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法篆刻创作
对郑爰居的评价,一般都是以藏书捐书为重点,其次是其著述,其书法、篆刻并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其实,郑爰居的书法、篆刻都是不错的,只不过被其他才名掩盖了罢了。
郑爰居少年时即对诗、书、画、印有所涉猎,青年时开始潜心研究金石,阅读大量金石碑帖、书画理论,眼界大开,书法篆刻技艺并进。
1919年,郑爰居在其印章拓本题词中记录了他早期刻印的经历。
“余幼尝喜刻印,每见完白山人及赵㧑叔所刻,辄羡而拟之。”“及长以其无用于世也,弃而不作者数年。”“己未(1919)秋孟东夷事起,且以久旱饥馑之象,已见盗贼满目,风鹤时警,予家居无聊,复理旧业以自嬉。”
郑爰居的篆刻创作主要集中在其青壮年时期,初期以临摹汉印、邓石如、赵之谦的篆刻为主,到后期融汇多家技法形成自己的风格,篆刻刀法瘦劲,结构奇古。
上图展示印蜕大部选自郑爰居留存印谱。郑爰居经常在印谱中写下评语或体会,其中有一段这样写的:“此印刻成自以为可,一检汉印则见其字画结体痴而且嫩矣,予所藏汉印谱内有曰周庆者可取法也。”
有一方是为其好友杨馷堃所刻收藏印,在自作批语中说,“此印惟堃字似落俗派,若作如此写则佳矣,故此虽小道,然每作一印,须处心积虑或至数日之久,一笔苟且则累及全章矣。”可见郑爰居创作时的严谨态度。
有意思的是该印谱还收录了一方孟昭鸿赠送的徐桂题名章的拓本,[ 徐桂题,字瞿簃,堂号四於轩,诸城人,年少丧父,跟随叔父徐会沣在北京生活,自幼好学,在古籍善本、碑帖书画收藏鉴赏方面有较深造诣,20世纪20年代,曾在上海西泠印社、杭州西泠印社任职。孟昭鸿先生的《汉印文字类纂》《汉印分韵三集》即他举荐出版的。30年代定居青岛,住莱芜二路18号。[12]该印章为吴昌硕所刻,记录文字说吴昌硕刻印的润笔费为每字大洋六元。
郑爰居曾撰有《谶石楼说篆》一书,未成书,该书的手稿本在2014年拍卖中被古籍收藏家韦力先生收藏,韦力先生在其著作《古书之爱》中将购藏过程作了记录,可惜没有透露该稿本的具体内容。
郑爰居的篆书师承邓石如,间架开张,风格独特。
郑爰居的楷书结体方正,厚朴端庄、筋力饱满。行书结构端庄秀美、用笔流畅圆润、笔势灵动自然。
因为郑爰居的精力主要放在考据辑注方面,书法、篆刻的作品不是很多。其实,他也是能画的,其手绘的简笔画《散木庵校碑图》还是很有感觉的,可惜他没有往绘画方向发展。尽管如此,他的艺术成就还是得到社会的认可。其生平事迹被收入《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令人遗憾的是辞典中其简介也被误写为“号爱居”,看来大家对“爱”是有偏爱的。
2.诗歌创作
对于诗歌创作,郑爰居只是将其作为怡悦性情与日常应酬的一种手段,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所见作品大部分是创作草稿,没有收集誊清,字句难以辨识处很多,有个别的还没完成。尽管这样,在辨析录入的过程中,笔者还是感受到其笔下那种挥洒自如的感染力。
郑爰居中年之后研究西昆体诗歌,因此,他中年之后的诗歌带有许多西昆体的特点。青岛名流于元芳在《西昆酬唱集笺注》序言中说,“义山素号獭祭,得少陵之气,运之以故实,感时伤事,无愧风人,宋初杨刘诸公效之,体号西昆。”“今郑君独有取焉,且为之穷源竟委,详释所由,岂诚而嗜之邪,然吾于他处见郑君所为诗,盖后村剑南之流,今所取乃如此,毋亦世方崇俗去雅,竞言新制,欲矫而正之。”这段话的意思是:西昆体源自李商隐,而郑爰居研究注释西昆体,是真正嗜好它吗?我观察郑爰居所作诗,类似于刘子庄、陆游风格,他之所以宣扬西昆体,是为了矫正时下崇俗去雅的风气。
应该说,于元芳的这段话还是比较中肯的。在对郑爰居诗稿辨析入录的过程中,我感觉其诗歌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善于用典,音韵和谐。
现代人写古体诗和古人的很大不同就是用典。尽管用典过多,造成诗歌的可读性差,是人们诟病西昆体的主要理由。但恰如其分的用典,可以引起读者的联想,增强诗歌的张力。
我们看一下郑爰居这首《破闷》:
“未能脱屣弃妻孥,一事无成竟老夫。从赤松游或不晚,厄黄杨闰又奚图。凄凉柴米妨书卷,褴褛衣裳忆宝珠。太息长安饥欲死,可怜臣朔愧朱儒。”
