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言谙丨过门砖记 - 世说文丛

李言谙丨过门砖记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过门记.jpg

1

孙廷铨是益都(青州)人,明崇祯乙卯举人、庚辰进士,后来,他在朝廷做过康熙皇帝的老师,被赐“为帝师者”匾额和龙服黑狐。孙廷铨在博山做过官,博山民间俗称孙阁老,尤以著作《颜山杂记》名。《颜山杂记》记述了颜神镇的地方风物、乡土人情、人物轶事等,其中有句云:“民间娶妇,辄以甓一双置门上。”甓即砖或砖的异体字甎。门上即门楼上。门楼下设门道,进院落入堂屋的必经之地,高密方言叫“过档”,“过”读“个”,“档”就是门槛,迈过门槛的意思。
一双甓,就是两块砖,青砖或红砖都可以。两块砖平铺到木盒里,盒子高度与砖的厚度一致,尺寸般配,实际上是用木盒托住两块砖,将盒子和砖用封窗纸包裹为一个稳固的整体。这种纸含一点油性,耐雨淋,结婚大喜事,所以选用淡淡的粉红色的,这时候的木槅窗也使这种粉红纸封糊,阳光穿透了纸,婚房的空间像撒了红粉的尘,满屋子喜庆。
高密的婚礼上,不光要“一双甓”,还要配两双大红色的筷子,固定在砖的上面,筷子是竹或木的,最好是散香味的木筷子,比如檀木的。普通人家,也尽量用木质的,哪怕没有香味。
放到门楼上的时间当然在婚礼当天,新娘还没进门前。不管是坐轿子抬来的,还是小粪车推来的,或大马车拉来的,都得先稳住,不能急于下轿或车,必须等“一双甓”和两双筷子放妥。这时候,早有人搬来备好的高凳子——那个年代门楼矮,用不上梯子,家族的大辈哥,就是没出五服的家族中的同辈,年龄稍微比新郎官大一点的,最好结了婚的,双手托住甓,踩上高凳,维持好身体平衡。上凳后双手依然稳稳托住甓,刚上来时人是蹲着的,这会儿慢慢往上起,等腿站直了,腰使上劲儿了,头部就高出了门楼。那个年代没有平顶的门楼,不像当今,放块水泥板就当门楼了,再不济的家庭也要把小门楼做前后两个坡,抷上麦秸草,像一间小屋子,讲究的人家为了这次娶媳妇,还会把旧麦秸草筢掉,重新抷新的,大门和门槛也油上新漆,一定是大黑色的重漆,大红的喜对子贴上门,显得特别新鲜和喜庆,又不失庄重。大辈哥将甓举过头顶,照准了门楼左右的中间位置,门楼上下尺寸的靠下三分之一处,一下子“顿下”,就是猛一下放妥,不可犹豫着慢慢放,放下后担心往下滑,又反复使劲儿揉搓,如此干的话,麦秸草揉坏了不说,甓反而更容易滑下来。“顿下”之后,先不立刻松手,而是停五秒,再缓慢脱离,假如甓突然出现下滑的迹象,迅速再托住并举起,重新“顿下”,凭感觉直至稳妥了,才揩把汗,下来高凳子,几乎同时,戴着盖头的新娘,由伴娘搀扶,腰肢扭了扭的,来过她看不见的门槛。过了谁家的门以后便是谁家的人了。
表面上看,娶媳妇的人家仿佛多了一张嘴,有点吃亏,实际上却是多了个劳动力,赚了便宜的,因为媳妇挣的一般比自己吃的多得多。光挣不吃的,往往被街坊邻居称为好媳妇,还可能评上先进,新闻报道员赶来胡诌篇稿子,上上报纸电视什么的:某某某家娶了个好媳妇,光知道干活不知道吃饭,凭一双巧手剪纸,剪出半边天,是我们全县广大妇女学习的好榜样。光吃不挣的,往往被四野八乡称为败家的。你看看,娶了个败家子,每天嗑好几斤瓜子,光早上梳头,就得用掉小半桶头油。无论媳妇是个怎样的人,“一双甓”都含有“增砖添瓦”之意。如果真娶了一头牲口,起早贪黑又吃苦耐劳,还一点不计较吃食,那是让人最满意不过的。此时的砖头就有结实耐消耗的意味了,摔下门楼也碎不了的结实——结婚当天,甓真的摔下门楼,则意味着不够吉利,所以,大辈哥像变戏法,从腰间快速拔出一根木杵,插在了甓盒下端,稳稳挡住了,大风暴雨都奈何不了它。
两双筷子则别有说道,除了两口子齐心合力过日子的寓意,还有早生贵子传递香火的暗示。而“砖”与“传”通,除了稳固,还强化着传宗接代的文化寓意,这时候筷子的香味便弥足珍贵了——幸福甜蜜、衣食无忧、香火赓续的稳定生活从“过档”这天开始。那黏土烧制的砖头,在小两口的共同努力之下,某一天说不定也真的变成了“金砖”呢。
砖头、筷子、红纸,这些普通物品的组合,在民俗的代代传承中,被尊重为珍贵的行为,增强了婚礼的仪式感,节奏感,审美情趣,同时赋予婚姻以神圣性,被器物论者视为在人心恒久运行的象征符号,总是时不时地爆发无与伦比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小时候,我目睹过许多次婚礼过程中的这个仪式,曾经在心里反复演绎,笑脸与砖头相互映现,以至于“一双甓”什么时候从门楼取下来,反而不记得了。也许一直在吧,任凭风吹雨打。

