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嫚”这个词在字典上一般释义有“亵渎、轻辱”或“傲慢”及“迟缓、懈怠”的意思(这里免去古代文献征引)。另外“嫚”在方言中,也是“对女孩子的昵称,如嫚儿、嫚子、小嫚。”(见《汉语大词典·嫚1、嫚3》,1986年9月版)。
在山东半岛范围内,常常听到以“嫚姑子”称呼女孩子的。重男轻女时代,甚至有的男孩起乳名也叫“嫚姑子”,例如我小时候的一个邻居、玩伴,今年好八九十岁了,乳名就叫“嫚姑”。
“小嫚”这个词很特别。如果我母亲仍在,也要一百好几十岁了,她在世的时候,常常用“扫地不扫边,到老当小嫚儿”这句话教育我们,意思是无论干什么事,一定要有里有外、有头有尾,就像扫地一样,如果只扫扫眼皮子底下能看到的,那么你到了老年也只配“当小嫚”。我母亲是烟台人,家族崇尚文化,譬如著名的大学者郝懿行,就是她家的姻亲。我曾问“‘当小嫚’有什么不好?这不就长生不老了吗?”当时我母亲回答很严肃:“在这里,‘小嫚’不作平常的小女孩讲,它指下人、佣人、不成器、没出息的人……”我估计她经常对她的学生也讲过“到老当小嫚儿”这种意思,“文化大革命”时她吃了很大的苦。我后来有幸跟从沈从文先生研究古代服饰,才彻底了解了“到老当小嫚儿”的文化根基。
“到老当小嫚儿”的“小嫚”,它和“丫头”同义。为什么这样说呢?
这“丫头”本是一种服饰,乃商代贵族表示自己是“龙的传人”的发饰。这发饰文献上叫“丱角”,是不分男女的、拟两条龙或两只龙角的发髻——“丱”是这类发髻的象形字,“角”比喻它像一对犄角。
商王朝被周王朝取代了,因周武王政治信心不足,留下了纣王的一个儿子武庚为商国国君,不久负责监视他的周管叔、蔡叔伙他叛乱,导致周公旦消灭了商国,把可能予乱的商贵族改变身份,分给了平乱有功之臣充当属民,但这些属民还是保持了以往的发饰以为服饰特征。这特征就是“丱角髻”“丫头髻”(图1)。
这些商贵族既成了奴仆,他们在社会上的地位已不再有自由的权利,一如监护人监护的未成年人,所以那以后男“丫头”被称为“儿(念‘泥’)汉”。到了后来,女“丫头”结成双髻的头发下余部分结成环,于是女“丫头”便有了“丫环”的称呼——我们在古代图画里常常看到的侍女发饰:那头顶上一对小髻叫“丫”,小髻下面的环,就是“鬟”(图2。我怀疑这“鬟”就是后来东方方言之“嫚”,为避免混乱且不论)。显然“丫头”在周朝以后是下等人的称呼,甚至服饰。
从这个意义上看,“扫地不扫边,到老当小嫚儿”的“小嫚儿”往好处讲就是“不成人的女孩子”,往坏处讲就是“到老命里该当奴才的下等人”。
显然这个“嫚”有些轻辱的意味。
无独有偶,旧时绍兴婚庆习俗里有“老嫚”之角色——这角色一般是出自“堕民”。
堕民是元代以后被排除在士农工商阶层之外的贱民;他们在元代与乐户、疍户和佃户等一样,属于区域性贱民;政府一般不许他们读书、科举和做官,也不许与平民通婚杂居。“老嫚”则是堕民中专门服务于婚庆仪式中的专职女性,她们有专门的服饰、道具。
既然“老嫚”属于堕民阶层,自然这个“嫚”的称谓就有些轻辱的意味。
在我国很多地区老年男子称呼自己的老婆也叫“老嫚”,这“老嫚”有自轻自贱称“老奴”“老佣”的味道。
社会进步的不可逆特征,意味着人和人渐渐的平等。于是“丫头”渐渐失去了阶层、身份的意义,成了女孩的代称。估计嫚儿、嫚子、小嫚也是在这种情势下,失去“嫚”的轻亵意义,成为女孩子的昵称——这种转换是值得下功夫研究的。
有次微信群里论究起来青岛的“嫚”,有认为老青岛话的“大嫚”来源自德语;因为有了“大嫚”,自然而言也就有了“小嫚”的称谓;青岛胶济铁路沿线地区,甚至烟台地区‘嫚’的称呼,就是来自德国话的女性读音。这似乎有失武断。
我不是国粹粉。但从逻辑关系上,我认为可以这样解释:
1.“嫚”字在《左传》《汉书》《淮南子》等传统文献中早已出现(用“嫚”单称女性似乎亦应有之。例如,南朝梁萧统《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柔桡嫚嫚”——柔美的样子;见《辞源·女部》(1983年7月版)“嫚嫚”释。现代青岛地区昵称女孩为“嫚嫚”,是不是与这种形容女子靓丽的词汇被借代有关呢。
2.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初冬,德国借“巨野教案”侵占了青岛、十七年后被日本撵跑了,时间虽然短暂,但是德国毕竟在青岛建立了一个“殖民地”,并且再加上1897年前德国籍来华传教士对文明推动的作用,因此德语借着它的物质文明对青岛文化上的影响,自然可以理解“Dame(嗒么)”对传统“大姑娘”称谓有所濡染。
但是,把德语里面女士、小姐称谓“Dame(嗒么)”直接充当了中国山东半岛“大姑娘”称谓,认为由此而流行,似乎有损德国占领青岛十七年间中国本土文人的民族意识,就像汉民族抵触满民族妇女天足而裹小脚那样,这“Dame”(嗒么)少有可能演变成传统的“大姑娘”之概念。须知,“巨野教案”发生的原因正是传统观念和西洋观念冲突的结果。试问:1897年以前,德语“Dame”( 嗒么),能冲破传统的“大姑娘”概念而成“大嫚”乎?
其实,中国的“大”,不纯粹是数量词,还是形容词。如:
大人——它既指品行达标的人,也可以指心智成熟的人;
大道——它既指四通八达的官道,也可以指公允的道义;
大钱——它既指国家通行的制钱,也可以指大笔的钱……
在上述的“大”下,“嫚”和“丫头”的概念,和现代方言俗语的“大嫚”“大丫头”就对等相值了:正如“大丫头”有长大了的“嫚”的意思;“大嫚”便是长大了可以字人成家,给人家传宗接代的嫚儿了。
凡有小嫚、大嫚称谓的地区,小嫚、大嫚均指未婚的女性。
王晓强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一个“嫚”字溯源古今中外且有根有据有逻辑。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