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香港回归。就全国范围内的火柴生产企业而言,大都面临经营困难和市场萎缩的局面。然而,出口的总体形势依然看好。以河南安阳火柴厂为例,当年110万件的数量,创造了有史以来单厂出口的最高纪录。它与济宁火柴厂的58.1万件和开封火柴厂24万件一道,构成三厂出口量在全国总数占比97%的水准。
提起安阳,乃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也是华夏文明的中心之一。安阳火柴厂的历史,可追溯到1946年在鲁西南形成的、包含振业火柴成分在内的振裕火柴公司。经过几年的辗转迁徙和名称更迭,1949年9月企业正式落户安阳。
早期的安阳火柴,以“工农”为主要商标。1954年出品的“黄河火柴”标记“註册”,已属注册商标的类别。画面是一艘轮船在水面行驶的图案,下端“地方国营安阳火柴厂出品”表明其时的工厂名称。竖列的“黄河”二字,让人直接联想到这是在母亲河上的航行。
与长江拥有大规模的长短途客货运输不同,黄河的航运主要集中在干流部分的河段。火柴出品的五十年代,黄河上的客货船只往来相对频繁。但以木船为主,部分地区甚至仍使用传统的牛皮筏等工具进行渡运。火柴商标所展示的船体相对庞大,不知出现在哪些地区。
十年后的1964年,已更新为河南省安阳火柴厂的企业,再次启用相同图案的“黄河火柴”商标。原纸枣红与桔色深紫的卷标,印刷效果较之前更为清晰逼真。另外,背标还专门印有“划火柴方法”的说明:
1.从燐面三分之一处,轻轻擦划,分段使用。
2.存放不要受潮。
计划经济的年代,火柴都要凭票证定时定量供应给每家每户。因此,使用时处处遵循节约的原则。这不仅要充分利用每一根火柴,最大可能地做到物尽其用。而且在火柴盒侧边擦划时,也将原本5厘米左右长的燐面,被三段地分别使用。无形中,这又增加出两倍擦划次数的理论值。
如今,火柴早已远离大众的日常生活。原本从使用火柴所能获得的点滴感悟,自然而然就会转移到人们对其他事物的发现。正如谚语的“黄河自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所言,看看一枚枚老火花,总有今天的感叹、明日的期盼。
2025.7.23
张勇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