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瓜华”是什么东西?东汉学者郑玄注:“瓜华,瓜蓏也。” “瓜蓏”就是瓜类。其实古代的人非常懂得“瓜华”就是瓜,就史前的图腾崇拜,这“瓜华”特指葫芦瓜。葫芦瓜通常叫“瓠”,一年生植物,蔓生,夜晚开白花,多子,很容易存活,在史前的艰苦环境下,它是顽强生存的榜样,更是一切陶质容器的仿生基础。传说我们老祖先伏羲、女娲都是葫芦瓜转生的,因此,闻一多先生说伏羲女娲他们“皆谓葫芦的化身,所不同者,仅性别而已。”“伏羲、女娲果然就是葫芦。”(见《闻一多全集》,三联书店,1983年第一版59页。)所以郑玄在《礼记·曲礼上》又注:“华,中裂之不四析也。”(瓜可切又叫“华”,一般是切两半而不切四瓣。)
按郑玄“注”说,伏羲女娲就是同体的“瓜华”——研究商代的伏羲、女娲图像,可以肯定地说,伏羲、女娲是彼此不可拆分的神灵,他们就是大昊氏的头领。大昊氏是继承少昊氏而来的。少昊氏发现了太阳日影活动的规律 ,是世界上首个发明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民族。颛顼氏继承了少昊氏的事业,其又将事业传给了女娲氏,女娲当时称黎氏,这个母系黎氏氏族和少昊氏的重氏氏族融合,产生了重黎氏。重黎氏就是后世的祝融氏。重黎氏不仅出了帝舜氏这位“虞”朝的领导人,据新出土的“清华简”说,秦始皇也是重黎氏(祝融氏)的后人。
“瓜华”简称一个字“华”。
“瓜华”是一个“双声叠韵的字”。它的使用是史前修辞学的需要,是一种语言音乐美的需要。
《统志·氏族略三》:“华氏,子(巳)姓,宋戴公子考父,食采于华,因氏焉,世为宋卿。”宋国开国国君微子启,是商王帝乙的长子,是商纣王的庶兄,当然也是伏羲女、娲的正宗后裔,周武王灭商后,他被分封到今河南商丘:古华地位置在今河南商丘市睢阳区古宋乡。我在这里强调古华地,意指华地是伏羲女娲后裔传承有序的居住地名,可能“华”字曾是作为族号的发端。我猜度宋戴公后代易姓为华,绝非兴之所至,一定有传承依据。
难道“华”作为氏号(族号、国号),和传说的“华胥氏”有关?传说华胥氏踏着雷神的脚印怀孕生了伏羲、女娲。伏羲、女娲既是葫芦神,也不妨就是称“华”的最大之神灵。
思考再三,我认“华”作为族号,更应该和帝舜氏有关。
帝舜又叫“重华”。有些学者说它就是帝俊、伏羲氏。实际它是继炎帝以后最能代表伏羲、女娲民族集团的领袖人物。
帝舜的美称叫“重华”。一说帝舜生有两个瞳孔,两个瞳孔叫“重”眼睛有光彩叫“华”。
我的看法是:“重”是因为帝舜氏来自重黎氏,“华”是因帝舜氏重立族号曰华氏。看官,对此你会说古人没有这么说过。但按逻辑关系来看,此说并没有大问题。
帝舜氏是今山东沿海诸城人。炎黄争帝之后少昊氏、大昊氏被灭,黄帝氏之后帝尧氏领导中国,帝尧氏代替了的伏羲、女娲民族集团的旧领导地位。因为自己周围人多不精通天文历法科学,而任用了旧领导集团的精英帝舜氏。按《尚书·尧典》说,帝舜氏在这期间的确做了许多有益民生的大事,如任用了精通天文历法技术的羲、和能敬顺上天的历象授时,又分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等一群人担任了合适的世职,任用了能够“平治水土”的大禹等等。于是四季变化有常,万民恭敬诚信。鼓乐铿锵和谐,祝祷上苍神灵。那时人们互相应和着诵唱《卿云》之歌。帝舜带头唱道:“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见《尚书大传》卷一,这里仅引其中的一小段),显然这是一首歌颂帝舜氏的歌,帝舜氏成了“日月光华,弘于一人”的人。看官请注意:“日月光华,弘于一人”,恰恰就是“重华”之“华”。从此卓越的人物,我们都用日月来比喻。
可能此是帝舜重申有祖先之“瓠”的意义就是“华”,成了族号乃至今日河南商丘市睢阳区古宋乡称为“华”的原因吧。
到了商朝,诸神当中出现了一个神祇的名字,这个字应该就是“华”字(图1)。在赵诚编著的《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本》(中华书局1988年1月11页)中,这个字被释为“岳”。这个字分两部分,下部分是山,上部分太阳树,卜辞中它既是自然神,又是先祖神。在拙我看它就是“华”字。这个字象形山中太阳树中升起的太阳。这个“华”字应指《山海经·大荒东经》《大荒西经》司管太阳女娲,或者说是二者彼此不分的伏羲、女娲。
