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国家开始心理咨询师执业资格的鉴定考试,恰在这一年我从原单位“离岗待退”,于是报名参加了青岛康原心理咨询师技能培训中心举办的考试前的培训。经过紧张的学习和考试,我们二三十个人(青岛)幸运地取得了职业资格,成为全国首批心理咨询师。我趁热打铁,于当年11月份开办了自己的心理咨询工作室,开始从业。
时间过得飞快,做这项工作也到了第十个年头,而今年又恰逢我正式退休。为了总结这十年来自己从事心理咨询事业的实践,梳理这些年来自己做这一行的感悟和心得,把这期间自己写的有关心理咨询的文章收集起来编成一个集子,既是对从业十年的一个纪念,也想把它献给心理咨询事业以及从事心理咨询的同行师友们。
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对这些杂七杂八的文章分为五大类:“咨询理论与技术”里的文章,是我学习心理学理论的体会,以及对心理咨询技术的讨论。“心理随笔和漫谈”里的文章则是普及性的,有的曾发表在各种报刊上。“演讲和讲课稿”,包括在不同的场合给公众宣讲心理健康知识,以及给某些单位做专题培训时写的文稿。“咨询案例分析”是我做过的、有一些典型的咨询案例,或可供讨论。而“心理史学与文学”里的文章更杂。有对过去的和现在的知名人物的心理分析,也有书评和文学评论。还有几篇叫作“小说”的东西,是用文学的笔法记录和提炼的心理咨询实践过程中的人和事,当然都做了艺术加工。
以上这些文章,多数是我当时写出来以后,发在网络上,供阅读和讨论。这次编入文集,删除了几篇内容重复的文章。再就是对文稿做了一些文字上的编辑和修改。
借此机会,我要感谢引领我进入心理咨询的各位老师、前辈,你们的教诲和帮助,使我不断成长,发展。我要感谢心理咨询界的同道,作为同行,我从你们身上学到新的知识和技术。我要感谢心理咨询师协会的朋友们,我们愉快地共事,促进事业发展。我要感谢先后在我的工作室实习和帮助工作的青年同道,你们的热情和好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更要
感谢这些年来的所有求助者,是你们的信任和真诚,使我们能够有所作为。看到求助者在我们的启发与帮助下,对生活的态度转变得积极,更勇敢真实地面对与处理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从而与周围的人有了更好的关系,我们感到无比欣慰。我还要感谢我所在工作单位——青岛市科协的领导和同事们,你们对整个心理咨询事业,当然包括我的工作在内,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我还要感谢另外一些师长和朋友,他们虽然不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但同样对心理咨询工作表现出很好的理解,并尽力支持。我还要感谢我的妻子,感谢女儿一家,他们理解与赞扬这份助人的工作。
我要特别感谢我的老朋友、资深编辑周晓方先生。他慨然应允为本书做审读并排版。经他的把关,虽然这是一本自费的非正式读物,但从文字到排版质量,可以说不输正式出版物。还要特别感谢著名画家、书法家刘景曾先生为本书题写书名。
当然也有遗憾。不是我谦虚,这么多的文章,没有几篇算得上有水平,充其量是一个较早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记下他的体会和感悟,对同行和后来者,或许有一点点可供借鉴之处。除此之外,书中会有一些错误和不妥之处。因此,请求读者朋友们,无论是心理咨询界的师长同行,还是社会各界朋友,阅读后不吝赐教!
最后,我还想就心理咨询行业说几句。回首过去的十年,心理咨询事业在曲折中前进,现在人们已越来越接受,甚至可以说越来越喜欢心理咨询了。无论是伴随人们渡过心理上的危机时刻,还是帮助人们心理和精神上成长发展,心理咨询都大有作为。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心理咨询工作者面临更大的考验。唯有不断学习,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刻苦钻研咨询理论与技术,大胆又谨慎地实践,才能适应社会发展。让我们共勉。
苏永生
2012年11月28日于青岛
作者简介:
苏永生,1952年出生于河北省故城县。在青岛长大。1965年入读青岛二中。“文革”中被送农村劳动七年。恢复高考后入大学读中文系。毕业后,从事过教师、报纸采编、科学普及等工作。
青岛市精神分析协会主要创办人,首任会长。长期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服务社会。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Diago心理系访问学者(2017年、2018年)。出版有《多活十年的秘诀:老年人心理健康指南》《苏永生心理咨询文集》等个人专著。
编后语:《苏永生心理咨询文集》有电子版,有需要者请与编辑联系(请在文后留下您的邮箱或微信)。
苏永生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