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丨从对“虾线”的误解说起:一次认知的提升之旅(杂谈·科普24) - 世说文丛

慕容丨从对“虾线”的误解说起:一次认知的提升之旅(杂谈·科普24)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我姥姥说虾背上的“虾线”是肠子,很脏,需要剔除掉。但我认为姥姥没有文化——虾线贯穿整个“虾肉”,而“虾肉”是虾的运动器官,需要的是血管输送能量,而不是整天带着一条成为运动负担的消化道游来游去——难道人类的腿里装着一根肠子吗?那…… 选哪条腿装肠子呢?
我认为,虾的肠子应该在“虾头”内(即虾的整个内脏),排泄孔在虾头后端的某一对腿之间,这也是其生殖孔的位置。
不过,我没上过中学,所以一生没上过正规的生物课。我的生物知识都是自学的,坏处是很耗时,好处是理解得更深。对“虾线”的认识就是个例子:经过好奇、推理、对比、再反思,我最终认可了姥姥的观点,但我的认知高于姥姥和一个中学生在生物课上学到的。
我首先类比了鱼类。鱼的排泄孔在腹部内脏的后端,再往后完全是运动器官了,不携带肠子。这似乎证明了我的直觉:既然鱼和人如此,虾是否也该如此?
然而,鱼是脊椎动物,虾不是。因此,两者进化的“起点”不同。鱼的尾巴是脊柱的延伸,不容纳肠子;而虾的身体是体节的串联,每一节都是类似的重复。它应该更接近环节类,如,蚯蚓的身体就是一节节重复的管子,消化道从前贯穿到后,在尾端开口,蚯蚓才是虾的“近亲”,尽管它们的外形很不一样。所以,虾的消化道贯穿始终最后在尾端排泄并不奇怪——看,我已经对我的初始认知发生了怀疑。
40多年后的一天,我偶尔在网上看到一张虾的解剖图,终于知道姥姥是对的:“虾线”就是肠道,不是血管!不过,那天我的认知并没有在这里结束,而是继续思考了一小会儿。
“虾线”穿过用于运动的肌肉不是因为这样的进化更“有利”,而是因为进化的起点决定了它也只能如此。生物分类学的存在正是因为进化的起点的差异无法抹去,尽管对环境的适应让进化的方向趋同。比如,海豹在水里像鱼,但它只是适应了游泳的大猫(胎生,肺呼吸),再怎么进化也成不了鱼;蝙蝠在天上像鸟,但它只是会飞的老鼠而已。这是因为无法改变的进化起点造就了它们最本质的差异,哪怕因环境所迫它们的外形和功能殊途同归。
我对虾线的认知在这里就结束了。最后悟出了进化的局限:趋同只是表象,起点决定蓝图。
2025.10.3


慕容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慕容丨从对“虾线”的误解说起:一次认知的提升之旅(杂谈·科普24)》 发布于2025-10-6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