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篇58:6-8)
《诗篇》的语句近乎诗,这是公认的,但其中有些篇章却是诅咒性的[1],是祈求上帝报仇的诗句。于是,人们便质疑这些内容是否违背了耶稣“爱仇敌”的教训,也因此产生疑惑,如果用这些句子来祷告是否合适。其实,这些充满愤怒的句段恰恰是我们爱这个堕落世界所需要的,甚至可能是活出耶稣教导的关键。若要像神一样去爱,就需要用他所赐的语句做祷告。
大卫堪称宽恕的典范,但他的祷告却常常充满对审判的呼求。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恰恰表明,愤怒祷告与宽恕精神的关系——前者促成了后者。
大卫的许多诅咒诗篇都来自他逃亡的时光。敌人追赶他,试图杀死他,并偷走了他的王冠。那是孤独的时光,他最亲密的朋友要么背叛他,要么被用作诱饵。在那些最黑暗的时刻,在这样的绝境中,他与神建立了最亲密的关系,能够毫无保留地向神倾吐心声。“万军之神―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啊!求你兴起,惩治万邦!不要怜悯行诡诈的恶人!他们晚上转回,叫号如狗,围城绕行。”诗篇59:5-6就是这种情感的写照。他最好的朋友是神。他可以对神诚实,比对任何其他人都诚实。这种看似分裂的祷告,恰恰展现了最深刻的诚实——只有在确信神的公义与怜悯时,人才能如此赤诚、无拘无束地向神倾诉。但要注意,这祷告针对的并非外邦人,而是神的选民以色列。这说明愤怒祷告并非源于旧约特有的复仇伦理,而是人类面对不公时的普遍反应。
诗篇63篇结尾祈求神让追杀他的人shall go into the lower parts of the earth(索我命的人必往地底下去),却又命令部下宽待押沙龙。他告诉他的手下要温柔地对待押沙龙(王嘱咐约押、亚比筛、以太说:「你们要为我的缘故宽待那少年人押沙龙。」王为押沙龙嘱咐众将的话,兵都听见了。撒下 18:5)。这里可以看到事情的核心:大卫求神对押沙龙做他并不真正想发生的事情。
大卫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在祷告中宣泄愤怒,在行动中却践行宽恕。押尼珥曾是大卫的死敌,不仅参与追杀,还发动内战对抗大卫。但当押尼珥归顺时,大卫设宴款待。当大卫的将领杀死押尼珥后,大卫反而咒诅自己的部下,为押尼珥哀哭。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正是保罗“不要自己伸冤”(罗马书12:19)教训的预表。大卫通过祷告将审判权交给神,从而在现实中获得宽恕的自由。
这种“祷告中愤怒,现实中宽恕”的情况在大卫身上多次出现。面对谋士亚希多弗的背叛,大卫祈求“愿死亡忽然临到他们!愿他们活活地下入阴间!因为他们的住处,他们的心中,都是邪恶。”(诗篇55:15),却派朋友前去化解危机。示每也是如此,他向大卫投掷咒骂和石块。示每和扫罗来自同一个支派,他喜欢看到大卫被羞辱。大卫的手下几乎无法忍受。其中一人提议说,“让我过去把他的头取下来”(撒母耳记下16:9)。大卫再一次表现出怜悯。他甚至赦免了示每(撒母耳记下 19:23)。
大卫和示每一样咒诅,但不同的是,大卫是在祷告中咒骂的。与此同时,大卫的善意使他的同伴们感到困惑。有一次,他们抱怨说:“你爱恨你的人,恨爱你的人”(撒母耳记下 19:6)。这很像耶稣。所以说,诗篇在很多方面预表了耶稣。
还有押沙龙。他把父亲大卫赶出耶路撒冷,与他所有的妃嫔同睡(撒母耳记下16章)。可以想象大卫看着他儿子叛逆时的痛苦。每个父母都可以想象爱一个迷路的孩子。但你能想象像大卫那样向他们祷告吗?诗篇63篇是他在逃离押沙龙时所做的祷告:“但那些寻索要灭我命的人必往地底下去;他们必被刀剑所杀,被野狗所吃。但是王必因神欢喜。凡指着他发誓的必要夸口,因为说谎之人的口必被塞住。”(诗篇 63:9-11)
