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咨询理论与技术
概谈弗洛伊德学说的科学价值
一、弗洛伊德生平简介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19世纪最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他1856年5月6日出生在今属捷克斯洛伐克的小城弗来堡,四岁时随全家迁往维也纳,其后一生大部分时间在那里度过。
弗洛伊德1873年进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专攻神经病学。毕业后继续从事研究,1881年获博士学位,1886年开设私人诊所。在医疗实践中,他的兴趣由临床神经病学转到了临床精神病理学。
1900年,弗洛伊德出版了《梦的解析》一书,标志着精神分析理论的正式创立,此后他不断地探索,一生著述甚丰,形成了独特的理论。1923年,弗洛伊德罹患口腔癌,他生命的最后16年是在同癌魔作斗争中度过的。
1938年,纳粹入侵奥地利。弗洛伊德被迫移居英国。1939年9月23日,这位心理学家逝世于伦敦,享年83岁。
二、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主要包括:无意识理论、三部人格结构学说、关于本能的理论、神经症理论以及对文化和文明的看法等。
1.无意识理论、三部人格结构学说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是无意识理论。
他将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无意识(又译潜意识)。意识是我们能够认知和把握的那一部分,无意识是人的心理的最底层,它容量巨大,但我们平常却感受不到其存在。前意识是介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那一部分。它的内容有时可以成为意识,有时也可深抑于无意识。
在心理的三个层次中,弗洛伊德重视无意识。
他认为无意识所包含的种种力量是我们行动的内驱力,无意识主要包括人的本能以及种种被压抑的心理内容。它们受到前意识和意识的阻挡,不能进入意识来表现自己,但它们从不屈服,而是时时刻刻想冲破防线。无意识的内容常常是与现实社会的道德法则不相容的,所以在正常人的正常生活里,它无法实现变为现实,就只好在暗中发生作用,例如借遗忘、错失行为、梦境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在神经症患者那里,就借症状来表现。故弗洛伊德以释梦、研究日常生活的错失行为、遗忘及神经症患者的症状来探讨人的无意识。
弗洛伊德晚年将无意识理论与人格理论结合起来,形成了他的人格结构理论。
他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种。本我代表本能(主要是爱恋本能即性本能),它存在于无意识中,本我只遵循快乐原则,一心满足自己。超我是人格中代表道德和良心的那一部分,自我是与外界接触的人格内容,它像一个调解者,对于本我的要求,它根据客观世界的规则,或予以潜抑,或予以部分实现,它的一切行为都是在超我的严厉审察监督之下进行的。如果自我违拗了超我的意志,超我就用内疚感和罪恶感来惩罚它。
就这样,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活动设定在无意识、前意识、意识内以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斗争进行,这里面充满了潜抑和抗争,也有妥协和调解。
来自内部的力与外部世界的原则进行着永恒的斗争。
人的心理为了保持平衡,有自卫防御的功能,主要有:潜抑、升华、外射、内射、反向作用、合理化、仿同等,它们大多在无意识内进行。
2.关于本能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身上存在着两种本能,即爱恋本能和死亡本能。
爱恋本能主要是性本能,弗洛伊德所说的“性”是一种广义的性,指一切与人的生存生殖有关的要求和冲动。他将性本能的能量称作“力比多”,他认为力比多是一个恒定的量,如正常方面得不到发泄,就会溢往他处。
弗洛伊德把人的性本能的发展与心理发展划分为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人在生理,尤其是在心理上,产生不同的性要求,如能顺利达到最后,即有健全的性活动和性心理,否则就会产生各种变态。
弗洛伊德认为性的欲望是与生俱来的,所以他从婴儿期开始性欲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是口腔阶段,动情区是嘴。
第二阶段是肛门阶段,动情区是肛门。
第三阶段(3—6岁)男性生殖器崇拜阶段。动情区是生殖器。情感上产生了“俄底浦斯情结”和“阉割情结”。以自居作用战胜这些情结,人格才能发展。这种情感的变化造成的压抑,改塑了幼年的经验记忆,使它朦胧似梦。
第四阶段是生殖阶段,人的性机能成熟了,人将放弃自恋,以一个外来的对象代替自身。
因为在发展中有“固定作用”和“回归作用”,所以会出现性变态,如同性恋等。
弗洛伊德用此来解释人与双亲的关系及情感上的变化、男女之间的关系和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等。