这首诗通过多个典故和深沉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困顿、理想未竟的无奈与自嘲,同时透露出对现实境遇的反思与自我慰藉。
“未能脱屣弃妻孥”,脱屣(脱鞋)典出《史记·封禅书》,汉武帝曾言“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屣耳”,比喻舍弃家庭追求仙道。此诗反用其意,表达诗人无法舍弃家庭责任,表现现实的羁绊感。
“从赤松游或不晚”,赤松子为古代仙人,张良曾言“愿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史记·留侯世家》),象征退隐求仙。诗人以此自嘲退隐之志未灭,但现实困境使其难以实现。
“厄黄杨闰又奚图”,“黄杨厄闰”出自苏轼诗注,黄杨木遇闰年反缩,喻人生困厄。诗人借此感叹命运多舛,努力无果,呼应“一事无成”的悲凉。
“太息长安饥欲死,可怜臣朔愧朱儒”,东方朔曾自嘲俸禄微薄,“侏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汉书·东方朔传》),对比自身与侏儒的境遇,暗讽官场不公。诗人以“臣朔”自比,凸显贫困与自惭。
本诗以典故为骨架,以自嘲为血肉,传递了复杂的情感层次,是“以典述怀”的佳作。
下面这组《甲戍除夕感怀》曾发表在1935年2月3日的天津《大公报》[ 报纸上的诗句与手稿中的有所不同,本文按手稿录入。[13]在用典修辞方面很有特色,表意更是一流。
“海濒风雪送残年,镜里星星亦自怜。今日郑人真梦鹿,早时谢客妒生天。金能跃冶知非宝,蠹未成规悦食仙。去日苦多来日少,短檠独对一凄然。
有钱啻胜阮囊羞,买醉还须典敝裘。把酒又论天下事,开编每萃古今愁。绝交已效嵇中散,生子难如孙仲谋。自笑支离人詈(li)怪,敢云王豹变淇讴。
儒术今知误乃公,愈多岐处转途穷。亡羊我自同臧谷,失马人谁贺塞翁。梁国相原喻腐鼠,太玄经亦事雕虫。客畊又被西家诮,惭愧扶风许道东。
拟作公侯梦亦疏,卅年老骥困盐车。市酤清酒聊中圣,天赐穷愁合著书。往事烟云恣变幻,无情岁月惜居诸。冯驩妄自营三窟,长铗归来又羡鱼。”
该组诗以密集的典故和多种修辞手法刻画了动荡的社会中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表现了时代背景下的个人,生存与发展、希望与失望交织共生的情绪。由于作者对历史及古典文学熟悉程度高,对历史典故运用灵活,可以让我们多角度更深刻地理解其表达的寓意。有些掌故我们在阅读时可能难以一下领会,但以此将诗歌定义为“晦涩”并不可取。因为当代人的文学素养、审美水平是历史上的低谷期,在“低标准”的眼里,好多文学艺术都是难以理解的。
二是具有较高的意境营造和语言驾驭能力。
郑爰居的多数诗歌和宋诗相似,以思辨和理性见长。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唐诗风格的也不少,注重口语化抒情,以轻松贴切的语言、优美的意象表露自己的情感。
“苕兰有华桂有枝,美人遥遥系我思。风露苍苍隔秋水,爱而不见心有违。有情谁耐十年别,我怀耿耿向秋月。昨宵月明今已缺,凉夜凄凄风萧屑。契阔归来期相见,亦既见之我心折。美人之遗非所思,白玉弯環一玉玦。失意邈若阻云山,旧欢日远终断绝。相思相忘各悠悠,参商出没不相谋,令人惆怅沟水头。”(《有感》)
这是郑爰居创作中不多见的情诗,以思念与离愁为主线,情绪从期盼到幻灭再到释然,层层递进,用词典雅,具有一种古典美。该诗融合《诗经》的婉约、唐诗的沉郁,通过文字将意象精心编织,将个人情愫升华为对人生离合的普遍观照。情感真挚、语言凝练,是一首极具感染力的佳作。
与此诗类似的还有《有所思》:
“天下之荼尽如荠,鼍吼海立天狗痸(chi)。深林虎栗昼阴噎,我所思在天一方。何由忽见汝在旁,踯躅吞声涕泪长。”
诗的前三句铺陈一些不合常规的自然意象,暗示精神世界的颠倒,营造出压抑的氛围,然后突然切入“我所思在天一方”的谜底,形成强烈的心理冲击。最后两句似真实幻,继续表现由于思念至深而产生的错觉,感情丰沛,十分感人。
还有《即席》:
“琴岛名花依意开,五年前事一徘徊。天公不忍问风月,又遣刘郎载酒来。”
诗句看似随意,欲说又止。精彩在末句“又遣刘郎载酒来”。令人难忘的往事,难以言说的心境,多种复杂情绪都隐含在一句“载酒来”中,为全诗点睛。不得不佩服诗人的表述能力。
三是具有中国传统士人的忧患意识与家国情怀。
