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洪勋丨包天笑:留下了早期青岛的记录 - 世说文丛

杨洪勋丨包天笑:留下了早期青岛的记录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包天笑的名字通常出现一次:那就是1936年他曾在《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上列过名,如果他的名字出现过两次,那么另一次就是说他是新文学史上的一股逆流——鸳鸯蝴蝶派的首领了。对于“鸳鸯蝴蝶派”或称为“礼拜六派”,或褒或贬,都不可否认它是近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通俗文学派别,包天笑则是这个流派的领军人物,享有“通俗小说之王”的美誉,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包天笑(1876-1973),我国近现代的著名通俗文学家、翻译家。原名包公毅,字朗孙。江苏苏州人。南社成员。曾考中秀才,1900年创办“励学会”,1901年创办《励学译编》译介国外新知。同年还创办《苏州白话报》,后与人合作翻译外国小说《迦因小传》《空谷兰》等。1906年在《时报》任编辑,并兼任《小说林》编辑。1909年主编《小说时报》,后又主编《妇女时报》《小说大观》《小说画报》等。创作长篇小说《碧血幕》《留芳记》。20世纪20年代主编《星期》《长青》等杂志,并创作长篇小说《上海春秋》。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立报》主编副刊《花果山》。
1946年移居台湾,1950年又移居香港,写了不少回忆文章。作品多以上海的市民生活为主,善于描绘世态人情,文字生动流畅。
清光绪二十七(1901)年,清廷谕令“各省、府、州、县,大小学堂一律改为高等、中等、小学堂”于是,废科举,兴学堂,厉行新政的变革,在举国上下展开。青州知府曹允源,于次年将青州松林书院改为青州府官立中学堂。曹允源,字根荪,江苏苏州人,是由京官外放山东青州知府的。可是在山东青州,曹根荪人地两疏,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来主持。为了办好青州府官立中学堂,他想到了开风气之先的老家苏州,便写信给他的亲家翁——苏州城内的名宿彭诵田老先生,让他举荐一位年轻练达、能中西融会贯通的乡人,来青州中学堂做监督(校长)。1903年,彭涌田老先生经多方考察,便极力推荐了苏州名士包天笑。
包天笑得知后,又惊又喜。惊的是自己从来没有办过学,也没有进过什么洋学堂,却要自己去做监督(校长),恐做不好;喜的是彭诵田有抬举之意,而且薪水极高,每月合银元70元,对于以往私塾两三元一月的薪金来说,简直不可同日而语。还在犹豫的包天笑在彭诵田和妻子的督促下,走马上任了。
1904年(光绪二十年),春节过后,包天笑便踏上去山东青州的征途。那时从苏州到青州,须先乘小火轮到上海,然后再换乘大海轮从上海到青岛,然后再从青岛乘胶济铁路的火车到青州。从苏州到上海,乘的是江船,风平浪静,没有什么颠簸。从上海到青岛,由于海浪汹涌,轮船颠得厉害,他饭食不沾,呕吐不止,躲在船舱中不敢出来。好不容易过了36个小时,终于到达青岛。在青岛,包天笑住在宁波人开办的悦来公司,且只住了一夜,第二天便搭乘胶济铁路火车前往青州。
包天笑在青州任职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得到了师生的拥护,两年后青州府中学堂面貌为之一新。他实行的改革有:改正课堂位置、排出课程表、要求学生养成卫生自治之风和废除“请安”制度等。
包天笑青州两年的督学生涯,总的来说还比较顺利。但是发生了一件欢迎抚台大人的“车站事件”,表现出他憎恨权贵的秉性。有一次,山东巡抚周馥从济南到青岛去跟德国人交涉,所乘火车途经青州,省里通知青州府,让全体学生到车站列队迎送。当知府通知包天笑时,包天笑说:“办学堂是为的造就人才,不是为官场迎来送往使唤的。今天送抚台,明日送蕃台,还怎么读书,学生一个也不能去。”包天笑拒迎抚台,青州人拍手叫好。但是不久青州来了新知府,此人对包天笑大摆官架,出言不逊,包天笑只好拂袖而去,利用闲暇了解齐鲁风物,直到1906年才离开青州,到上海居住。
包天笑青州办学,为我们留下一段佳话,也为青岛留下了最早的文字记载。对于青岛,包天笑并不陌生。德国人割占胶州湾,侵犯我国主权,这是当时所有爱国志士所痛心疾首的。包天笑晚年出版的《钊影楼日记》中,有《到青州去》一章,详细记载了这一行程,留下早期青岛的宝贵资料。
包天笑回顾了德国人侵占青岛这一段历史。他说:“德国人没有来(指侵占青岛)时,是一片荒凉的海滩。然而那个地方,冬暖夏凉,气候最佳,虽近北方,是个不冻海岸。为什么德国人一下子便挑了这个地方呢?可见他们觊觎已久,中国有些地方,不加注意,别人家早已留意,一旦有事,乘机便来搜夺了。德国人来了以后,斩荆除棘,便在这个区域以内,把居住在这里的土著,尽行驱逐出去,要建造西式房子,不许造中国式的房子,原来住在这胶州海湾的山东人,都移到一个唤做大鲍岛的地方去,真是喧宾夺主了。”
包天笑还说青岛可分四等人:第一等人是白种人,尤其是德国的官商,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第二等人是中国的官员。第三等人是南方来的商人。第四等人便是山东的土著乡民,德国人对他们十分虐待,简直奴仆不如。包天笑感叹地说:“听了这样的划分阶级,真令人痛叹不止。”
对于从上海到青岛再到青州,所走的海路和胶济线,包天笑有更多的感受:

“那个时候,差不多大半个山东,全是德国人的势力。为了在曹州杀害了德国两名教士,他们便占据了胶州湾,开辟了青岛租借地。第一条铁路,由胶州湾直达山东省城济南,这便是所谓胶济铁路,一切统治管理权,都属于他们的。就是从上海到青岛的轮船,也是德国的商船办理的,非但侵夺吾国的航海权,连别国也不许问津。我们当时便托旅馆里的帐房,先去订好了船,那家船公司,唤作亨堡公司,有好几条船在中国沿海驶行。上海和青岛的船,每星期对放一次,行走只有三十六小时,那船的名字,我已不记得了。船主当然是德国人,船上的买办,便是中国宁波人。本来德国的商业,在上海、天津,已经占多数了。”

包天笑住在悦来公司,听到一些对德斗争的故事:山东人本来也是以强悍著称的,登、莱、青一带,绿林中人也很多,他们也不怕洋鬼子。据说德国人待之尤酷烈,初来的时候也曾吃过山东人的苦头。后来他们订打了一把极大的剪刀,捉了强盗来,就把他们齐颈一剪刀。有人说:“这太残酷了。”他们说:“你们中国人捉了强盗来,也不是杀头吗?哪里去找道地的刽子手,这不比砍头更爽快、更简捷吗?”
包天笑在青岛小住仅一天,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相隔近半个世纪以后,远在台湾的他还十分关注青岛。包笑天在1949年6月5日的日记里记载:“青岛自美军撤退以后,国军亦于三日拂晓全部撤退,从此山东全省,均为共方所有矣。”

原载作者原创《文化名人的青岛时光》
西安出版社2014.9出版 组稿编辑:周晓方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杨洪勋丨包天笑:留下了早期青岛的记录》 发布于2025-10-6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