2

我的本家李常国说:“过门砖不是用烧好的红砖或青砖,而是用没烧制的砖坯,喜事后没有人去动,经风吹雨淋日晒而自然消失。据说对生男育女还有灵验,我亲身经历,纯属胡扯,我们结婚时的过门砖,第二年长出好几棵青草,按说扎下了根,应该生男孩的,事实恰恰相反。”
李常国的留言给了我几个信息。一是“一双甓”的命名,高密当地,至少在高密南乡,称之为“过门砖”。二是用砖坯,不采用烧制成型的。我这样理解:用页岩粉、黏土等制成的砖坯是活的,经高火烧制定型,活的粉土便死掉了——这和第三点信息有关系。活的砖坯经过一年光景,坯内草种扎根发芽,孕育出“青草”这一新生命,而嫁过来的女人呢,一年磨合揉搓也好怀孕了,一家人巴巴地等待新生命的到来,若过门砖发芽,则预示生女孩,不发芽则可能生男孩。
页岩粉、黏土的砖坯不易找到了,原因是过去高密农村遍地的砖窑厂如今大都消失了,即便继续做砖块等建筑预制件的,多用水泥灰而非粉土。不过,水泥的砖块,若里面存了野草的种子,也会发“青草”出来,茁壮成长,很是不可思议。这便是生命的意志力、坚韧性和神迹——新生命总是在意想不到的时间和地点孕育生长。
烟驿说:“我们那里风俗是用粉色纸包着两块砖头,叠放在婚房外的窗台上。几年后,经风吹日晒雨淋,纸掉了颜色,破损后贴在长有青苔痕迹的青砖上,映照着院子里追逐的孩子,鸡飞狗跳的吵闹。”
烟驿的留言中给了我这样几个信息。一个是过门砖不是放到门楼上,是放在婚房外的窗台上。烟驿是高密北乡人,北乡姑娘出嫁进婆家门也用过门砖,只是放的地方和高密南乡不一样,可见同乡不同俗的确是存在的。二是过门砖放婚房的窗台上比门楼上危险,主要是新婚当晚窗外听床的婆婆必须小心,蹲在窗下竖起耳朵听之前一定要检查一下过门砖是否放妥帖了,若碰上个调皮捣蛋的媳妇,把甓从窗台往外移那么几公分,又估摸好了婆婆到窗下的时候,大声和正在提神运气的丈夫说窗台有老鼠之类的,新婚丈夫二话不说,赶紧提上裤子,说我出去瞅瞅,大惊之下,婆婆忘了猫腰躲开,却猛地站起,想赶快溜掉,头或肩膀正好碰上了过门砖,稀里哗啦,哎哟……第三,“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不几年,粉纸褪了色,风霜落到上面,再被岁月带走,青砖就着了苔痕,院落里,嬉戏的孩子们,和小狗小鸡小猫一样,长大了。
李常国和我本村,都是灶户李一族,我比他年龄大,他辈分比我高,我是“然”字辈,他是“常”字辈,高我两辈,我叫他“爷爷”,我八十多岁的老父亲是“卓”字辈,见了他也要恭称一声“叔”,这是天生缘分,根本的,不移的,乃宗族血缘所在。
记得2020年5月初,高密作协七八个人到后宋戈庄采风,后宋是灶户李的大本营,村书记李乐福左一个“叔”右一个“叔”叫我(“乐”字辈小我一辈),开始我还很不自在,因为自己总是叫别人“叔”“爷爷”“老爷”的,习惯了,乍当大辈挺不适应,后来想到我们同一个老祖,不折不扣的一家人,才开始坦然地答应。
