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强丨从“七日来复”说甲骨文“癸”字的初形 - 世说文丛

王晓强丨从“七日来复”说甲骨文“癸”字的初形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近日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了孙建国墨轩先生的甲骨文“癸”字考释,新诗歌体,好文,好文,思维奇特,给我了很大的震撼和启发,文字不长,全文引于下:


“癸卯兔年 / 查完卯 / 又琢磨癸 / 发现古人说文解字 / 象形也好 / 会意也罢 / 缺了形而上的思考 / 尤其是天干地支 / 五行八卦的这些字/ 癸时令为冬/ 五行为水/ 看商代字形/ 是不是像雪花 / 天生的水(太乙生水)”


孙建国墨轩先生为了考释雪花和“癸”字字形的联系,引用了三张图,今并引于下(图1-1:甲骨文等“癸”字、1-2:雪花放大图例、1-3:癸字变化图例):
读《易经·复》卦,其卦辞有“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彖传》释曰:“天行也。”也就是说“反复”“来复”之道,以“七日”为规律——这个“道”字,可理解为规律。《象传》曰:“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易经》中的《复》,会意有商业交易设施并人居的“大土台子(城池)”。
“七日”一词又见《震·初九》:“震来厉,亿丧贝。跻于九陵,无逐,七日得。”又见《既济·六二》:“妇丧其茀,无逐,七日得。”“七日得”,天行至逢七的日子,你可以到有市场的地方买得到“无逐”的东西。
根据《巽·九五》:“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吉。”《蛊》卦辞:“先甲三日,后甲三日。”我断定殷人“先甲三日,后甲三日”,意思和《巽·九五》“先庚三日,后庚三日”一致,指时间而言。《彖传》释曰“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终则有始,天行也”——其“终则有始,天行也”,是指时间一个阶段的终和始。知道《复》卦卦辞《彖传》释“天行也”,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日一旬,其基于十个太阳鸟轮流巡天的神话传说——太阳鸟轮流巡天,才有自甲至癸“天行也”的认识。而甲、乙、丙、丁……十个天干,则为十个日名。 
在商代,一年大致只分春、秋两季,冬至后为春季,夏至后为秋季。后来的《礼记·月令》有“甲”为春天日名、“庚”为秋天日名之说,也就是说,《易经》产生的时代,曾有以“甲”为冬至后计算经商贸易的起点之时,“庚”为夏至以后计算经商贸易的起点之时。于是就出现了:
冬至后春天,辛、壬、癸、甲、乙、丙、丁——“甲”日前、后各三日的辛、丁日;夏至后秋天,丁、戊、己、庚、辛、壬、癸——“庚”日前、后各三日的的丁、癸日为贸易时间。春天每旬的辛、丁日,秋天每旬的丁、癸日就是利于经商的日子。而这些可以经商的日子,正是间隔“七日”一次。
请记住周朝人注释天干始终的循环为“天行也”。 
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另起一端,来研究隶定后的“癸”是在什么语境下的产物了。
“癸”是一个由“癶”和“天”组成的字。“癶”象形两趾,“天”《说文》云象形箭矢,所以学者多认为“癸”象形箭矢集束或两矢相交之形。它的甲骨文显然像两“ H”中心相交之形。
在甲骨文中,“H”是一个表示有一定间距或特定范围的符号。拙作,《〈易经〉之〈师〉〈旅〉卦中的“次”字及甲骨文“H”符号的基本含义》曾经解释过“H”符号,并且在本《序文》增补中收了它,可以作为参考。孙建国墨轩先生在引图1-3中也有它的形状(《甲文编》555页),其中除了《周甲·探13》像两“H”中心相交之形形变为似两“廾”中心相交外之外,其他皆作像两“H”中心相交之形(董作宾1-4期),所以我认为甲骨文“癸” 就是两段一定间距或特定范围的符号相交,它的创造极可能是受到了甲骨文“五”字造字的影响,而两“H”中心相交之形,正是两个特定五天范围、最终交汇为十天的示意。如果我的这种推测可准,那么“癸”字这个字形确定之后,有可能采取了《彖传》释“七日”为“天行也”的理解——“癸”字下面的“天”字起先不是“矢”字,是“天行也”的“天”字,而“矢”字可能是“天”字转写形成的变形。
崇义王心怡编《商周图形文字》中有“豕癸卣”上的商周时图形可以补证我之推测:在象征天的圆圈里两个“H”中心相交,正是“癸”字乃天之中有十次太阳在一定间距或特定范围内巡行的表示。
在此特向孙建国墨轩先生致谢。


孙1.png孙2.png

图1-1、图1-2、图1-3


孙3.png


图2  引自崇义王心怡编《商周图形文字》P294



王晓强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王晓强丨从“七日来复”说甲骨文“癸”字的初形》 发布于2023-1-25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