在郑爰居及其诗友的创作中,表现最多的是中国传统士人的忧患意识。在国难当头,民生凋敝的时代,虽然他们无力扭转局面,但他们的诗关心时事、为国分忧、发出个人与族群的感慨。这种带有私人情绪的家国情怀是国家希望之所在,在他的创作里多有表现。这首《水调歌头》即其中之一:
“去日付流水,寂寞念平生,关怀不及风月,况与世争名。兀兀穷年何事,赢得宽衣落拓,霜鬓点星星。四壁悄无响,孤绪一灯明。百年身、天下事、古今情。彷徨遥夜,暮来百感竞相乘。欲把胸中冰炭,翻作人间歌哭,哀乐两难胜。此意向谁说,投笔晓星横。”
郑爰居填词不多,水准还是挺高的。
3.著述
郑爰居一生最看重,投入精力最多的,就是自己考据、辑注的几部著作。到目前为止,其正式出版的著作有《西昆酬唱集笺注》,齐鲁书社1986年1月出版;《清诒堂文集》安邱王筠箸,屈万里、郑时辑校,齐鲁书社1987年2月出版。其《高凤翰年谱》《王菉友先生年谱附著述考》手稿现收藏于山东省博物馆,并被定为重要馆藏。
《感逝录》是为身边逝去的朋友所作小传,另外还有《寒松堂杂俎》《味禅室随笔》《散木庵题跋》《说文偶校未分卷》《玉篇原本辑存六卷》等手稿。他还曾为杨馷堃等著《高密守城记》做过校订。
那些手稿无缘得见,简单讲讲已出版的两部作品的情况。
《西昆酬唱集笺注》:
元好问(遗山)《论诗绝句三十首》是运用诗歌形式阐发诗歌理论的组诗。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
“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这首诗评论的是晚唐诗人李商隐。李商隐的诗歌善于以用典、暗示、比兴、象征等手法将情感化为恍惚迷离的意象,表现出朦胧多义的特点。这首诗批评李商隐风格的西昆体,暗讽他们的诗歌需要有人像郑玄笺注《毛诗》一样进行注解。
恰巧,元好问所说的《西昆酬唱集》到民国时期还没有人进行注解,郑爰居本来就比较喜欢李商隐的诗,受元好问这首诗的启发,决定顺水推舟,笺注《西昆酬唱集》。
《西昆酬唱集》是北宋的一部诗集。宋真宗时,朝廷纠合一帮文官进行《册府元龟》的编纂工作,因为都是文人,追求风流雅趣,文稿编纂之余,唱和赠答不断。三年下来,积攒诗歌二百五十首,由杨亿将其汇编成册。这些诗歌风格近似李商隐,注重格律、多用典故,形成了一种诗歌流派,因为诗集名字叫《西昆酬唱集》,这个流派就被称为“西昆体”[14]
后世对西昆体的评价不是很高,但对其艺术技巧还是肯定的。如《四库提要》所说:“要其取材博瞻,炼词精整,非学有根底,亦不能熔铸变化,自名一家,固亦未可轻诋。”
好多人认为《西昆酬唱集》模仿李商隐,辞藻华丽,内容贫乏。
郑爰居和这些看法相反。他在自序中说,“千年来评西昆诗者,但取其丽辞,而忽视其意旨。”他举杨亿为例,说他幼年即抱清忠之志,郁郁不得申,发而为诗。诗集中如“受诏修书”诗及“代意”“禁中鹤”、前后“无题”“直夜”“属疾”等题,随处可见其感慨寄托。而后人仅取字句似李商隐的地方而指责他,是弃精英而取糟粕。因此,郑爰居欲对《西昆集》的传统评价“矫而正之”。
郑爰居历时六年,参考大量古籍对《西昆集》进行笺注和校勘,数易其稿,共40万字,用蝇头小楷誊写,齐鲁书社1986年据以影印出版。书前有于(元芳)序、王(昭范)序、自序、凡例、旧序等。内容分著录、谈薮、姓氏、年谱、笺注等部分。该书被王统照和王献唐大力推荐,著名学者、山东大学教授丁山先生谓其“能用汉学家注经之法笺诗”。
郑爰居给该书精心设计的书名是《西昆酬唱集郑笺》取元遗山“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的梗,但在出版时,这个“郑笺”的“郑”字还是被去掉了,是编辑不懂幽默还是避免个人主义嫌疑?
值得一提的是,差不多同时,同在青岛的山东大学教授王仲荦也在注释这部诗集,1950年代,黄公诸先生曾准备介绍二人认识,可惜由于王先生当时教学工作太忙,此事给耽搁下来,不久,郑爰居就患病去世了。1980年代,王仲荦先生注释的《西昆酬唱集注》也由中华书局出版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两本对比着看。
《清诒堂文集》:
清诒堂是安邱王筠的堂号。王筠,字贯山号菉友。为清代著名朴学经师,许学宗匠。是乾嘉以来继南段(玉裁)北桂(馥)而崛起的又一文字学大家,他的“说文三书”[15]应为王菉友(王筠)所著《说文释例》《说文句读》《文字蒙求》三书]为清代训诂学的杰出著作。
王菉友一生著述宏富,然而刻印出版的只有十之三四,研究者要全面了解这位朴学大师十分困难。因此,将王菉友流散的文稿收集整理出版是不少学者的愿望。
