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心理防御机制几个相关问题的阐释
摘要:心理防御机制主要是在潜意识中应用,以此为标准,目前公认的心理防御机制有20种左右。识别并辅导患者放弃病态或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转而采取正常人的应对方式是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重要工作之一。
作为人的自动心理保护功能的自我防御机制,它的基础——人的精神特性的潜意识工作机制,已经被证实。
关键词:心理防御机制潜意识实证研究
心理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的理论是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提出来的,用来指一个人面对应激、挫折、创伤、丧失、冲突等心理上的种种困难时,其“自我”就潜意识地运用一些心理上的防御措施,来保护自己的机制。[1]认识并处理心理防御机制是弗洛伊德心理治疗的技术组成之一。弗洛伊德去世后,该理论在应用中得到不断充实、修正,目前无论东西方,不仅精神分析和心理动力学派的心理治疗重视心理防御机制的发现和利用,非精神分析学派也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和关注。
本文对心理防御机制的几个相关问题作一些阐释。
一、为什么精神分析坚持说心理防御机制是潜意识(与“无意识”同义,下文同)的?
1.精神分析产生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医学和心理治疗实践。当1886年弗洛伊德自己开设精神诊所以后,逐渐将自己的诊疗范围从临床神经病学转到临床精神病学,即不再治疗器质性的神经病,而主要针对癔症、强迫症等神经症患者进行治疗。
弗洛伊德起初采用当时流行的电疗法、催眠法等,尤其热衷于催眠技术,为此还两次专门到法国向这方面的专家学习。在催眠的过程中,他发现病人常常能在催眠的状态下,回忆起清醒时不能记起的生活和情感事件,这促使他思考:很可能在人的意识之后,还有一个相当有力的思想过程尚未被人们发现。
正是沿着这个猜测,弗洛伊德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思考。同时,在研究的方法上弗洛伊德突破了前人。在催眠术的应用中,他发现,并不能成功地催眠每一位病人,也不能把个别的病人催眠到所期望的深度。于是他发明了“自由联想法”,来挖掘病人潜意识的秘密。
潜意识的大门被他打开了。随着研究的深入,弗洛伊德又认识到,潜意识里的内容是被压抑而沉入心理的深层的。而当医生试图将这部分心理内容引入意识时,却往往遇到患者的坚决抵抗!
他发现,使病人压抑和产生强烈抵抗的是另外一种心理能量或结构。它的目的是避免痛苦或道德的谴责。压抑和抵抗是人心理产生矛盾斗争的根源,也是癔症、强迫症和各种身体转化症状的原因。由于压抑、抵抗都是在潜意识内进行的,所以我们自身并不知晓。也正因为这样,弗洛伊德写道:全部精神分析理论,事实上是建立在对抵抗的理解基础上的。[2]
2.精神分析理论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
“超我”三部分。心理防御机制主要由“自我”来实施,而“自我”的工作通常都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
所以精神分析理论强调心理防御机制都是潜意识的,是在个人不自知的情况下的应用。当然我们对这一点不能做太机械的理解。意识与潜意识之间,并非有截然不同的鸿沟。根据现代脑科学的研究证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切换是非常快的。有时它们的分界也不是很清楚。这一切充分反映了人脑和意识的复杂性。
心理防御机制是精神分析最早取得的研究成果,也是最重要的成果。可以说,精神分析就是一门关于“无意识心理过程的科学”[3]正是在这一点上,精神分析理论与其他的心理学有着本质的不同。当然这也是精神分析理论最受反对的地方。弗洛伊德写道:“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精神分析以为心灵包含感情、思想、欲望等等作用,而思想和欲望都可以是潜意识的。”[4]
二、心理防御机制的分类和数量
1.弗洛伊德本人生前没有专门讨论心理防御机制,后来他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AnnaFreud,1895-1982)把散见于他父亲著作中的心理防御机制归纳为下述10种:压抑、投射、内向投射、反向形成、升华、认同、合理化、解脱、固着、退行。到20世纪60年代,精神分析家依据各种心理防御机制在不同人身上的应用,将其分为自恋(精神病性)、不成熟、神经症性、成熟性四大类心理防御机制。根据人对心理防御机制的选择应用,来评估其心理成熟的程度和心理健康水平。而关于心理防御机制的数量,也有不同的发现和判断。