当时我没太留意李乐福叫烟驿什么,按风俗他应该叫烟驿“老嫲”,因为烟驿是灶户李的媳妇,嫁给了“常”字辈,“乐”和“常”之间隔着“然”和“卓”,四辈人,自然要称呼“老嫲”了,即便她年龄小很多。其实辈小不吃亏,逢年过节什么的,红包多多,都是长辈给小辈,但小辈得跪地叩头向长辈拜年,属于年俗之一。
知道我属于灶户李是最近的事。我和高家楼村的李启言加了微信,他问我名字的“言”是否为“然”,我说是,为了名字意思通顺,我改“然”为“言”,他说我们同辈,都是灶户李,于是知道自己属于高密灶户李一族。
那年在李乐福书记家中,我匆匆忙忙翻看过他收藏的《高密李氏族谱》,咸丰六年十二世孙正邦序言:“溯余李氏,系出颛顼(zhuānxū传说中的上古帝王),陶唐时为理官,遂以官为氏。至殷末,被谗遁迹,食木子得全,改理从李,恐忘本也。入后苗裔,世代遥远,文献无征。相传先世居成都,元末避兵琅琊。明太祖龙兴,从尔江南鼎革,自琅琊支徙高密。”原来我们都属于陇西并琅琊一族。读罢序言我心生青葱,颇有泪感。再把《高密李氏族谱》行辈图抄录如下:
自十五世定为行辈二十四字,嗣后非按排行不得以命名。

兆  启  汝  常
卓  然  乐  章
益  务  孝  友
家  睦  寿  康
光  前  裕  后
勋  垂  隆  襄         
据清光绪辛卯版《高密李氏族谱》
   
遵此序,不管陇西琅琊李姓人远走天涯,还是衣锦还乡,只要相逢相聚,都不会差了辈,认得祖宗,也许这便是家国秩序吧。
2025年3月28日,29日草稿
2025年8月19日星期二修改

作者简介:李言谙,笔名阿龙,山东高密人。作品散见《山东文学》《星星》《美文》《朔方》《当代人》《时代文学》《青岛文学》《海燕》等文学期刊。代表作散文集“老家三部曲”包括《发现高密》《夷地良人》《五龙河》,诗集“旷野三部曲”包括《枯之诗》《泥之诗》《药之诗》等。作品入选重要文集。获齐鲁散文奖、风筝都文化奖。
新著《心灵的归处》日前由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精选了作者在济南、青岛、武夷山、建阳等地游学期间的创作,包括对家乡高密的记述和部分文史随笔,共三十篇优秀作品。已在当当网、京东购物等主流渠道发售,欢迎了解详情。


阿龙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李言谙丨过门砖记》 发布于2025-8-25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