郑爰居在序中说:(大意)我家距菉友先生家数十里,自幼就了解先生的学行,稍大点,读先生所著《说文》诸书,十分喜欢,但求其文集十余年不得。便埋下了搜集整理先生文集的意愿。1930年逃避战乱到青岛,结识潍县丁稼民先生后,这项工作开始加速。通过收集信札、抄录遗稿、查阅散落在出版物上的序跋等,共辑文六七十种。
1935年春,郑爰居到济南拜会省图书馆馆长王献唐先生,除搜集借阅王筠著作外,经王献唐介绍与屈万里先生相识,得知屈先生为编辑《齐鲁先哲遗书》丛书,也在辑录王菉友佚文,已获文三十余篇。“志业既同,欣幸无似”屈先生将所辑者悉数交给郑爰居,“郑君汰其重复、正其讹误,益以后日新得,都为文百二十余篇,诗词十余首,分别部居,厘为二卷。” [16]
在《图录》中,有一封郑爰居致屈万里信的草稿,信中郑爰居对屈万里不肯在《清诒堂文集》署名一事进行劝解。信的大意是:署名也是负编辑之责、兄为此书搜罗、抄录、校雠皆属事实,切勿谦抑过甚等。看来,屈万里后来还是接受了郑爰居的劝说。
除编辑整理王菉友佚文外,郑爰居还依据经手的资料考证研究,写成《王箓友年谱》与《王箓友先生著述考》,两篇著述也收入《清诒堂文集》。对王筠诗文和生平的考证可谓贡献巨大。
上述两书耗费了郑爰居大半生的精力,遗憾的是,郑爰居生前并没有见到书籍的出版,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郑荃的请求下,齐鲁书社陆续整理并出版,可以告慰先生于九泉之下了。
三、郑爰居先生的收藏
1.书画收藏
郑爰居旧藏中,书画所占比重并不大。偏重于山东籍书画家的作品和清、民文人及官僚的书法。绘画有清初著名学者张在辛的手卷《玉树交辉》、华嵒《竹风暗生香》花鸟立轴、尹彭寿花鸟、黄公诸山水等;书法有明代著名书法家邢侗的书法扇面、刘墉书法镜心、董恂书法横轴、黄乐之书法条幅、陈宗恪书法四条屏以及叶琴珂、翁同龢、宋沅、孟昭鸿、邹允中对联等。
以上所列都是从各种拍卖图录或展览会上见到的藏品,没有参加拍卖或是之前已转让的藏品已无法见到。从郑爰居与朋友的唱和得知,民国时期,郑爰居还收藏过一些比较有意思的书画。
1942年,王植嘉曾写下《同邑郑爰居出所藏明贤墨迹册子属题率赋七言长古一首》。诗中,王植嘉将明朝历代贤臣历数一遍,“后有滇黔前靖难,三百年中气节见”“ 方黄含笑赴刀俎,后来杨左并堪伍,世仇忠良肖其祖,夺门竟杀于尚书。”“群公一一皆鸾凰,寤寐求之羹与墙。天一主人妙搜辑,铁画银钩堪什袭,网罗诸忠一代间,即以字论尚赵颜,升平公辅亦略备……藏之者谁曰郑虔……”虽然没有见到明贤墨迹的具体名单,但从诗中字句分析,该墨迹册页的书写者都是一些明代的大人物。
在《图录》中有一份郑爰居书写的《明四十名贤尺牍目录》,没有见到具体内容,有可能就是王植嘉诗中所描述的册页中的尺牍名录。另外,在图录中还有《王篷心(王宸)为姜艺圃作〈琴鹤归舟图〉卷题人姓名略》和《合江亭望衡图卷题人姓名略》两个手写本的小册子,应该也是对书画的考证之作。虽然不敢确定该书画就是郑爰居所藏,但这种可能性也是很大的。
安讷如与郑爰居的诗歌唱和也与书画收藏有关。
安讷如《郑爰居先生赐观南村惜抱诸前贤墨宝赋此志感》:
“少年一过老何为,华发盈颠只益悲。通德门高孚素望,春明坊内许探奇。名书到眼神先往,细雨当窗座不知。诗册满前贫亦乐,自来吾道合长饥。”
郑爰居回赠诗歌《和安讷如过山斋观余旧藏高南村姚惜抱书画册以诗见赠》:
“漫因浩劫叹馀庆,难得相逢笑口开。敝帚千金欣共赏,好风挟雨自东来。闻君邺架空驰想,愧我藏*只散材。(君家藏名迹甚多,惜皆在故乡不得见),佳什承教铭座右,长饥乐道合悠哉。”
此诗所提到的南村是指扬州八怪之一的高凤翰,惜抱是指桐城派三祖之一的姚鼐,安讷如诗题说的是“诸前贤”可见还有其他名家的作品。
从郑爰居遗存的藏品看,他对书画并没有进行刻意搜求。其藏品有家传的,有收藏古籍碑拓时捎带收入的,也有不少是朋友之间交流的留存。现在,这些书画多数已流散于民间了。
2.古籍收藏与捐献
2025年5月1日,青岛博物馆推出了一期名为《典.阅》的古籍展。展出该馆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38部珍贵古籍,其中一部为《六书正讹》,这部元代书法家周伯琦写作的研究文字的书籍之所以能够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不仅因为它是明崇祯胡正言十竹斋刻套印本,更重要的因为它由著名文字学家王筠(菉友)收藏过,书中有大量王筠手写的批注。该书后来由郑爰居收藏,成为他研究王菉友,编辑《清诒堂文集》的重要资料,在完成使命后,最终落户青博,成为公众共享的文化遗产。