2.曾文星《分析的学理与治疗过程》一书中,利用一张表列出了四类共20种心理防御机制,以及主要应用的人群,是很方便一般人学习和了解的。
作为从事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人员来说,掌握常见的一二十种心理防御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这20种心理防御机制是:属于自恋(精神病)性心理防御机制的有否定作用、外射作用、歪曲作用等,属于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内射作用、退缩作用、体化作用、幻想作用等,属于神经症性的心理防御机制有潜抑作用、解离作用、转移作用、隔离作用、合理化作用、反向作用、抵消作用、补偿作用、仿同作用,属于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压抑作用、升华作用、幽默作用、利他作用。
三、评估心理防御机制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的意义和作用
1.心理防御机制是一个人自幼在遗传的基础上,经过与环境的互动而逐渐养成的对外界刺激和内心冲动处理应对的方式,当这种应对方式固定下来后,一方面成为人格的一部分,一方面也会成为一种习惯性的反应,当事人在意识上未必能觉察到。
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不以消除当时的症状为满足,而是力图影响和改变来访者应对各种刺激的不够成熟的方式,以及自身不够完善的人格,以提高适应社会与把握自己命运的能力。
发现并正确评估来访者的心理防御机制类型和强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2.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可以使来访者或病人通过咨询与治疗,增加更丰富的体验和更广泛的选择,进而将心理防御模式加以改变。在治疗中,他们逐渐学会根据外界的情势选择一种更合理更有效更成熟的方式,而放弃过去经常采用的幼稚的、不由自主经常弄巧成拙的行为。这一点,正是心理咨询与治疗期望的来访者的成长。
3.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应根据来访者不同的防御类型而采取不同的咨询与治疗手段和方法。
美国精神分析家南希·麦克威廉姆斯在其著作《精神分析案例选析》中,要求治疗师区别来访者的心理防御机制是处理特定生活应激时的情境性的,还是性格性的。如是后者,改变起来无疑更困难,需要的时间会更久。而对防御机制进行治疗和改变,精神分析的方法是“由表及里”地进行处理。即将来访者或病人的心理结构看作是空间上分成不同的层次的。上面的层次是下面层次的防御物。咨询师或治疗师要系统和巧妙地从解释和处理来访者靠近意识的体验入手,逐步消除抵抗,释放心理能量,重新体验情感,提高认识,解决矛盾。一个层次矛盾解决为下一个层次矛盾解决扫清道路。这样就一步步地接触到心理冲突的最底层。来访者的自我不断增强,对心理冲突的承受力持续提高,在承受改变的痛苦和幸福中,解决心理问题。
如果不考虑来访者的承受能力,对其不成熟和病态的心理防御机制进行直接的或过早的正面进攻,有可能使来访者或在尚未形成可以替代的应对策略之前因焦虑、空虚、失落而不知所措,或者转而放弃向防御方式的进攻而向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进攻,从而彻底破坏治疗联盟。
四、非精神分析人士对心理防御机制的看法及对心理防御机制的实证研究
1.心理防御机制如弗洛伊德其他理论一样,既受到广泛的推崇,也遭到强烈的反对和批评。在科学界,即使同情支持弗洛伊德的人,长久以来也难以将它纳入科学的知识范畴,因为它难以进行实证研究。
整个现代自然科学,从根本的方法论上来讲就是一种实验科学或叫实证科学。它的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可重复性。心理防御机制是关于人的潜意识动力机制的规律的说明,在不能运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和重复的情况下,科学界只好采取一种矛盾的做法,即一方面不排除精神分析理论和技术的传播和应用,另一方面却也不将其迎入正式的科学的殿堂。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4版《精神病学》第十八章“心理治疗”
