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虎丨人生的起跑线在哪儿——记一个怀揣梦想的女孩 - 世说文丛

潘虎丨人生的起跑线在哪儿——记一个怀揣梦想的女孩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近年来,社会上流传着一种观点: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理念让无数的家长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切心态,一心想让孩子出人头地,他们坚信只要播种就有收获。面对各种时兴的辅导班,家长们舍得投资下大气力,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过早地去挖掘幼儿智力,恨不得让孩子成为“全才”。
这些年轻的家长之所以让孩子“抢跑”就是担心孩子“掉队”,这种拔苗助长的施教方式,忽略了孩子的天性和健康成长的规律。面对社会上愈演愈烈的“抢跑”现象,越来越多的孩子被剥夺了童年的欢乐,几乎没有玩耍的时间。这种抢跑不仅束缚了孩子的天性,也容易产生逆反排斥的情绪,这种现象实际反映出家长们相互攀比、暗中较劲的心理。
我老邻居有个女孩聪明伶俐、活泼好动。家长一心想把宠爱的小公主打造成一个“才女”,一下子给孩子报了钢琴、舞蹈、唱歌等三四个才艺班。每天的时间安排满满的,连星期天也搭上。两口省吃俭用买了一架钢琴,又找了一个专业老师每周一课。谁料稀罕劲儿一过,女孩便厌烦起来,好动的个性根本坐不住,不到三个月就坚决不学了。爸妈急了苦苦劝导,软硬兼施,孩子就是不干。有一天小女孩愤怒地拍着钢琴盖质问爸妈:这钢琴是谁发明的?我要找他算账!
孩子的启蒙教育有着循序渐进的自然规律,不可操之过急。幼儿阶段正是孩子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成长期,兴趣爱好可以通过培养引导来唤醒孩子的潜能,不能完全靠家长的意愿来硬性规划,真正的动力是源自孩子内心的喜爱和浓厚兴趣。
由此想到我的小学同桌张克玲,当年这个住在中山路一个老院落的小女孩是那样恬静内秀。她酷爱音乐,每次音乐课的前夕都兴奋地期待着,她把音乐课当成自己最神圣的主课。有一次她感冒发烧,爸妈让她躺几天,可她毅然抱病到校,不让这堂音乐课错过。记得她有篇作文《我有一个梦想》被语文老师选做范文,当她在课堂上声情并茂朗读时,同学们顿时哗然一片,啊?当音乐家!还想有一架钢琴?!是啊,在清贫的岁月里还有如此奢侈的梦想,着实让纯朴的孩子们讥笑她在做“美梦”。
五六十年代小学的课程中,每周有一节音乐课(唱歌),既无教材又没作业,课堂氛围宽松,这堂课便成了孩子们放松的“天堂”。那时音乐老师唯一的教具就是脚踏式风琴,哪个班有音乐课,学生们就把脚踏风琴抬过去。记得每次上音乐课时,男孩儿把唱歌当成宣泄的机会。这些被管束憋了一周的孩子趁机捣乱出怪调,我也是其中之一。   
可我的同桌张克玲却如饥似渴的聆听音乐知识,她是音乐课唯一做笔记的学生,她认真仔细地把音调、音符、节拍、唱法等符号,都逐一排列记在练习本上。在她的眼里这些音符就像一个个鲜活的小精灵,能编织出五彩缤纷的梦。
记得每次上音乐课前,张克玲就在桌洞下的边框上用粉笔画成一格格均匀的琴键线。随着音乐老师伴奏的歌曲,聪敏伶俐的女孩左手合着节奏,右手弹着音阶,她凭着灵感在“键盘”上,时而穿指、时而跨指,两只小手灵活自如地在“琴键”上移动着。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她微微眯着眼睛深情地唱着,仿佛驾驭着大钢琴在音乐的海洋里徜徉。看她痴迷、陶醉的神态,我再不忍心捣乱了。当年我曾挖苦嘲讽她“嗨儿浪啦”如今想起来就感到愧疚。
小学毕业后,再没见到我的这位同桌。但我常想,这个怀揣梦想的女孩一定会把音乐当成自己毕生的追求。即使命运没能走上专业的道路,她也绝不会放弃音乐。即使生活艰辛她也能倾其所有,拥有一架钢琴来丰富伴随自己的人生。为儿时的梦想插上翅膀。我坚信!
不久前我在手机上看到一个获得市级奖项的中老年合唱团在演练。组织排练、指挥兼钢琴伴奏的是一位精神矍铄、温文儒雅的女士。她凝练的表达,每一个形体语言都充满了神奇的力量,原来她退休后还兼任青岛海伦社区合唱团团长。随着她激情昂扬的弹出前奏,那气势磅礴的歌声如同山洪暴发般的浑然而起。在激昂的旋律中,她陶醉的神态和微微眯着的眼睛,让我豁然惊喜,啊?是她!我的同桌,那个追逐梦想的小女孩……
其实人生“起跑线”是个广义概念,是理想和毅力的统一体。人生不是百米竞技而是一场马拉松。如果不执着不坚持,你“抢跑”又有何用?记得当年曾在全国轰动一时的超级神童,个个聪颖超凡,如今却少有建树。所以梦想和不懈的追求就像人生永不枯竭的源泉,它才是催人奋进,勇往直前的动力。
2025.6.26


潘虎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潘虎丨人生的起跑线在哪儿——记一个怀揣梦想的女孩》 发布于2025-9-24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