无独有偶,在青岛市图书馆编著的《青岛市图书馆珍藏古籍叙录》也有一本《六书正讹》,和青博那套不同的是,该书是手抄本,是明代傅鉴影抄周伯琦写刻本的。和青博那套相同的是,该书也是郑爰居收藏过的。可见郑爰居对此套书的喜爱程度。该书第一批就入选了山东省珍贵古籍名录。
郑爰居收藏古籍的数量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比较通行的说法是他藏书两万余卷,七千余册。建国后,他将这些藏书全部捐献给了青岛市图书馆。[17]
为求证郑爰居的藏书捐赠情况,我去市图书馆古籍部了解过,结果令人失望,那些捐献古籍没有统计数字,也没有捐献书目。当年,大家被一种大公无私的情绪所控制,私产被认为是可耻的,个人的即是公家的,搞捐献书目会被怀疑私心作怪。所以,“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什么人捐献过多少书早已无从得知。面对我的失望,工作人员告诉我,郑爰居捐赠的古籍确实有,因为有不少书盖有郑爰居的藏书章。我问能否在系统中将有郑爰居藏书章的古籍做一个统计?她们说,原先使用的系统没有这个功能,也没对藏书章进行录入。我问,我家里有《青岛市图书馆古籍书目》,在上面能不能查到?她们告诉我,编辑此书时,没有对藏书章进行注录的要求,加上当时发动全馆人员编辑此书,好多人对藏书章辨识不了,所以《青图古籍书目》有的条目对藏书章进行了注录,也有好多没有注录。
虽说已经很难得出一个确切数字,我还是心有不甘,回家后对青图的几本书目类书籍进行了一番清点。
《青岛市图书馆古籍书目》(以下简称《青图古籍书目》)应该是馆藏古籍的全面记录。查到注录有郑爰居藏书章的有72套,909册。
《青岛市图书馆藏珍贵古籍叙录》,收录郑爰居藏书5套57册,其中2套20册《青图古籍书目》中已注明,但有3种37册在《青图古籍书目》中没注明带有郑爰居收藏章。
《青岛市图书馆藏山东文献珍本图录》,收录郑爰居藏书5种32册,在《青图古籍书目》中都没注明。
以上3本书中标明曾为郑爰居收藏的古籍已接近一千册。在《青图古籍书目》中,标注郑爰居收藏章的古籍是有个人收藏章中数量最多的。
在《青图珍贵古籍叙录》和《青图藏山东文献珍本图录》中明确的10套郑爰居收藏古籍中,有8套在《青图古籍书目》中没有标注郑爰居的藏书章。可见《青图古籍书目》漏标藏书章的比例还是挺高的。
在清点《青图古籍书目》时还发现,标注有收藏章的古籍只占很小比例,除了统计遗漏之外,好多捐献者没给藏书盖章也是一个原因,郑爰居应该也存在这种情况。
还有一个情况,1960年之后,因为筹建市博物馆,从图书馆调拨了一批级别相对较高、可以作为文物的古籍到博物馆。就是说,就算图书馆拿出一个捐书统计数字,这个数字也是不完整的。
青博的罗琦先生为我提供了博物馆所藏郑爰居书目情况。青岛市博物馆馆共藏古籍约三万册,在已整理统计出的近一半中,有郑爰居收藏章的有11套,143册。还有一半正在整理统计中,估计还会有郑爰居的捐献书籍出现。11套这个数量看起来不多,但这些古籍大多都是明刻本,有五套被定为三级文物,相对比较珍贵。
郑爰居的古籍捐赠应该不止一次,但没有留下任何手续。有文章说这些藏书有37箱,这可能是一次捐献时的一个清点数字。但这些箱子是什么样的箱子?容积有多大?文章没有说,也就无法判断。总的来说,捐献7000册这个数字是有可能的,但若要确切数字,还要寻找新的依据。
根据现有书目分析,郑爰居的古籍收藏还是侧重于实用,没有过度追求版本。他的藏书除了成套的工具书、日常阅读的名家著作、自己写作需用的资料外,还有不少是乡贤的著作。藏书中较好的版本除了前面所说的两种《六书正讹》外,青图还有《邵子全书》、《白沙先生文编》《袁中郎全集》、《升庵外集》等明刻本。而青岛博物馆则藏有《盐铁论》《大佛顶楞严经》《万历文草》《貂璫史鉴》《许氏说文解字》《宣和博古图录》等明刻本。
有文字介绍,和上述古籍一起捐献的,还有王菉友、陈硕甫手校的《经典释文》,诸城王绪祖的《古泉汇订论》、《竹叶碑释文》稿本,《福山王懿荣致诸城尹彭寿手札》等名人手稿和珍稀古书抄本等。[18]
另外,山东省图书馆所藏清钞本《周易本义析疑》入选了《山东文献集成》(第二辑)。该书作者刘以贵,字沧岚,山东潍县人。康熙二十七年进士,刘氏是一位有思想的学者,作《周易本义析疑》,广采历史上论《易》之言,于疑问处提出自己意见。该书有“郑辱盦藏书”“爰居珍玩”“献唐”等印记。是郑爰居1935年来山图时捐赠的。书前有郑爰居及王献唐跋,王献唐跋语中提及郑爰居捐献此书的经过。
