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赴德国留学,在法兰克福大学、柏林大学学习哲学、美学等课程。1925年回国后在南京、北京等地大学任教。四九年后,先后任南京大学、北京大学教授。曾任中华美学学会顾问和中国哲学学会理事。
宗白华是中国现代美学研究的先行者和开拓者之一,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1925年即开始讲授康德哲学及西方美学,当时有“南宗北邓(邓以蜇)”之称。学术界习惯上将他与另一位美学家——朱光潜相提并论,合称为“美学的双峰”,认为他们是继清末民初的王国维、蔡元培、梁启超之后现代中国的第二代美学家的代表。宗白华在哲学、美学和文化领域探索了半个多世纪,给我们留下了200多万字的著作(包括译著在内),其中最著名的是他的论文集《美学散步》(1981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由他在1949年前后写作的22篇文章组成,大约20万字。
在《美学散步》中《我和诗》一文,宗白华介绍了他在青岛特别高等学堂读书的时光。从1905年~1913年,宗白华来到南京,接受现代知识教育,在这里“拾石雨花,寻诗扫叶”,在云影、湖水、山色、落日、晚钟之间,有他一颗浪漫的少年心在徘徊。“无名的隔世的相思”,“深切的凄凉的感觉”,“奇异的梦与情感”,都随着月下箫声和黄昏的笛韵“孤寂而远引”,这“纯真的刻骨的爱和自然的深静的美”,在他的心中悄然滋长。
1913年初,宗白华来到青岛,考入青岛特别高等学堂修习德文。德华大学创办于1909年,属于中德合办性质,位于朝城路原青岛铁路分局的德国炮兵营旧址,是青岛历史上第一所高等学府。它包括学习基础知识的初级部和研修专门学科的高级部,设有图书馆、实验室、礼堂,还有一个博物馆和一个农业实验基地。据台湾版的《山东文献》记载,学校班级分为专科、预科和中文科三部。宗白华学的中文科,开的课程有:经学、人伦道德、近世史、文学、修身、历史、地理、国文。宗白华回忆道:
十三四岁的时候,小小的心里已经筑起一个自己的世界;家里人说我少年老成,其实我并没念过什么书,也不爱念书,诗是更没有听过读过;只是好幻想,有自己的奇异的梦与情感。
17岁一场大病之后,我扶着弱体到青岛去求学,病后的神经特别灵敏,青岛的海风吹醒我心灵的成年。世界是美丽的,生命是壮阔的,海是世界和生命的象征。这时,我欢喜海,就像我以前欢喜云。
我欢喜月夜的海、星夜的海、狂风怒涛的海、清晨晓雾的海、落照里几点遥远的白帆掩映着一望无尽的金碧的海。有时崖边独坐,
柔波软语,絮絮如诉衷曲。我爱它,我懂它,就同人懂得他爱人的灵魂与玉体底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微茫的动作一样。
德华大学坐落在海滨,他在大学期间喜欢在海滨独坐,在青岛的半年时间里,宗白华没读过一首诗,没有写过一首诗,“然而那生活就是诗,是我生命里最富有诗境的一段”。他说:“青年的心襟时时像春天的天空,晴朗愉快,没有一点尘渣,俯瞰着波涛万状的大海,而自守着明朗的天真。”
暑假,宗白华回到上海家中,开始接触到诗歌。“那年夏天我从青岛回到上海,住在我的外祖父方老诗人家里。每天早晨在小花园里,听老人高声唱诗,声调沉郁苍凉,非常动人,我偷偷一看,是一部剑南诗抄,于是我跑回书店也买了一部回来。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翻读诗集,但是没有读多少就丢开了。那时的心情,还不宜读放翁的诗。”
同年秋天,宗白华转学进了上海同济医工学堂中学部,继续修习德文,原因是因为日德战争。德华大学虽说是中德合办,主要由德国人主宰,但在德国统治下的青岛,大学生比一般华人高出一等。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以“对德宣战”的名义,10月攻占了青岛。德华大学部分师生迁往上海,并入了同济大学的前身,建于1912年的同济医工学堂。宗白华在那里开始学习德语,主攻医学。不久,“一战”波及上海,德国办的“同济医工学堂”被法国强行解散。中国北洋政府接管该校,校址迁至吴淞。
1917年8月,日本兵进山东,一代人因民族自尊心受到伤害而备感屈辱,爱国的情绪普遍增长。无心学医的宗白华开始关心时政、关注民族、国家问题,思索精神现象。这一年,他将大部分时间用于研读德国的浪漫文学、康德和叔本华的哲学和庄子哲学上,为后来展开美学思考、文学创作和文化精神建构打下了基础。也就在这一年,他在上海东方书局出版的《丙辰》杂志上,发表了他的处女作《萧彭浩哲学大意》(萧彭浩即叔本华)。该文是继王国维向中国人推介叔本华十余年后的又一篇力作,在当时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从此,宗白华走上了美学研究的道路。
1920年,宗白华去德国留学,学习美学、哲学。留学期间,宗白华的诗集《流云》于1923年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项可喜收获。在五四运动之后的诗歌发展史上,他的这本诗歌使他获得了新诗之“殿军”的称号。在青岛唤起的诗情,终于结成了硕果。
世说文丛总索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