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萌之丨什么是“三观”(一) - 世说文丛

祁萌之丨什么是“三观”(一)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三观”是目前广为流行的一个概念。围绕这个概念,是时下人们常说的一句话。不仅在知识分子阶层动辄讲“三观”;就是在小市民中、在打工族中,“三观”也经常挂在人们的嘴边。这种现象的出现,与人人都有的手机微信的方便密切相关。

虽然中国人很看重朋友关系,很看重社会交往;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一般的并不涉及“三观”问题:朋友聚会吃吃喝喝、托人办事请客送礼、同事邻居相互帮助、嘴上常说“为人民服务”……大都不触及“三观”问题。这是解答——

多年的好朋友为什么今天会因为“三观”问题,分道扬镳的原因之一:所谓好朋友大都不是建立在“三观”基础上。

随着手机微信的普遍使用,人们的交往内容被赋予了很多新的内容。这些新的内容往往涉及到“三观”问题。于是“三观”问题便不可避免地摆在了朋友之间,使每一个人不得不用“三观”的眼光重新审视自己的朋友。让人想不到的是,原来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精神兴趣上的朋友关系,因为“三观”的不同而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很多朋友经受不住这种挑战而“劳燕分飞”了。

于是很多人“如梦初醒”:先前的朋友关系都是靠不住的。只有“三观”一致,才是真正朋友的可靠基础!这其中的道理是中国人为什么容易出卖朋友的根本原因之一:

不是“三观”基础上的朋友,本来就不可靠!这个道理十分浅显。

但是,中国是个人情社会,没有朋友办不成事;没有朋友,有时可能寸步难行。实际上能办事的朋友,不可能都是“三观”一致的朋友。所以为了生存,大可不必用“三观”作衡量朋友的标准。人情社会需要的,不必是“三观”意义上的、但可以办事的朋友。这是实际生活的需要。要知道:“人的头可以长在天上,但他的双脚必须踏在地上!”讲道理可以,讲道理不能纸上谈兵啊!

好了,这个题外话到此为止。还是回到“三观”问题上。说了半天“三观”现象,那么什么是“三观”呢?绝大部分人都知道“三观”指的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只是涉及到“三观”的具体内容时,就不是谁都能说明白的了。绝大部分人谈到“三观”的具体内容,往往是跟着教科书“学着说、照着说”。但教科书里僵化的说法太多,不足为道。下边谈点关于“三观”的具体意见,供读者参考。

价值观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的长期实践中,就事物、现象等涵有的价值形成的共识。这种共识便成了人类进行价值判断的根据——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看法。这种看法就是价值观。所以价值观其实是一种稳定的理性看法。

例如远古时期,人类发现林木砍伐成原木,可以当生活用的柴火。后来发现原木又可以制作生活用的工具(家具)。随着人类的进化、科学的发展,人类又发现提供原木的森林对人类生存环境处于正常状态——生态平衡,有着巨大的调节作用!所以立法对森林进行保护,不可随便乱砍伐。人类又进一步发现:地上有多少绿色植物,天上就下多少雨。沙漠无雨是因为沙漠没有绿色植物。所以保护森林、保护草原、保护绿地,至关重要。

以上这些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涵有真理意义的成熟看法,就是围绕森林、草原、植被的价值观。

再如人类通过自身的经验教训发现,人人都有权力欲。因为人人都有想支配别人的天性。权力又可以满足人之物质的、生理的、心理的各种欲望。这是人人都想攫取权力的根本原因。所以人类发现,世界上不存在攫取权力是为了给人类谋福利的人,都是为了满足个人私欲。

所以《国际歌》中“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和皇帝”,是人类经历了一次次血的教训后的理性总结。这些成熟的理性看法便是一种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彰显出“明君清官梦”的愚昧本质。