图2-1左、右两图是大汶口文化(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4400年)太阳树和太阳山的形象;恐怕这就是中华民族“华”字最早的图形文字。图2-2是商代作为国徽、族徽之太阳神额间的太阳树之图案化。图2-3是山东滕县汉画像石描写太阳树与太阳山的图像。图2-4是汉代想象后羿爬到了太阳山上,仰射太阳的画像石。这类图像证据很多,可以说是汗牛充栋。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太阳月亮出来的山有七个,它们分别是:1.大言山;2.合虚山;3.明星山;4.鞠陵于天东极离瞀山;5.孽摇頵羝山;6.猗天苏门山;7.壑明俊疾山。这七座山在东部,在东部的“东极隅”。“月母”女和(女娲、嫦娥)之国的图腾神“䳃”,在那里司管着太阳月亮的出去和回来。所谓的“䳃”,乃本鸟为猫头鹰的凤鸟;因为“䳃”是鸟,所以它可以驮着太阳月亮回来出去。女和是太阳鸟月亮鸟的母亲,所以才管理它们。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太阳月亮进入的山有七个,它们分别是:1,方山;2,丰沮玉门山;3,龙山;4,日月山;5,鏖鏊钜山;6,常阳之山;7,大荒之山。这七座山在西部,在西部的“西北隅”。由“女娲之肠”出来的“狂鸟”,在那里司管着太阳月亮的到来和回去。所谓的“狂鸟”亦即神“鵟”,乃本鸟为凤首鸱鸮的凤鸟;因为“鵟”是鸟,所以它可以驮着太阳月亮回来出去。女娲(女希、羲和)是太阳鸟、月亮鸟的母亲,所以才管理它们。

太阳月亮出来的山有七个,和太阳月亮进入的山有七个,再加上“䳃”和“狂鸟”所在的“东极”“西极隅”山,正是日、月一年四季在伏羲八卦上转动的位置。这也正如陕西韩城梁带村M27出土的西周铜尊(图3)之盖上四季等分的八个方位的位置相合,这就证明了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持璋人(图4-1)和一号祭祀坑出土的鸟落玉璋(图4-2)两图是一个内容,而陕西韩城梁带村M27出土的西周青铜尊,恰恰是太阳鸟从日月升起之山到降落之山的小模型(尊中间的圭,象征太阳鸟中午的中转山峰。商周时代的人,认为太阳、月亮都是从东方升起的)。
图3之陕西韩城梁带村M27出土的西周铜尊值得再次强调:它的尊顶是模拟龟背,这承袭了“河图洛书”的传说,拟龟背上的刻度,应是节气的标示,尊上的四个牙璋代表着四季、四棵以上的太阳树,这正是“烛龙(祝融,太阳)”“形以鸟”,“行东”“行西”“行南”“行北”“太阳顺四方之气”的证明(见《易纬乾坤凿度·卷上》引《万形经》曰)。拟龟背上的正中,是一个象征志时的中天之圭,太阳鸟每天中午要经过这圭,以确定时间的准确。
可以说伏羲八卦的方位,就是神话中太阳鸟一年之中巡天的方向。
可以说“华”字就是太阳树的象形字。
伏羲、女娲民族集团将“华”字作为的族号,的确是那时世界上可堪首屈一指的骄傲。
“华”字是怎样发明的?
大约在少昊时代,我们的沿海祖先发明了“物候历法”——雄麋鹿脱角孶茸现象首先进入了我们祖先的眼帘。
麋鹿脱角孶茸是古人借助鹿角的自然脱落、随即孶生鹿茸的现象,作为记岁授时的方法。《说文》麋鹿“冬至解其角”。今俗谚仍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麋鹿冬至得阳气而退去旧角。估计麋鹿脱角孶茸以计时方法,至少在伏羲、女娲作为民族集团领袖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比较规范的程序,人们已经比较有把握地掌握了日影变化的技术了,所以这时已经有了伏羲、女娲生了十个太阳、十二个月亮的神话传说。这伏羲女娲生了时光的传说,一定在太阳鹿驮太阳巡天的传说,转变为太阳树志时的传说相交错。当然这种传说导致的图像变化自然是滞后的。


现在我们仍能看到伏羲女娲后代之秦民族崇拜太阳鹿的图像(图5-1)。秦民族是被处罚在边疆守边、牧马的民族,这在陕西凤翔县出土的战国秦瓦当中有所反映——左图中太阳的象征图腾神是鹿,月亮的象征图腾神是兔子;右图中太阳的象征图腾神是鹿、狗、鸟,月亮的象征图腾神是蛙。图5-2左,神木博物馆藏太阳鹿——太阳鹿生着鹰喙,鹿角上是太阳鸟。神木就是石峁遗址的在地,这里是夏朝后裔分化成匈奴族的势力范围。右是内蒙古博物院藏额间刻有商王族◇形符号的黄金鹿头太阳树。
匈奴族接受了帝舜氏主政时期陶寺文化(帝尧氏)推行的太阳日影计时的科学观,所以他们后代有太阳鹿崇拜。——这是一种太阳鸟栖息在鹿角上的图像。所以秦亡时“逐鹿中原”的“鹿”,是指依仗着送来每一天太阳的太阳鹿。
当我们看到的三星堆八棵青铜太阳树的时候,不由得想到这就是三星堆太阳神神庙的灵魂所在。三星堆遗址当时受到膜拜的祖神——太阳神,就是生了太阳月亮的伏羲、女娲,而太阳月亮的化身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头双身龙化成的太阳树!
一头双身龙就是伏羲女娲彼此不能分开之夫妻兼兄妹的一对龙凤图腾神,是华胥氏生下的一对葫芦图腾神;也就是太阳树神。所以在后世的汉代人看来,其就是龙的传人伏羲女娲发明鹿角孶茸记岁法、又继续发明了太阳树栖息太阳鸟之强调,所以太阳树——“华”字成了我们的族号标志,所以我们都是太阳的子孙、龙的传人。图6是山东邹县出土的伏羲女娲化形之一头双身龙、龙角又化形太阳树的画像石——类似的画像石出土的很多,因为此文旨在简说,我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王晓强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