中介绍精神分析治疗时的一段话代表了这种态度:“经典精神分析是在19世纪由弗洛伊德(S.Freud)创立的,其特征是对于人的潜意识和人格发展,提出了内容十分丰富、复杂的一套心理动力学说。由于缺乏实证研究的可能性,精神分析理论到今天还未能成为公认的科学理论。尽管如此,它仍然是心理治疗领域里最重要的一个流派,无论是心理治疗的理论还是技术,都深深地受其影响。”[5]
2.尽管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科学技术取得一系列惊人的成就,关于人脑、意识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对于大多数所谓功能性精神障碍还不能找到明确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所以,对各种精神障碍的分类,无论是中国的标准还是美国的或国际的标准,只能是建立在描述症状的基础之上。
美国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I)(1980)》,并非排斥精神分析,因为它仅是一种诊断标准,将各种精神障碍分类并描述其症状,以作为医师诊断的根据,这是它的目的。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技术是另外的事情。也就是说,非精神分析人士是将心理防御机制作为一种对刺激的“反应”来讨论的。而精神分析家是从精神分析理论来谈的。坚持心理防御机制是潜意识的,显示出精神分析理论的特点和特性。扩大开来谈反应,当然可以将心理防御机制扩展到意识层次。
那么为什么从DSM-II-R到DSM-IV又将“心理防御机制”收入“供进一步研究之用的分类组群与轴向”之下的“防御功能量表”中呢?[6]第一,心理防御机制虽然仍不能被完全实证,但已有足够的证据证实它确实是一种存在。第二,作为一种对精神症状进行描述的标准,借此可以帮助医生进行诊断。
3.再说到关于心理防御机制乃至整个精神分析理论的实证研究。弗洛伊德受过严格的自然科学训练。他有着深厚的物理学、生物学、医学的科学背景。[7]
达尔文的进化论对精神分析学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弗洛伊德相信人属于动物界的一员,人的心理和行为自然受其动物本能所制约。进化的观点,启发他将人的心理(无论是种族的还是个体的),看作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而来的。他接受其老师布吕克的观点,认为在生命系统中,化学、物理的定律同样适用。医学背景使他重视并且擅长对精神疾病症状的观察,以及对发病机理的研究。
他多次表示,精神分析是在大量的、认真严肃的观察基础上,通过推理而提出的。虽然当时的科学实验水平无法对其进行实证,但弗洛伊德坚信心理现象有其生理、神经基础,因而未来科学的实证研究将会证实精神分析的发现。
4.决定对心理防御机制等复杂心理现象能否进行实证研究的关键问题有两点:一是实验工具的发明和进步,二是方法上的突破。
目前,有以下4种自然科学方法或手段应用于心理学的实证研究中:(1)内省测量法与行为测量法。(2)意识的多导生理记录法。(3)测定事件相关电位法。(4)神经影像学,主要是正电子断层扫描术(PET)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的方法。
最近二三十年来,有关认知和情绪的脑神经基础,以及意识、情绪产生和加工的机制研究,作为脑与意识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科学家的重视,已经陆续取得一大批有价值的成果。比如,有许多临床的观察和正规的实验表明“压抑作用”的存在。“状态依赖记忆”实验证明,人们在一定心境下获得的记忆后来只有在同样的心境状态中才是可唤起的,否则就不可能回忆那些记忆。[8]
有实验证明,我们对别人的印象受潜意识中自我感觉的投射、转移的影响。这种过程是自动而不是意识控制下的。
阈下知觉启动研究发现,当呈现的刺激没有被被试者有意识地知觉到,但影响到随后的相关刺激的加工。从而证明阈下知觉是一种无意识知觉。[9]这也证明心理防御机制可以发生在潜意识层次。
“今天,我们的当代脑科学研究表明,并非心智的全部活动都与意识有关,在大脑神经活动中存在着大量意识不到的心智活动。现已查明的具有无意识的心智过程包括内隐认知、长时记忆、自动过程、遗忘过程、无注意的刺激、程序记忆(技能获得)、语义记忆、阀下加工、内隐学习和记忆、记忆中的想象、习惯推理、熟睡状态和熟悉感等。[10]这些无意识心理过程中,有的正是自我心理防御机制的工作过程。
5.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理论时,主要是通过大量的、严肃认真的临床观察和临床试验,又经过他缜密的科学推理而提出。一些人指责精神分析是臆想的产物,其实科学推理正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手段,离开推理科学将无法进行。许多科学知识都是先推理提出,又经过后来的实验验证的。
