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林丨第五卷 离休岁月·引言  第一章 安家(《朱家有我》连载17) - 世说文丛

阿林丨第五卷 离休岁月·引言 第一章 安家(《朱家有我》连载17)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第五卷  离休岁月

引言

离开工作岗位,迎面急事是安家和子女高中毕业后的前程。好在天生好运,正值改革开放,经商大潮——陪伴子女学着迈步经商和养家糊口——离休后,后来是走向养老生活。感觉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后来还上了老年文学写作讲习班。同时有时间旅游、返乡探亲;还有个强身课题:实现了冬泳为核心的强身健体课目。这些年,我过上了前所未有的新生活。回顾既往,我勤劳,我拼搏,我完成力所能及的学业。我坦诚,我豁达,我乐观,我健康。我把这些叫做“我是赢家”。赢了什么呢?本卷讲的就是这样一些故事。

第一章 安家

分到了住房

1986年年底,疗养院宿舍楼建成了,我分到了住房。
我住房实在困难,刚交接我就急不可待地搬进去了。我女儿后来得了类风湿关节炎,也许与这房子装饰刚粉刷完,过于潮湿是有关系的。
从此不管怎么说有了自己的房子了。简单一收拾就住进去了。
所谓简单的收拾主要是:当时全楼的暖气主管道开关都通过我房间,为让我的住房像个住家的样子,也为了安全管理,我请求领导考虑,把它移出至室外。而且因为分到的是一楼,紧靠马路,门窗玻璃总得挡挡视线吧,我自己动手做了磨砂玻璃。再就是有房子了,老人小孩总该每人有张床吧。如此安顿下来。
这里有一个小插曲:孙院长在分配我房子的时候特别强调要我写出书面保证,我如命写了:“在搬迁新房后,限期交旧房给单位另行分配。”领导说了,如若不交房,将折价在工资里扣钱——怎么这样苛刻啊,有人说“你长期在营房处工作,谁也不相信你没有住房”原来如此啊。但我没有房子!离开部队,托妻子的福弄到了一间16平方米的阁楼灰板条隔间,朝北向三面透风,完全没有阳光,这样的房子疗养院谁也没有人会要的。
现在我终于有了房子,这年我55周岁。

还要拼搏

1986年,儿子高中毕业,当年高考录取率只有百分之几,没有希望上大学,要另找出路;女儿毕业差一年,却得了风湿病要医治。记得第一次住院没押金,是借了单位的支票当抵押的。当时妻子在黄岛上班,每天渡海,起早摸黑十几个小时,还得了黄疸性肝炎。母亲因妻子病了,从南方赶来帮忙。
妻子说:“你也该管管这个家了。”
这个家妻儿老小齐全,可我这个当家人,一面对小家庭没有经管能力,全无当家作主的思想准备;二无资金积聚,复员费的最后一点是用在儿子上北京学电脑开支了(当时还买过一台9英寸的电视。是青岛最早也是最小的电视机);三更无面向社会生存的经验——我似乎又一次进入了历史的轮回:50年代初期的状况又出现了,面对的是完全陌
生的环境。
好在社会上正兴起经商大潮,机会多多,我在忙乱中下海试探去了。


第二章 经商

全新挑战

回顾经商10年,要比在职30年的感悟丰富得多。
在机关和搞建筑那些事,我面对的只不过是固定的体制和权力场,尽管经历几个专业,却并无多少新花样,我已经习惯了:“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我以勤奋的劳动和拼搏应对,真正收获了包括着业绩、知识和身心的强健——就在这样的格局中,我锻炼着,实现着。我始终保持着积极坦荡和扎实的行进步伐。
如今面对的是养家活口,为孩子找出路。经商,真正是全新的路子全新的局面。
面对着“嗷嗷待哺”的孩子,外面是激流涌动的商潮,我一时不知所措。
人家退下来是“安度晚年”,我的心情要比当年脱掉军装当工人更加难堪得多。当年离开部队下了地方,是由于政治运动,那是“文革”大潮席卷,自己也感觉厌倦了,大群人马都下来,我到了工厂,当电工也似乎有新鲜感觉。如今退下来,人是超脱了,但现实的失落仍是首位的。我对妻子说:“你若是碰着单位分什么东西时,就把门关上,把自己当成是遣返回来的,就是了。”
要生存就得考虑经商。
面对类似当年初进机关那样无能的格局,我本能地有着奋斗的势头。仍然是早年间奉为纲领的那句名言:“保持饥饿”“保持愚蠢”。这是我的总的指导方针,就是什么也不懂,我如饥似渴地学习、试水!
首先碰到的是电脑这个崭新的事物。
偶然的机遇使孩子面对电脑这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我就随机而动地支持着;我没有想得更多,也不顾什么“正常途径”,做法真的有些盲目和“愚蠢”状态。我送儿子去北京,到科学院计算中心王老师家里去学电脑就很盲目,别人问去学什么,我自己也回答不上来——一个高中刚毕业的孩子交给科学院老师带走,没有具体目标。总之,去接近电脑是符合我总目标的。这就是“保持饥饿,保持愚蠢”。
也是走对了的第一步。
全新的领域,全新的需求。我支持孩子们走自已的路,不走常人就业当工人的道路,我的指导思想是,只要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就行。这是我历程的第一次没有组织体制管束,“自行其事”的行程。走向并不明确,先走着再说吧。