这是诚实的祷告。只有当你知道上帝是宽恕的,并且他会以公正和怜悯行事时,你才能做这种祈祷。有人可能会嘲笑那些带有诅咒性的诗篇,因为它看起来很原始和不精致,但它是圣经中最复杂,也是最亲切的祷告。这些愤怒的祈祷表达了我们最深的、难以言喻的感受。上帝提供它们来帮助我们表达我们最私密的想法。
这些诅咒性的诗篇,可以说能够带人进入属灵争战的核心,重塑人们对世界的认知。这些篇章教会我们如何为自己的罪祷告——我们的肉体常如诗篇中的恶人一般说谎、控制、败坏。而且,将这些诗篇用于代祷也会有效:当我们为陷入罪恶的亲友祷告时,你会视他们为罪性的受害者,而非敌人。同时,这些祷告也为世间的不公提供了宣泄渠道,同时将问题交托给公义的神。
在这个愤怒泛滥的世代,神赐予我们同样炽烈的祷告语言,不是要我们彼此攻击,而是转向祂倾诉。从诗篇可以看出:祷告是呐喊的恰当场所。神能承受我们最激烈的情感,我们无需修饰或隐藏什么。正是这种全然的诚实,成就了真正的恩典。诗篇作为神亲自设计的祷告语言,其价值正在于此——它让我们在充满暴戾的世界中,学会将愤怒转化为神圣的呼求,在恩典中获得真正的自由。祷告是处理我们的愤怒和怨恨的最适当地方。
我们处在一个愤怒、好斗的世界。值得庆幸的是,神赐予了我们同样愤怒、同样好斗的祷告。让我们使用它。让我们向神呼求,而世界其他地方的人们却在徒劳地呼喊。
这些诅咒性的诗篇告诉我们,祈祷是诅咒的适当场合。如果说这些谴责性的诗篇教会了我们什么,那么它就教导我们,神可以处理我们能扔给他的一切。我们不需要隐藏任何东西,也不需要清理任何东西。我们可以祈祷我们甚至不确定自己想要发生的事情!
有了诗篇,我们总是有话语可以祈祷。神希望听到我们的声音,所以把诗篇给了我们。以马内利。阿们。
写于2025.7.7-10
注[1]
诗篇中有一些被称为“诅咒诗”或“复仇诗”的经文,表达了诗人对敌人强烈愤怒或祈求上帝施行公义的审判。如:
“神啊,求你敲碎他们口中的牙!耶和华啊,求你敲掉少壮狮子的大牙!愿他们如急流的水一般流逝,他们射箭的时候,愿箭头仿佛被砍断。愿他们像蜗牛消化过去,又像妇人坠落未见天日的胎。”(诗篇 58:6-8)——诗人谴责不义的审判官,祈求上帝以严厉的方式惩罚恶人。
“愿你派一个恶人辖制他,派一个对头站在他右边!他受审判的时候,愿他出来担当罪名!愿他的祈祷反成为罪!愿他的年日短少!愿别人得他的职分!愿他的儿女为孤儿,他的妻子为寡妇!……愿他的后人断绝,名字被涂抹,不传于下代!”(诗篇 109:6-15)——这是一篇极度激烈的诅咒诗,诗人祈求敌人的家庭和个人遭遇彻底的毁灭。
“将要被灭的巴比伦城啊,报复你像你待我们的,那人便为有福!拿你的婴孩摔在磐石上的,那人便为有福!”(诗篇 137:8-9)——这首诗写于以色列人被掳到巴比伦期间,表达了亡国之痛和对仇敌的强烈愤恨。
“愿他们的宴席在他们面前变为网罗……愿他们的眼睛昏蒙,不得看见;愿你使他们的腰常常战抖。求你将你的恼恨倒在他们身上,叫你的烈怒追上他们。愿他们的住处变为荒场;愿他们的帐棚无人居住……愿他们从生命册上被涂抹,不得记录在义人之中。”(诗篇 69:22-28)——诗人遭受不公和迫害时,呼求上帝报应敌人。
“愿那寻索我命的,蒙羞受辱!愿那谋害我的,退后羞愧!愿他们像风前的糠秕,有耶和华的使者赶逐他们。”(诗篇 35:4-6)——大卫祈求上帝在仇敌攻击他时施行干预。
这些含有诅咒的文字反映了古代近东文化中“以牙还牙”的正义观,以及诗人对上帝公义的迫切呼求。同时,在基督教传统中,耶稣教导“爱仇敌”(马太福音5:44),但诗篇的诅咒诗也被视为将审判权交托给上帝而非个人报复的范例(“伸冤在我,我必报应。”罗马书12:19)。此外,希伯来诗歌常用强烈的情感表达,这些诅咒是诗人真实情感的流露,而非出于恶意。祈祷诗篇是一种古老的习俗,现代新教教会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忘记了。诗篇是上帝亲手设计的祈祷词语。他赐给世人这些话语来塑造人们的灵性。
信仰与见证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