“如‘原子’完全是道尔顿的推理所得,尽管现在我们能够通过电子显微技术来观察原子的结构。冥王星的存在是在其他可见外层星体的轨道的摄动(pertubation)推论出来的。久远的地质年代是从化石和暴露在外的岩石层以及CN的衰变中推理而来的。”[11]
精神分析也是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截至目前的科学研究,基本可以确定关于心理防御机制的神经生理基础是存在的。
6.唐付民认为“潜意识”机理是这样的:前面曾提到意识分为“显意识”和“潜意识”。如果说网状脑干和弥散丘脑(非特异传入纤维)向皮质中广泛(大面积)输入能量(相对恒定的α波),引起皮质中神经胶质细胞集体或“意识功能体”的大范围(同步)兴奋,是形成“显意识”的生理(物质)机制(原理)。那么,我认为“潜意识”的形成机理是机体(人脑或“意识功能体”)处于非“显意识”条件——如睡眠时,负责感觉信息载体的神经组织和器官,如感受器与丘脑特异传入纤维在皮质(“意识功能体”)中输入(释放)了能量(动作电位或电磁波或电磁场),致使“意识功能体”(皮质胶质神经细胞集体)进入兴奋(活动)状态。由于负责(感觉)信息载体的特异传入神经在皮质中释放的能量不是大面积的,而是“点对点”式的,并且以传入感觉信息的形式,即以有差异或不断变化的频率与波幅进行的,或带着信息或感觉进入的。因此,它能进入并激活“意识功能体(限小范围的皮质神经胶质细胞集体)”,出现有“信息(感觉)”的“意识状态”,但这种“意识状态”是不清醒(苏醒)的,或不受“显意识”支配、调控的。因而是“潜意识”的或“睡眠式”的。[12]
作为人的自动心理保护功能的自我防御机制,它的基础——人的精神特性的潜意识,已经被科学所证实。这正是弗洛伊德所希望看到的结果。它雄辩地证明了一位科学巨匠所具有的严谨的科学态度、他进行的临床观察和试验的艰苦,以及超人的科学洞察力和前瞻性眼光。
实证科学是一门可以自己纠错的科学,正是在这一点上,显示出它的客观性。对于精神分析,在开始,它不是不友好,而是力不能及。今天,心理学、精神病学不再拒绝精神分析,它也不应该再拒绝了。我们已经,也必须从正面承认精神分析的科学地位。我想,正是这样的理由,所以前面引用的第4版《精神病学》中评论精神分析的一段话,在最新的《精神病学》(第5版)中被删除了。同时,将第4版中介绍精神分析的10行文字扩展为第5版的30行。这又一次证明了弗洛伊德的预言:精神病学如果没有关于精神生活的潜意识历程的知识,就不能算是有科学的基础。[13]
当然,今天的精神分析必然要适应当今的社会现实,它的理论和技术都应该不断地向前发展。尤其是作为一种心理学理论和技术的精神分析,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应该具有不同的文化和人文特色。
改定于2005年1月26日
注释:
[1]曾文星.分析的学理与治疗过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讲.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
[3]弗洛伊德.自传.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4]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5]南希·麦克威廉姆斯.精神分析案例选析.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6]郝伟主编.精神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7]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8]L.A.珀文.人格科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周仁来.阈下知觉研究中觉知状态测量方法的发展与启示.心理科学进展,2004,12(3.:321~327
[10]周昌乐.从脑功能区动态竞争探讨语言与意识的关系.《意识与大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1]Bernard J. Baars.感知世界的心理学.《21世纪的心理科学与脑科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2]唐付民.论意识的来源与作用.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2004.12.4
[13]弗洛伊德.梦的释义.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本文是《苏永生心理咨询文集》第一章 咨询理论与技术之三
苏永生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