具体实践

作为父亲,我有个坚定的意念,借用鲁迅的话:肩住黑暗的闸门,让孩子到光明的地方去。这光明的地方,就是让孩子走上尽可能高层的社会阶层。
我自己走过来的路是社会的底层,受尽艰难困苦屈辱和尴尬,我有自知之明,也终生不攀高,甘于平庸劳苦为已任。而设想中今后的子女,要尽量让他们走高,尽可能攀上社会的上一个阶层中去——这个思想非常坚定。现在回顾,我的目标是基本达到了的:如今的儿子和女儿,都不是一般担贩走夫之徒,身为自由的个体户,却处在相对中层社会中,这是我自以为实现了的目标,借以自我慰藉的所在。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当时最先进的刚流行的电脑业,是符合我的首选的目标。不管可能性如何,支持孩子靠近电脑业,儿子走了第一步,女儿也跟上。自己和家里的一切硬件软件都为这个总目标服务,先后全家都上阵了。
最先开展的电脑打字部,至今近30年过去了,那电脑打字部仍在运行中。这些年,带领或配合着儿女,所经营的项目,电脑为中心的路径如下:
1985年秋,我送儿子到北京王昆老师家接触并学习电脑,先后八个月——王老师是中科院计算中心的工程师;她是应邀来青岛开电脑展览会,认识后就跟着去了。青岛也是第一次办电脑展览会,对一般人讲电脑还很陌生的东西。回来后几年里多是围绕着电脑方面的业务,新科技,蛮风光的。
1985年冬,由我牵头,结合青岛海洋研究所技术人员,引进北京三海公司商家,以4308军工厂为实体(厂长是我的好友),在内蒙古路28号开办了电脑公司;这个公司当时在青岛也是第一家,后来还经营了好多年。儿子从北京学习回来,就靠上了这个行业,先是在我合伙办的公司里,后来他与同学合作办公司··一直延续了好些年都是电脑业。赚钱与否,是他自己的事,领上这路子,是我作为父亲的成就。
1987年,在湛山村自已住的房子里,为我女儿开办了个体书店。
不久,借力儿子的电脑资源改办为电脑打字部,并曾经承担某银行出版书稿——这在青岛也是领先的,这个打字部几经拓展延续至今,其中有多次的“升级版”。
1989年秋,女儿偶然见到韩国人的一间网吧,感觉很神奇,说这是新技术项目。那我们也办吧!于是,我们父女合作,开办了青岛市区首家电脑网吧。当时投资是很大的。办网吧,感觉很高档很神秘,我们把它看成很先进的事物,当时每台电脑要三万多元,置办了三台,特别是电脑信息管理,是归电视台管,收费很贵,起初要求每月一万多,我们对经营部作了装修,店面装饰后大写着“Internet”很有气派,学着韩国人样,我们开价是每小时100块···当时我和女儿有个分工,她专门学业务(要去培训,并考试得到合格证书),其他行政事务统由我承担。
网吧装修和设备,让我们投入了几乎全部可动用的经费。后经市南工商局批准开张了。
不久,市南公安分局来了一位科长,他们也不知道网吧是什么,问是不是婚姻介绍所··最后表态,未经公安批准,当场责令停业,并要没收带走电脑。后经交谈解释,最后答应,电脑可以不带走,但必须立即停业等待处理。
直到数月之后,山东省公安厅才发下文件《民间兴办网吧的若干规定》,才又恢复营业。不过,不久我们就主动地停办了——网吧很好玩,一帮年轻人就玩疯了。当我们发现,网吧为青少年所迷恋,为家长所不欢迎,误事,这与原先想像的是“先进高档技术”不一回事,就主动停办了。
我儿子玩电脑业务,也曾经有过相当大的场面。
通过这样的实践,我使儿女熟悉了电脑技术和经营业务。儿子由此做起了更大的电脑业务经营,女儿正因为率先学习和举办网吧而出名,后来以电脑网络技术为资质,被青岛报业集团聘用,成为青岛报社单位首位非专业出身的网管主管。
就这样,经过这几年的努力,给儿女们“扶上马,送一阵”的任务总算还能交待得过去,我自已也是满意的。回顾经营创业,朋友们戏称我创造了青岛的“多个第一”:1986年冬,内蒙古路28号,合作开办了电脑公司;1987年,在湛山住处里开办了电脑打字部;1989年秋季开办了首家网吧;1993年了安装太阳能疗养楼集中供热工程。让儿女全力投身电脑业,在当时也是首创。