2015年荣德拍卖图录上有一套郑爰居收藏的明代嘉靖二十九年袁褧(jiong)刻印的《金声玉振集二十五种》,白棉纸印制,刻工精致,非常漂亮。该刻本在全国无公藏,颇为珍贵。
还有一套其收藏的乾隆年初刻本《迦陵先生填词图》也一度成为拍卖热点。该刻本白纸精印,纸墨俱佳,各家书目少见著录,其内容为清代著名词人陈维崧填词作品,为陆和九旧藏附其手迹一页,颇为稀见。其中拓片《迦陵填词图》则为清初名僧释大汕绘,线条流畅,笔墨精良,颇具原作精神。该书记录了古代文人的优游生活,特别是还涉及到古代同性恋的问题,又有朱彝尊、纳兰成德、洪升、蒋士铨、翁方纲、阮元等人的题咏。所以受到藏家的追捧。
郑爰居收藏过的古籍不见得都加盖收藏章,因为郑爰居不是以收藏鉴赏为第一要务的收藏家,尽管他拥有很多收藏章。
郑爰居的收藏章大多是自己刻的,内容百花齐放。根据注录和图录做了一下统计,郑爰居常用的收藏章有:郑再时印、郑时印信、爰居、诸城郑时、郑爰居藏、爰居珍藏、爰居珍玩、爰居读过、爰居审定、爰居旧藏、古诸县郑氏藏、诸城郑时爰居平生真赏、再时长寿、诸城郑氏寒松堂故物、郑爰居所藏金石文字、郑氏所藏金石、郑氏家藏金石翰墨图书、郑时民国纪元以后所得、郑辱庵藏书、暂为郑爰居有、味禅斋、散木庵、圣放氏藏书、圣放所得、圣放藏秦汉六朝文字、孝坤宝藏、郑声、郑声私印、臣声印信、来叔所得书、来叔己未以后所得、齐双丑斋、庚午劫馀、质于辞训、汉铅齐石人家、通德门闾、有所不为斋,诸郑、故里琅琊姑幕、破颜精舍善本经籍印、吾为汝曹获良产矣。大无畏斋、仁村无畏、亚东无畏和尚之章、东鲁男儿名曰无畏。
收藏章中,圣放所得、圣放氏藏书、来叔所得书、孝坤宝藏、郑声、郑声私印、臣声印信、郑时民国纪元以后所得、来叔己未以后所得、圣放藏秦汉六朝文字、大无畏斋、仁村无畏、亚东无畏和尚之章、东鲁男儿名曰无畏、破颜精舍善本经籍印、吾为汝曹获良产矣、味禅斋为郑爰居早期收藏章。“庚午劫馀”是庚午围城之后所刻,凡盖此章的藏品必定是1930年之前收藏的。
这些收藏章散见于郑爰居的书画、古籍等藏品,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是其收藏的金石拓片。
3.金石拓片收藏
“东海辽东避地同,高居不减幼安风。客来文酒交皆雅,石蓄周秦鉴最工。檐日含晖明几砚,屏山拥画映房*。幽人座上无尘事,相对萧然万虑空。”
“人欲横流道日非,斯人独与世情违。江山总历残灰劫,尘土安能浣素衣。断烂史编虚牖晓,寻常车马到门稀。市廛(chan)久溷(hun)羞伧俗,欲傍清晖学息机。”
“诸城郑爰居先生隐青市不轻与人往还,收藏多,富精鉴,几日前景农兄导观所弆石鼓文旧拓,足称眼福,予深仪其为人。因赋两律并以呈正。 ”
以上两首七律及跋语是郑爰居的好友孙景敏在观赏郑爰居所藏石鼓文旧拓后所写,诗中对郑爰居能在世风日下的年代独守清芬大加赞赏,提出要追随榜样,“关机”修炼。
诗中提到的藏品只说了一个石鼓文旧拓,很多藏品孙景敏可能没有见到。因为郑宅藏品丰富,短时间内无法看完。
金石拓片是郑爰居收藏中的大宗,其数量和质量非一般收藏者可比,随着藏品的陆续问世,将来可能会成为收藏界的一个话题。
郑爰居的金石拓片收藏从很早就开始了。
所见郑爰居最早的题识,是光绪三十三(1907)年在本邑购入的清道光间拓本《孔羡碑》,当时郑爰居只有十六岁。1911年初郑爰居考入济南政法学堂,为他的爱好创造了条件,在其藏品中,标注有辛亥年号和济南地名的有多件。
寒松堂收藏金石拓片的一个最大特点是秦汉名碑大碣基本收齐,从石鼓文、峄山刻石以及西汉的几个著名碑刻如群臣上寿刻石等,一直到三国的吴天发神谶碑和吴禅国山碑。还有一个特点是这些拓本大部分流传有绪,从藏品钤印可以看出,在入藏寒松堂之前,不少经过其他名人之手。
在《明拓汉乙瑛碑》拓片上有这样一段郑爰居的跋语:
“此为明本,拓工精甚,故事辟壅之辟字尚存小半,长史备爵今欲加宠子孙之备欲二字清晰可见,为同邑王藕塘侍郎玮庆所藏,末有侍郎手跋三段,壬午秋(1942年)其后裔以所藏求售,余收得此碑及汉魏六朝旧拓数十通,王氏此碑尚有一宋本,乃梅石居杨墨林所递藏者,故事辟三字未损,今不知归于谁何矣。”
这里所说的王藕塘侍郎是指诸城王氏家族的王玮庆,他与其兄王琦庆同中嘉庆19年进士,后官至户部右侍郎。与其子王锡棨(字戟门,号符斋、少舲)、孙子王绪祖(字兰溪,号鄦(xu)阁)、重孙王维朴(字齐民),四代人创造了收藏史上的传奇,青铜器、钱币、碑帖拓本收藏闻名遐迩。其家族收藏的特点一是藏品多,二是质量高,三是著述丰。成为众多藏家仰慕的对象。然而,在1930年王维朴年仅34岁便英年早逝后,其子王津因吸食大烟、赌博等恶习致家道败落,祖上历尽艰辛收集的藏品被其变卖一空。郑爰居题跋里所说的“壬午秋(1942年)其后裔以所藏求售,”即是此事。郑爰居共购其汉魏六朝旧拓数十通,一跃成为金石拓片收藏大户。