弗洛伊德认为人身上还有另一种本能,就是“死亡本能”,它的目标是将生命拖向死亡,退回岑寂,所有人的贪婪、侵略、破坏、毁灭以至自我毁灭的欲望,都是死亡本能的表现。死亡本能表现为人的进攻性,当它转向内部时,就是严格的超自我。
两种本能表现在情感上就是爱和恨。弗洛伊德认为它们是密不可分的,每一种情感投注都有这两种成分,只是量的不同罢了。
3.神经症的发生与治疗
弗洛伊德是一位精神科医生,他的精神分析理论是从治疗精神病人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他认为各种心理一精神疾病是由于人的本能欲望(主要是性本能)与外部现实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所致。症状是无意识内欲望要求在得不到实现时的替代物。从人格结构上说,各种心理疾病都是病人的“自我”在本我与超我的压迫下,支持不住垮掉所致,而治疗的任务就在于加强病人的自我,使它重新负起责任。
弗洛伊德认为病人的生病源于潜抑到无意识里的欲望,治疗就是帮助病人将无意识内潜抑的内容加以引导使它浮上意识,这样它就不会在暗中捣乱而搅乱人的生活了。
弗洛伊德创造了“自由联想法”以此来治疗心理一精神疾病,治愈了许多人。从对精神病人的心理分析出发来推断,弗氏认为心理正常与不正常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
4.对文化、文明的看法
弗洛伊德认为文化文明的发展必须以牺牲性本能为前提,必须将性本能升华到相关的文化和社会活动,即力比多从性的目标转移到一个社会的目标上去。从这方面讲,文化文明的发展得力于性本能升华,但它又压抑了人的性本能,使大多数人得不到性的享受。
弗洛伊德从这一点出发,批评文明对性生活的种种限制。
对于文学艺术、历史、教育、宗教等许多社会现象,弗洛伊德都进行了评论,提出了一些新颖的观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从它的广义上讲,几乎成了一种无所不包的哲学。
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科学价值
1.它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精神分析理论着重在传统心理学忽视的无意识、梦、错失行为、遗忘的机制、性心理、神经症患者的心理等方面进行探索,结论虽不一定都对,但它却是第一次把以前认为不可理喻的这些现象进行科学的观察和研究。在这之前,这些领域是迷信、巫术所统治的地域,精神分析理论在传统心理学不屑一顾或一筹莫展的地方为科学争得了地盘。对这一点,弗洛伊德自豪地说,只承认意识的心理学从来没有能够解释,明显依赖于意识之外的其他现象,只是停留在那些被割断的阶段上。
诸位如果学过普通心理学著作,那么你在那些教科书上肯定看不到对这些现象的解释。只此一点,即可见弗洛伊德的贡献。
2.精神分析理论关于人的心理结构和动力机制的研究,使心理学的研究层次加深了,正因如此,它被称为一种深层心理学和动力心理学。弗洛伊德从一种动态的意义上去把握人的心灵。它对心理层次的划分、三部人格结构的相互制约、人身上两种本能的此消彼长的斗争、精神的各种防御作用的论断,都试图从深层次上揭示人的心理的运动规律,处处将人的心理描绘成不同力量之间的角斗场,它打破了人的心理无矛盾的旧观念,从而对各种心理现象作出解释。在描述这种动态时,弗洛伊德创造了全新的词汇来构成全新的理论,使人耳目一新。
3.促进了心理—精神疾病的防治。各种心理—精神疾病一直是医学上的难题,因为它不像器质性病变那样可见,便于研究。人们至今对于心理—精神疾病的发病原因,以及导致人的精神失去常态的途径、手法知之甚少,故治疗效果也不理想。
弗洛伊德首先探讨了神经症的病源、症状的意义,又创造了独特的治疗手法,并治愈了许多人。
更重要的是,他促进了精神分析这种医治人心理疾病的重要科学手段的发展。当今各国心理治疗大多沿着弗洛伊德开创的道路努力去探求病人早期的生活经验,力求找到病源施以根治。手法名称虽不相同,但皆脱不了弗洛伊德的思路。弗洛伊德早就说过,精神分析治疗是一种再教育。此外,他坚定地认为精神疾病是可以治愈的,这一点也鼓舞了后来的医生去做出不懈努力。
心理疾病日渐增多已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近期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目前至少有四亿人罹患精神或神经疾病和缺陷,可导致严重的病残甚至死亡,造成生活质量下降,从而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在防止心理疾病和治疗心理疾病方面,为人类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总而言之,弗洛伊德是一位伟大的心理学家,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在许多方面闪耀着智慧和思辨的光芒,它帮助人们对人的心理这一复杂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人们会发展和修正他的学说,但不会忘记他作为拓荒者的不懈努力以及他取得的卓越成就。对于他学说中的不足,重要的不是批评它——甚至像某些人那样去贬抑他这个人——而是提出新的正确的见解。
1991年9月23日
1998年7月2日修改
苏永生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