。这样的作者也不可能有善感能力。可以看出,农民作者把创作视为谋生手段了。把创作当作谋生手段,这种文学创作必定是失败的。
2.文章又说,要善于发现生活中自己的敏感区,要对生活不断地产生新鲜感。
但是什么是“敏感区”?怎样善于发现自己的“敏感区”?文章对这些问题都语焉不详。
其实文章说的“善于发现敏感区”不是什么新东西,不过是通常说的“作家要深入生活,写自己熟悉的东西。”不能像农民作者那样写自己不熟悉的东西。其中的道理,中学语文教师讲过了。
但是作者对“敏感区”太熟悉了,就不容易产生善感了。不产生善感。则不可能产生激情与创作冲动。看来文章作者并不看重善感问题,或者说并不知道善感对创作的重要意义。所以这里再进一步谈谈善感问题。
善感是作者生活中偶遇产生的感触。这是个可遇不可求的心理现象。不存在有了“敏感区”就可以经常去那里善感了。善感不是个有意为之的事。是没想到的偶遇中产生的触景生情。文章提出作者要善于发现“敏感区”,属于有意为之,属于老生常谈的“深入生活,写自己熟悉的东西”。这种“老生常谈”都是没有考虑到善感问题,不知道善感在创作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然了,同样都有善感能力的两个作者,由于文化修养不同,他们善感的具体表现肯定是不一样的。读书多、知识深、阅历广、文化修养高那个作者的善感表现,肯定优于文化水平低又读书很少的那个作者。两个作者善感中接踵而来的创作冲动出现的构思水平,也肯定大不一样了。所以作家必须是读书人。
既然善感是“偶遇中的感触”,那么这种“偶遇中的感触”必定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此时便是灵感突然闪现了。这个现象与“敏感区”没有关系。
文章所谓的“敏感区”,大都是作者熟悉的生活。人对熟悉的生活往往熟视无睹,不太容易产生善感。
至于文章说,作者应该培养对生活产生不断的新鲜感。这在实践中是不可能的。
再说新鲜感与善感不是一回事。善感的结果产生情感力量,产生心潮澎湃,产生浮想联翩,产生“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创作冲动。所以善感才是文学艺术家不可或缺的素质!
三十年前,中国一位著名作家访日演说时,这样谈过自己的来路体会:“在那个刚过去不久的野蛮的荒谬岁月里,我无奈地把什么都丢了!连自己写的几十万字的宝贵日记都丢入火里了!唯独自己身上才有的善感被我小心翼翼地呵护下来了。因为保存了这份善感,所以我今天才成了有点成绩的作家!”
这个作家不愧是有成绩的作家,他有知事之明——作家必须有善感能力。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具备善感的天赋!所以在那个缺少人道的苦难日子里,他坚信自己将来会成为有成绩的作家。他知道自己的善感是自己将来能成为作家的有利条件!他凭借这个自信顽强地活下来了。
好了,回到文章说作者要有“不断的新鲜感”这个问题。新鲜感与文学艺术创作没有善感才有的那种内在的心理联系与心灵现象。农夫村姑到了景点也会有新鲜感。作家产生新鲜感时,不一定会产生创作冲动。不知文章为什么会强调作者要有新鲜感?
当然,作家必备的天赋不仅仅是善感;作家还要善思。善思是善于思考问题,善于凡事问“为什么”中刨根究底找到本源。凡事问“为什么”是天性能力。但是凡事问“为什么”娴熟为善思,便有理性的出现。所以文学艺术创作,既受情感力量的驱使;又受理性力量的支配。这是文学艺术创作复杂的奥秘所在。
通常说的创作中的构思过程很重要。构思既源于善感,又源于善思。一个仅有善感、没有善思能力的作者,在构思中必定很困难。
如果说善感产生情感的力量;那么善思则产生思想的力量!文学艺术创作的常识告诉我们:思想是驾驭创作的主导力量!所以当代“无主题”小说代表人物、著名作家汪曾祺,晚年在武汉大学的那次著名演讲中,特地指出“小说最重要的是思想!”这个论断,成为当代文学界流行语中最有分量的一句话。
以“为什么”开路的善思往往会产生新的看法与见识。这种新的看法与见识,才是构思的作品有分量、塑造的人物是血肉丰满的“这一个”之根本原因。
善感是天赋,善思也是天赋。鲁迅笔下那些成千上万的“庸众”,例如祥林嫂、闰土、阿Q,是不会善思的。义和团如过江之鲫,却没有一个会善思的。“庸众”与义和团都不会凡事问“为什么”。
既然善感、善思都是天赋,那么,“不是谁都能当作家的”,便是业余作者、青年文学爱好者应该重视的金玉良言了。否则很可能在不了解自我中误入人生的弯路。走上弯路的年轻人,最可惜的是浪费了青春!不走这个弯路他可能踏上另一条充满希望的成功之路!


祁萌之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祁萌之丨不是谁都能当作家的》 发布于2023-12-22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