有关此事在《宋路公弼等题名》拓本还有一段题跋。“完白山人篆书承二李之后,别刱(chuang)一格,说者谓其用笔出尹宙碑额似矣,然其结体实脱胎于此刻,特山人不自言,人亦不知之耳,长洲叶鞠裳昌炽论宋篆以王寿卿书穆氏先茔表为第一,岂未见此刻邪。石在泉塘下天竺。此本为同邑天玺双碑馆王氏旧藏,壬午秋余收得。爰居志。”
关于王氏家藏流散的说法有多种,1942年秋郑爰居这宗交易当为碑拓转让的最大一笔。王氏家藏就此流散。岛上名人王苍也购入部分,甲骨则大部分为臧恒甫所收,后辗转归中科院历史研究所。[19]
由于诸城王氏的收藏部分来自于王懿荣家族,所以这批藏品里经常可以看到王懿荣次子王崇烈与王绪祖的题跋,藏品中原属诸城另一收藏大家刘喜海的也有不少。刘喜海、王戟门、王绪祖和王懿荣、王崇烈父子都是清中期以来中国收藏界的领军人物,其收藏浓缩了中国历史文化的精华,他们的藏品因为各种原因已散失不全,郑爰居收藏留存的部分,使我们可以窥其一斑,也算善莫大焉。
王崇烈为王绪祖的书斋题额,郑爰居旧藏碑拓收藏对鉴赏力的要求极高。除了需要大量历史文化知识的积累,还需要有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郑爰居所处的民国,是一个动荡的年代,也是古玩交易活跃、制假贩假猖獗的时代,和郑爰居同里的尹彭寿即是一个集学问、著述、收藏、仿古于一身的高手。
郑爰居早期曾收藏过一套三国后期的名拓《天发神谶碑》,该碑源自于一个非常荒诞的事件,三国后期,东吴国的末帝孙皓为宣扬自己执政的合法性,策划了多起“君权神授”“天降神谶”事件,该碑即是其中一次的记录,内容涉祥瑞谶纬,荒诞不经。由于孙皓愚蠢暴戾,东吴最终走向了灭亡,此类宣传遗迹也就成为了笑话。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该碑的字体非常有特点,是以隶书笔法写篆字,方笔起势如折古刀,转折处外方内圆,垂笔呈悬针状,形成独特的“天发体”。其棱角分明的字形与厚重的力量感,影响了书法界。金农、邓石如的书法就脱胎于该碑,齐白石的书法也能看到该碑的影子。此碑于清代嘉庆年间毁于火灾,拓本遂成珍品。各类仿刻也纷纷出笼。
收得此拓后,郑爰居非常喜爱,一有机会,就延请名家为此拓题跋。给此拓题跋的有赵录绩、邹允中、王献唐、栾调甫和陈蜚声。
早期题跋的邹允中和赵录绩对该碑的书者及其历史影响和文字特色方面进行了评价和考据。在题跋末尾,赵录绩曾对该拓缺少石氏一跋提出疑问,但随即又说“或工人脱去,不能执是诟病也。”
栾调甫从文字源流方面对此碑的文字进行考据,指出不同时期文字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也没涉猎到该拓的真赝问题。
王献唐在跋语中列举了不同时代文字使用特性,讲述了漆书的来历,并提出此以方笔作篆,参合隶法的书体在孙吴时为流行书体,书跋中没有对此拓真赝的议论。但在王献唐在1935年3月7日的日记中有如下记录:“郑时来,送还王筠稿件,复借馆中十数种去,又以所藏天发神谶碑拓本嘱题,已有赵录绩、邹心一两跋,实翻刻本也。”3月10日又记“为郑时跋《天发神谶碑》拓本,乃近代翻刻,即书跋于上。”[20]
拓片还有一跋是潍坊陈蜚声先生所题。“天发神谶碑原石已毁于火,原石有宋胡宗师、石豫两跋,今拓皆无之,当为后代翻刻本。”如果胡、石两跋皆无,当为后代翻刻本,问题是该拓有一胡宗师跋,该当何说?没有讲。题跋中还有“翻刻亦有数本,顷见掖县张菊如先生双钩本,与此拓似非一石,以笔画多残泐,不似此拓本中段之完好也,其为初拓本无疑。”这里所说的“其为初拓本无疑”也没说明是原碑的初拓本还是翻刻的初拓本。
老先生们是碍于情面不便说破,还是没看出是翻刻,现已无法考证。休怪老先生们态度暧昧,那是个资讯不发达的年代,想要知道一块碑的原拓是什么样?宋拓、明拓又是什么样?必须手边有确认年代的拓本校对,而那些年代久远的拓本非常稀少,见到非常困难。资讯的不对称,给非法之徒以可趁之机。献唐先生由于职业的关系,接受的资讯比其他人要多,所以能够发现问题。因为事关面子,先生们不便在题跋中明说,相信他们会换一种方式向郑爰居说明此事。
