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说起照相,由来话长。大约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我在工厂担任共青团的基层干部、所在的工厂青年活动特别活跃,所以,借一架照相机拍下众多活动照片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了,这类事大都是我出面借,久而久之,面子抹不开,就自己掏钱买相机。开始是120海鸥相机照12张半,再后来是135型相机照36张,都是黑白片,一度我还自制过洗相片盒,自冲自洗,把家里吊铺遮成暗房。还自制放大机,放大到十吋、十二吋,至今家中像册中还有当年自洗自放的照片,一翻出来看看不免感慨万分。当年与妻子谈恋爱谈了八年,就给她洗过不少照片,这可能也是抓到她的一点能耐吧,但如今小青年搞对象再玩这些小技巧估计没什么效果了。听说蚂蚱眼娶这个漂亮小娘子就是给她照了上万张模特照“骗”到手的,这是特例。再后来,负责单位宜传工作,公家就配上相机了,开始是日本理光5,后来又买了理光10,配上了各种长短变焦镜头、鱼眼镜头等十余件。照的照片登过大众日报、青岛日报等,但那都是新闻照片,不署名。改革开放初期,我到了一个新的工厂,那家厂子与青啤、贝雕工艺品厂都是当年我市的明星工厂,国家领导人到青岛,不少次到工厂来视察都是我照的相,我记得有谷牧、张爱萍、一个姓李的省长等等,光部长级人物就有十多个。后来我调离了那家工厂,有一年重回工厂看到荣誉室一排挂了十几张大幅照片,我一看就说,这些照片的摄影者都是本人,这使新来的党委书记和陪同人员伸出大拇指头啧啧点赞不已。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我就再未摆弄过相机,只能说会照相,但照出点艺术味了就很难说了。2002 年,儿子去澳大利亚,带了一架3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2006年回青,将这个相机淘汰扔在家里不要了,我就捡了起来,有时外出、旅游就带上照几张,开博后,与电脑的联接,这个相机倒挺方便,但博友们纷纷批评说相机太烂,技术太差,将如此差劲的照片贴在博上,分明是对艺术的亵渎、对大众的漠视。有的网友跟帖指责说,照片的模糊不清伤了大家的眼睛。我只好装看不见,本来开博就是个业余休闲的事儿,咱身上没有艺术细胞,照得好与不好,自娱自乐就行。几个月来,不少相熟的朋友、博友看见我一摆弄相机,就摆出蚂蚱眼式的经典动作,用手捂着半个马脸说,别照了,别拿这个破玩意来寒酸人了,等我送给你一架好的相机。这几天想了想,说要送我相机的有五六个人,但过了一段时间也没动静了,我也不好意思问。前几天,一个从未说过也不太喜欢我的博客的人倒拿出一个崭新的富士数码相机送给我,这一看功能齐全,操作简便,1200万像素,能储存2000多张照片,就高高兴兴万分感动地收下了。博友们,你们猜这是谁呢?这个人你们很多人都熟悉。
说到底,我确实不会摄影,而只是会一点儿照相的基本知识。不求我的照片有多大意义,而仅要求它有点意思就行。
(写于2009年4月20日)
李鸿春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