例如,历史学者在读中国古典诗词中发现,古典诗词里含有很多有关历史的文化“密码”!解读这些“密码”,可以看到历史书中没有、却很重要的历史知识!这些“密码”涵有的知识,填补或丰富了历史内容。于是历史学家提出了“以诗证史”的说法。这个说法意味着,古典诗词不仅有文学价值,还有史学价值。这个看法便是评价古典诗词的价值观之一。实际上任何文学作品都含有历史文化“密码”。只是中国史书多是官方修史,由于“为尊者讳”,很多有历史价值的东西往往被删去了。古典诗词都是作者思想情感的产物,往往隐含了诗人一些真实的看法、真实的社会现状——于是便成了后人研究历史宝贵的“以史证史”。

价值观属于全人类的。没有阶级性、没有地域性、没有文化属性。不存在不同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这是人类可以沟通、可以和平共处的根本原因。

例如缠足在清朝年间是正常现象,是女人应尽的义务。是男女人都追求的审美现象。这是当年的价值观。但来华外国人见了中国缠足,直言不讳批评这是摧残女人的非人性的残酷行为。这是外国人的价值观。民国后,缠足被明令禁止。今天中国人认为缠足是不可思议的非人道做法。这种价值观与人类一致为普世价值。所以价值观是种普世理念。可以看出价值观不是哪个人、哪个国家可以垄断的,属于全人类。价值观不是发明创造出来的;是人类从实践中发现、总结出来的涵有正义与真理意义的看法。

中国古代文化里很多价值观所以被今人抛弃了,主要是那些价值观不是源于实践中发现的含有正义与真理意义的结论;而是所谓的圣贤出于某种需要闭门造车出来的。

例如,“三纲五常”就是为了维护君权统治设计的社会伦理关系。其含有的价值观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政治局限性。

例如,孝道至今是主宰中国人思想的意识形态。但孝道在今天看来是一种经不住分析的缺乏正义与真理意义的价值观。孝道的中心意义是尊敬赡养父母。其中的尊敬不必说了,人与人之间都存在尊敬的问题,并非专属孝道所有。所以赡养父母才是孝道的核心意义。古代文化为什么把赡养父母看作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价值观?原因极其简单:中国人年老体衰失去劳动能力后,生存主要靠子女养活!子女不赡养父母,父母的生活便没有了着落。这个实际存在的经济原因,把孝道推为至高无上的价值观。孝道的目的就是保障人老有所养。强调孝道别的意思,都是自欺欺人。这个“经济原因”说明历代王朝对纳税人极其不负责任!纳税人在有能力纳税的时候向国家缴纳了自己的劳动所得(税金),当纳税人失去劳动能力的时候,国家理应担负起养活这些失去劳动能力的纳税人的责任!这是大道之所在、国家正义之所在、政府义务之所在!但是古代圣贤设计的孝道,却把这一切都湮没了。在孝道的教化中,人们看不到:圣贤用孝道把国家应尽的义务转嫁到子女身上了。所以孝道的产生源于圣贤维护君权统治的目的。西方文化里没有与孝道对应的概念。西方社会里没有子女赡养父母的问题。法律也没有子女必须赡养父母的规定。因为国家负担老年人的所有生活是天经地义的事。也就是说在西方国家里,人老了的生活所需与子女是否赡养无关。中国文化把孝道赋予了庄严的道德色彩。实际上讲孝道的中国人,不见得都真正对父母诚心诚意地尽赡养义务。父母因为赡养问题把子女告上法庭的现象屡见不鲜。说明孝道的道德力量是很脆弱的。西方人不讲孝道,未见西方人都不认自己的父母了。敬重老人是西方人普遍具有的社会公德。

所以,冠冕堂皇的孝道,不过是掩盖国家对纳税人未尽义务的遮羞布罢了。

于是看来,价值观毋庸置疑的庄严权威在于其是否涵有正义与真理的意义。与圣人无关,与经典无关,与权力无关。这是人类检验价值观的神圣原则。




祁萌之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祁萌之丨什么是“三观”(一)》 发布于2020-10-23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