在写此节之前,我犹豫了几天时间,担心把一个收藏者最不愿让人知道的糗事讲出来,会不会影响他在公众中的形象?在经过充分思考之后,我决定还是将这件事写出来,因为我认为,打眼只是技术上的失误,而对此事的态度,却能看出其一个人的为人。
1938年,郑爰居写下了一首名为《诸公为跋旧藏天发神谶碑墨本率题长句以谢》的长诗。
“紫髯将军窃尊号,国祚至皓兴何暴。黄旗紫盖运终穷,犹存断碣供凭吊。帝曰大吴一万方,下步日月字炳朗。天谶广多多未解,即解者言已荒唐。厥事诞妄无足论,厥篆奇古诚可珍。急瀑穿石石嶙峋,迴飙摧木木缤纷。夭矫怒蛟起拏云,剑气贯斗夜轮囷。简如太原裼裘临,严则不识治三军。沉着痛快传其神。腕底大力运千钧。前之斯相后少温,气促才弱难与伦。书者为谁不可知,讹以传讹徒滋疑。或云苏建或皇象,如同射覆各逞思。考证成书有雪客,竹垞老子继秉笔。推勘岂果如汉廷,千五百年事难悉。自从石随劫火尽,世间作伪忽充牣。就中最著黄泥墙,吴门帖估亦称寯。古拓何须辨真赝,但得神光纸上见。夏承剜刻世已稀,绎山摹本孰敢贱。况当文物叹陵夷,扬尘会看沧桑变。自昔千金享敝帚,三段装池各成轴。纷纷题赠感诸公,文字典瞻书法朴。汉唐丰碑半委尘,赵欧跋尾日月新。敢告鬼神蕲呵护,纸本长留示后人。”
从1930年开始请名家题跋到1939年郑爰居将自己这首长诗抄录到该拓本上,已经过去了近十年时间,郑爰居依然不失对此碑拓的热爱。
长诗首先对孙皓“窃尊号”,暴政治国,最终造成东吴灭亡的事件发出感慨。然后以“急瀑穿石”“迴飙摧木”“怒蛟拿云”“剑气贯斗”“沉着痛快”“大力千钧”等意象,形容碑篆的雄奇刚劲之势。他认为小篆之祖李斯、唐代大家李阳冰之书“气促才弱”无法与此相比。可以看出,爰居先生对此碑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多个赞美之词堪称神来之笔。诗中还对历史上考证碑文书者的情况进行了详细描述,插注的文字比诗歌原文要长很多。
在表述该碑毁后后世仿刻情况时,特别提到该碑的仿刻本“黄泥墙”也得到文物贩子的称赞。后面几句非常关键:“古拓何须辨真赝,但得神光纸上见,夏承剜刻世已稀,绎山摹本孰敢贱,”大意是说,只要碑刻精彩出神,不再纠结是不是原拓,《夏承碑》已被多次剜刻,可其拓片还是非常珍稀,秦始皇东巡留下的绎山刻石,已经翻刻好多版了,价值还是很高。仔细品读这几句可以得知:郑爰居此时已经知道自己收藏的拓本不是原拓,特意列举类似情况进行自我解嘲。接下来,郑爰居告诉朋友,沧海桑田,人生易老,文物也会由盛转衰,自古就有敝帚千金的故事,我会珍惜这个拓本。你们的题跋文笔典雅书法厚朴,即便石碑化为尘土,题跋也将长留人间。
这就是郑爰居,一个因为热爱而不幸落入圈套,一个充满人文关怀,自己心里流血,也不忘对帮助过自己的人说一声谢谢的人。他不象有的藏家,至死也不承认自己的藏品有假,委婉而大方地承认自己的失误,却始终不放弃心中的热爱。全诗将历史批判、艺术审美与人文关怀融为一炉,既是答谢之作,也是对文化传承的反省与思考。
从文物鉴定的角度,郑爰居有疏失,从做人的角度,他对此事的态度值得我们称道。(待续)
注:
12 徐桂题,字瞿簃,堂号四於轩,诸城人,年少丧父,跟随叔父徐会沣在北京生活,自幼好学,在古籍善本、碑帖书画收藏鉴赏方面有较深造诣,上世纪20年代,曾在上海西泠印社、杭州西泠印社任职。孟昭鸿先生的《汉印文字类纂》《汉印分韵三集》即是他举荐出版的。30年代定居青岛,住莱芜二路18号。
13 报纸上的诗句与手稿中的有所不同,本文按手稿录入。
14 《册府元龟》编纂人员的工作地点是皇帝藏书的秘阁。《山海经》说昆仑山之西有玉山,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穆天子传》里说“天子升于昆仑之丘,至于群玉之山,先王之所谓册府”。册府就是藏书的地方,在宋代皇帝藏书处秘阁编出来的《历代君臣事迹》后来定名为《册府元龟》,在秘阁参加编纂工作时的诗歌唱和集,称之为《西昆酬唱集》。
15 应为王菉友(王筠)所著《说文释例》《说文句读》《文字蒙求》三书。
16 《清诒堂文集》屈万里序。
17 此说见王桂云先生主笔的《游崂闻人补录》黄河出版社2014年出版,王桂云先生曾供职青岛市博物馆。
18 见《游崂闻人补录》中《为青岛文物事业做出贡献的金石艺术家郑爰居》,但未见著录。
19 参见李蛟龙先生著《三晟堂札记》之《诸城王氏金石收藏考证》齐鲁书社2024年版
20 见《王献唐年谱长编》520、521页。
北冥有鱼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