反思缺憾

在经商中我不断犯错误。最严重的不是不会赚钱,而是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
首先,我犯了“放任自流”的错误。当年对上学的儿子我是以类似中国传统的“严父”的架势管教着,可是自他北京学习回来,很风光地参与经商,到兴鲁公司去干得不错,而我误认为儿子长大了,完全放任了。自那以后,他开办公司等一系列行为我都只当帮手,没有介入进去,没有必要的监督和关心,甚至他母亲介入财务管理,也受到我的阻挠,使得至关重要的财务这个关键环节上缺乏基本程序,这个错误所造成的损失是长期的。
其次,缺乏与孩子共同讨论共同学习。事实上孩子初涉社会,初涉商场,有好些东西不能理解,他曾经正面向我提出些疑惑,他的认识和主张没有得到应有评价和理解,因为我没有思想准备,也没有思考清楚,这使孩子迷范失误也是无法弥补的。比如因为经商者一切都是以钱为标准的,他产生了疑惑,曾经多次不以为然地提问:钱是什么?”“钱赚到什么时候是个够?”其实我们家庭还远未脱贫!讲到了学业,当时面对经商,似乎挺容易的事,我自知没有扎实的基本知识,不可能成为成功的商人,而当时的人们少有为学问而努力的,我让他坚持上业余大学,他勉强上了,却对我说:上大学没用,“那只是为了满足你的虚荣心而读的”。所有这些,作为父亲我没有直面对话,而只沉默以待。这就使孩子范然而错失了明白许多基本基本道理。比如共同创造财富,应以“诚信”与关心合作者利益为前提,信誉与友谊是保持团队稳定的首要素质,严格财务制度和财会纪律,是保证体制长远的前提··我自已本身不会也不懂,凭着小聪明和想当然,盲目自持,本来“在商言商”,
积攒财富就是首位的奋斗目标,只是在为眼前的事务而忙碌着——因为我的“失缺”而留下了重大的遗憾,当然从根本上讲,还是与祖脉的烙印有关。我也应该承担历史的责任。
其三,回顾经商,我自身也有过多种经历,无论是独立承担或者与人合作的项目,大多是以失败告终的。辛勤的劳动与应该得到的报酬往往极不相称——这固然是自身的眼界和素质知识不足的原因,而有些还是在潜意识里,以帮助孩子们成长为主的思想为借口的。等于是回避和躲藏一旁,甘心只做辅佐的角色。没有创造出像样的业绩来,没有下决心改造自己成为真正商人——经商是一门崭新的学问。今天身在商潮中,却没有了以往拼搏精神,本应学会“在商言商”,深知“商场如战场”的道理。
在我经历中,海军机关和船厂职工宿舍建设是我的两所社会综合大学,我取得了很多学习成绩。但在离休后投身入商场大学却差强人意。
改善家庭经济和扶持儿女上马,主题是对的。但实施中欠缺多多,留下不少遗憾。

《青岛日报》报道青岛的首家网吧.png《青岛日报》报道青岛的首家网吧

作者最早开办的电脑打印部.png作者最早开办的电脑打印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阿林丨第五卷 离休岁月·引言 第一章 安家(《朱家有我》连载17)》 发布于2025-11-13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