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健与她的46米长卷《千秋万代》
臧健,又名王丹青,来自山东诸城的一个小山村、诗人臧克家的家族。作为斯里兰卡-中国文化使者,曾旅居法国、斯里兰卡,无畏派画风创始人,西班牙巴萨罗那孔子学校艺术教师,她是集文学、绘画、书法、陶艺、雕塑于一身的跨界艺术家。
臧健的家乡遍植高粱,红高粱给了她最初的创作灵感。到现在她还清晰地记得,那是幼儿园老师布置的美术作业,她对着高粱穗子,用大红蜡笔认真地把高粱粒画得滚圆,用绿色的蜡笔把高粱叶子画得细长而弯曲,一边画一边用小嘴不停地吹,试图画出动感。
臧健慢慢长大,读书,毕业,十七八岁时,她走出诸城,到青州、潍坊,又到宜兴。那时,艺术不再只是心中的欢喜,更是她自立生存的饭碗。她学制作杨家埠年画,到西安碑林研习书法,到丁山刻紫砂壶,慢慢体会生活的艰难。她在各地游历,拜访名家与民间艺人,聆听他们积累了一辈子的经验,以及对书画、篆刻、雕塑的理解;她在各地跋山涉水,背着画夹给人画画,一幅画百块、千块……遇上年轻的小伙子前来表白,她坦陈“我不能谈恋爱啊,我是一条流浪狗”。
她还记得,在陌生的南国,每天单调地跟紫砂壶泥坯打交道,苦练刻壶基本功,倔强不屈,刻刀磨破多少次手指,从刻一个到一千个,从吃不上饭到满足生活所需。在刻壶的同时,自幼有书法童子功基础的她,每天坚持练字、绘画。臧健深知,要想成功,必须付出十倍百倍的努力。那段学刻紫砂壶与练字绘画的经历,她回想起来,常有恍如隔世之感。她说,那段经历,为她日后的跨领域艺术创作奠定了基础。
但她并没有像老师傅一样成长为刻壶大师。一个偶然,一本杂志上的故事让她背起画板,毅然放弃紫砂壶,回到山东故里。从此,开启了一段至今不辍的文学创作、书法、绘画、雕刻、陶艺创作的生涯。在一次大型征文比赛中她荣获一等奖,于是开始涉猎名人传记。她主编并出版的纪实文学《青岛人》,在2008奥运会期间,成为赠给国际友人的城市名片,并被北京大学收藏;《青岛人》主人公之一的“微尘”被改编成电影后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在一次有代表性的青岛人评选活动中,作为最终五位上榜者唯一的女性,她因创设公益读书屋和关注残疾特困女生而获得青岛市南慈善总会授予的“青岛市南公益之星提名奖”,已故书法大家张杰三为她题词:“青岛慈善第一笔”;为宣传环保,她出版了一本历时十多年创作的图文并茂的绘本《背新闻的龙龟》。
但是,臧健通过写作过上了一度自以为“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日子”后,却没有继续去做一名职业作家,因为她想圆儿时的画家梦。于是她拿起画笔在宣纸上宣泄。多少次,为了把荷画得一尘不染,夜半独自晕倒在画室里;多少次,为了画佛,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身体瘦了一圈又一圈;多少次,为了寻找自己无畏抽象画的符号,一整天不吃不喝竟然没有饿意;为了画红高粱与人物,一个人在画室竟忘记白昼与黑夜……她独自一人的时候常常发呆,她在想,一辈子有多长,怎么就如此折腾。本来,一个小女人,只想过最普通的日子,白天采摘,夜晚在灯下,相夫教子,红袖添香,夜话芭蕉。可是啊,可是造化捉弄人,她偏偏走上了笔墨丹青之路。
2015年,臧健“红高粱”主题展在北京举行,展示了她历时三年多构思创作的46米巨幅写意水墨画代表作《千秋万代》,这幅画长46米,高2.44米,总计1200平尺,是国内迄今为止不多见、表现物种及手法较多的中国水墨画,作品被称为中国“第一红高粱”,而她也被誉为中国画红高粱第一人。臧健创作的具有中西结合特点的大写意水墨画作品有着新颖的风格,其与众不同的水墨符号,博采众长的泼彩使画作色彩绚烂激情火辣,特别是融入代表中国红的大红配大绿的中国元素,每幅作品都植入思想灵魂,传递真善美和人性的光辉,可谓独领风骚,雅俗共赏。
臧健说,小时候画具象,长大了画意象,现在画思想。她把空灵、豁达、奔放以及超然物外的洒脱融合在一起创作,把作品打造成一种思想载体;一种讴歌正义和光明的声音;一种记载时代的特殊符号。她把作品命名为“无畏派”。这里的“无畏”,是无私者无畏,没有功利的羁绊,心无旁骛地把自己对艺术的狂热和要表达的思想尽情呈现出来,其他的一切让作品本身说话。
著名书画评论家柯文辉评价道:臧健的作品体现了画家最深切的人文关怀。一幅好的作品要让所有欣赏者获得足够的想象空间,最后保持自己的画意。臧健的画之所以到位,是她阅读了无数的美术书籍以及世界各地不同时期大师们的构图,领会他们画作的内涵,再结合中国画大家简约的笔墨,尤其水墨的微妙层次变化效果,并结合自己鲜明亮丽的色彩,自由奔放,不被陈旧画风画框所拘束的接近原生态的画作,才使得自己的作品更具个性和品位。
北京艺术评论家黄勇说:臧健从错落的情绪中探索出一个极致,用自己的第三只眼睛以及三维想象空间,构造出一个独立的自我空间,而这个空间的艺术是给世人留取的灵魂安放处。
在进行书法、绘画、雕塑、陶艺等艺术实践的同时,臧健也没有放弃对当代纪实文学的创作。她感悟道,虽然书画等艺术形式能够真实地反映和表达自己对时代和社会生活的理解,但要论真实地记录所处的时代和历史进程,最合适的形式莫过于纪实文学。作为诸城人,她多数时间却是在包括青岛等外地度过的,为此,她对家乡感到有些愧疚,她想用自己的笔记录下当代诸城人的生活场景,记录下诸城社会发展的进程,创作一本《诸城人》,回馈家乡。于是,2017年底,她发起展开了对诸城各界优秀儿女的采访和写作,她希望这本书能与《青岛人》一样,成为记录当代社会和人们生活真实场景的系列作品,她也希望借此机会,为振兴国内纪实文学的创作尽一份力。
臧健(右一)向斯里兰卡总统(中)赠送作品
近年来,作为斯里兰卡语言部中国项目负责人、资深学者威马莱拉坦尼博士的夫人,臧健还致力于中国-斯里兰卡文化交流,她创作的多幅书画作品被斯里兰卡历任总统奉为国礼。鉴于她为斯里兰卡和中国两国之间文化艺术交流作出的杰出贡献,斯里兰卡文化部授予其“斯中文化使者”荣誉称号。此外,她旅居海外多年,曾任西班牙孔子学院教师多年,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教授写作、书法、绘画、陶艺,被誉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者。在得知斯里兰卡疫情特别严重的时候,她用近半年时间耗巨资创作的20米长的作品《佛祖》运往科伦坡,为那里的人民祈福。斯里兰卡三任总统对此举均给予高度评价。
臧健走过很多国家,她说,一个人无论走到天涯海角,只要知道自己是谁,知道根基在哪里,就不会有漂泊感。
原载《青岛财经日报·人物周刊》
2021.8.23 A版
组稿编辑:周晓方
2021.8.23 A版
组稿编辑:周晓方
周晓方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